孫新亮
(定州日報社,河北 定州 073000)
新聞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建設研究
孫新亮
(定州日報社,河北 定州 073000)
本文主要論述了新聞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的內涵,指出了新媒體環境下新聞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面臨的沖擊,并提出了相關的解決對策。
新聞;職業精神;職業道德;監督
新聞行業的市場化運行、網絡新聞媒體的快速崛起讓傳統的新聞行業產生了極大的變化。在新環境下,新聞從業者只有不斷強化自身的綜合素質,才能夠不斷前進,達到新時期新聞從業人員的標準。但事實上,新時期的新聞從業者雖然對市場化新聞有了更好的適應,但其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卻不斷弱化和喪失,毀壞了新聞行業在社會大眾心中的良好形象,阻礙了新聞行業的深入發展。
所謂新聞職業精神,主要是指職業視角下對從業者的職業要求。新聞報道是一種為公眾服務的職業,其職業精神是指在履行新聞職責、執行新聞工作任務時,從業者所表現出的工作態度、職業素養以及工作使命感。新聞職業精神的基本要求為認真、如實地做好新聞傳媒工作,為社會大眾呈現一個客觀的新聞事實。所謂新聞職業道德則是價值視角下對從業者的思想約束。新聞職業道德主要是指法律層面之外的善惡標準、是非觀、榮辱觀,主要表現為在新聞工作者處理各類問題、各種關系時表現出來的職業作風、觀念,是新聞工作者工作行為中的守則。
新聞職業精神與職業道德之間存在必然的內在聯系。在實際新聞工作中,工作者要遵循新聞事實的客觀性,采用科學的方法追尋更深入的新聞線索,不畏艱難,不計得失,在職業道德的約束下,高效而深入地完成新聞工作任務,由內到外地實踐新聞工作。可以認為,新聞職業道德是新聞職業精神的外在表現,而新聞職業精神是新聞職業道德的內在驅動力。
(一)新聞盛行炒作、虛假現象
新聞市場化不斷演變的過程中,新聞炒作、虛假現象日益廣泛,新聞工作者的職業精神遭受著市場利益的嚴重考驗。隨著互聯網技術、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以互聯網媒體平臺為代表的新媒體發展迅猛,占據了大部分的市場份額,傳統電視新聞媒體的利益受到了極大的沖擊。為了搶占公眾的注意力,一些媒體不惜以創造虛假新聞、炒作新聞來博取受眾注意力,繼而實現背后的商業利益。數字技術、網絡技術賦予了新聞人越來越多的便利,幾乎所有的新聞信息都能夠實時地被傳達到觀眾層面,但這種情況也使得許多新聞人弱化了對于新聞的考察、實踐、驗證等多個新聞處理環節,只為了第一時間搶占頭條、博得觀眾眼球,從而導致虛假新聞在短時間內大范圍傳播,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
(二)過分追逐個人隱私,低俗化
新聞媒體市場的激烈競爭,造成一些媒體不惜以低俗化的新聞報道來獲得關注,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斷被腐蝕。事實上,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社會上一些低俗的現象正通過互聯網快速地傳播,新聞工作者理應過濾甚至批評這種低俗的新聞。但由于這類新聞的擁護者多,許多新聞工作者違背了新聞職業的是非觀、榮辱觀。在缺乏對新聞有效監管的環境下,許多新聞的報道實際上都已經觸及了道德的底線。與此同時,炒作新聞的背后還衍生了新聞暴力——對私人信息的過度挖掘。例如,2013年著名歌星王菲的離婚事件,當王菲在微博發布新聞后,各種媒體第一時間內蜂擁而上,追查當事人的第一手信息,最后有關媒體也確實在最短的時間內貼出了相關人員的情緒、狀態。但在這一過程中,新聞媒體人為了拍到照片,不顧交通安全、不顧當事人的私人狀態,只為獲得新聞,取得關注。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渠道四通八達,新聞記者以報道他人隱私來吸引受眾關注,這嚴重影響了當事人的正常生活秩序,也損害了新聞媒體的公眾形象。
(一)堅定新聞理想
在全球化的影響下,我國的新聞行業受到西方價值觀的影響,在市場化的引導上出現了過于追逐利益而新聞理想失守的現象。堅定新聞理想,是現階段建設新聞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的必要措施。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無產階級革命家長期的新聞實踐經驗總結,對今天的新聞工作仍有普遍指導意義,可以幫助新聞工作者更好地明辨是非,堅定新聞工作理想。
(二)構造和諧的新聞環境
將新聞行業引入市場,是為了利用競爭來促進新聞行業的整體進步,但這并不意味著社會將會容忍新聞行業的無底線競爭。想要進一步提升新聞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就必須構建一個和諧的新聞環境。
一方面,政府部門應該進一步完善和強化對新聞行業的監管機制,相關部門應該加強立法,對新聞行業中出現的虛假新聞、炒作、涉及個人隱私的行為作出嚴格的懲罰規定。同時還應該強化事前預防的監管機制,不能夠事情發生了再來懲罰,甚至以此作為新聞監督的重點,而是要切斷這些通過新聞傳播途徑,影響社會風氣。另一方面,新聞工作者應該把握時代的脈搏,在新聞實踐活動中不斷學習文化知識,學習老一輩新聞工作者的優秀道德品質,全方位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
(三)強化市場對職業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加強職業道德教育
當前我國的新聞教育存在較為嚴重的“重業務能力,輕道德精神”的培養誤區,導致許多新聞人才不重視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而市場在招聘過程中,也常常忽略了對于新聞人才品德的考察。基于此,我國教育部門應該進一步強化新聞專業中道德素養的教育,進一步引導市場在聘用新聞人才時,對人才進行綜合考察和考評,提升外部市場對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的約束,促進新聞工作者新聞道德和自我約束力的提升。
[1] 第3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3-07-17.
[2] 易其洋.議新聞職業道德減損的客觀原因[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0(5):56-58.
[3] 濟人.記者的職業觀與職業道德修養[J].中國記者,1997 (06):105-106.
G210
A
1674-8883(2016)13-02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