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媛
(恒信鉆石機構,北京 100000)
淺析新媒體時代的網絡新聞自由
葛媛
(恒信鉆石機構,北京 100000)
新聞在社會上有著較強的影響力。尤其是新媒體的出現更加推動了新聞的發展,而新媒體也成為大家獲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人們可以通過網絡媒介瀏覽新聞及合法地闡述自己的觀點和意見,同時可以發揮公眾監督司法活動的作用。由于網絡下的新聞有更寬泛的傳播性,所以新聞的發展有利有弊,如何正確運用新媒體網絡傳播新聞是當代社會重要的話題之一。
新媒體;新聞
新聞自由是公民通過合法渠道闡述自己觀點和意見的自由權利,它是每個公民都應享有的權利。從法律上來說新聞自由(也稱新聞自由權),通常是指政府通過憲法或相關法律條文保障本國公民言論、結社以及新聞出版界采訪、報道、出版、發行等的自由權。旨在保障和促進言論自由的發展實現,也因其所屬主體及權利目的的特殊性,新聞媒體比一般大眾擁有更多的權利和義務。
新聞不僅是一種信息傳播方式,更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對國家司法權以及社會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新聞在市場經濟下的發展讓新聞自由得到了合理的法律規制。由于網絡的快速、多面化、多渠道互動等特點,網絡新聞媒體也越來越得到了人們的關注。作為新聞信息的主要生產者,網絡新聞媒體給予了更即時的效應和更廣泛的傳播。更重要的是,可以利于媒介的多樣形式,形象深刻地將信息傳遞給受眾。同時,作為接收者也可以更及時清晰地了解新聞傳遞的內容。
(一)公民權利
首先公民的基本權利包括:平等權、政治權和自由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公民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有宗教信仰自由;有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嚴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的權利;有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的權利;有對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提出批評和建議,并對他們的違法失職行為向有向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有勞動的權利和義務;有休息的權利;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有受教育,進行科學研究、文學藝術創作和其他文化活動的權利;婦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
(二)新媒體網絡新聞與司法公正
第一,新聞自由和司法公正作為現代法治國家的兩大支柱,是兩個不同的價值體系。司法公正需要新聞自由的監督。新聞媒體需要司法公正作為發展的重要力量。新聞媒體是對司法活動進行監督的重要主體,也是公眾對司法活動進行監督的重要途徑。隨著新聞傳媒業的興起,為擴大輿論監督的影響力,人們更多地借助于網絡新聞媒體的力量發聲。例如,新浪、搜狐等網站通過對司法活動進行報道,來引起民眾的更多關注和信賴,從而更好地發展。司法活動的過程與結果往往關系到公民的合法權益,更關系到社會公平與正義。網絡新聞媒體對事件審判進程的報道,也是一種對事件審理公正度進行監督的過程,同時因新媒體的獨特性可以更及時迅速地使司法活動置于公眾視野之下。
第二,由于新聞媒體的多面性及網絡媒體傳播的復雜性,由新聞媒體引導的不良輿論也會損害司法的獨立性。司法審判工作應保持相對中立,媒體也不應受社會網絡輿論的影響而出現偏見性、傾向性的報道。如果因輿論而使裁判結果喪失公正性,更會在社會中產生不良影響。所以新聞與司法公正應在有節制的條件下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網絡新聞需要自由發展,但并不代表可以無節制地發展。網絡新聞媒體不僅要起到監督司法公正的作用,同時也需要公正公開地給群眾帶來積極影響。
新媒體網絡新聞自由不代表完全自由的言論。
(一)國家利益與新媒體網絡新聞自由
網絡作為信息爆炸時代的重要產物,其發展日新月異,地位攀升迅速,在傳播活動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時網絡新聞的弊端也日益凸顯,如有些別有用心的人會利用網絡的自由性與開放性,侵害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歪曲國家政策,破壞社會環境,給網絡新聞發揮積極作用帶來了極大的干擾,同時也在技術、理論、政策管理等方面給我們提出了挑戰。
我國憲法第五十一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而且許多國家的憲法和法律在賦予人們新聞自由權利的同時,也對新聞自由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規范和限制。我國憲法在規定公民享有言論出版自由的同時,又另建立規章制度用來給予不同程度的規范和限定,也是為了保障“新聞自由”不會成為一把傷害國家以及他人合法權益的武器。例如,涉及國家利益,新聞自由要受到限制。一個國家的國內外政策必須服務于國家利益,這是國家政治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則。國家利益應高于一切,應是我們這個時代達成的共識。當新聞自由與國家利益有沖突的時候應當以國家利益為主。新聞自由必須受到憲法和法律的制約。在法制社會,法律的權威是至高無上的,尊重法律是一切行為的底線。這用于新聞自由的同時也同樣適用于對網絡新聞自由的約束!
(二)人民的利益與新媒體網絡新聞自由
人民利益至上,個人利益必須服從于人民利益,這是我國政治生活的一條基本原則。個人行使法律賦予的各種權利包括言論出版自由權利,必須有利于維護廣大人民的利益,而不能損害人民的利益。在我國,個人利益組成了人民利益,人民利益是個人利益的集中體現,但是個人利益不能代表人民利益。每一個公民都有言論出版自由的權利,但由于個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不同,所以行使言論出版自由的權利也存在巨大差異。若以網絡平臺作為侵犯人民利益和他人的個人利益的發泄口,如未經他人允許傳播其私人信息,國家可依法懲處有關違法行為,維護廣大人民的利益。
網絡之于新聞傳播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它在新聞傳播方面的影響力日漸突出,同時其對于網絡的整體傳播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網絡新聞媒體濫用新聞自由,會導致新聞失實和新聞侵權現象的發生,讓我們都處于可能被新聞傷害的環境中。新聞自由若不加以一定程度的法律限制,我們和社會就要為新聞自由付出代價,不要讓新聞自由成為傷害國家及人民利益的一把尖刀。
G210
A
1674-8883(2016)13-022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