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萌
(吉林日報社,吉林 長春 130000)
中國近代史上的政治家報人
王萌
(吉林日報社,吉林 長春 130000)
中國近代時期,由于歷史、社會現實等原因,中國近代的報業史上出現了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政治家報人。他們在報紙上發表各自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張,宣傳新思想,希望改變中國落后的社會現實。
中國近代史;政治家報人;早起改良派;“五四”時期
政治家報人,實際上就是具有政治家身份的專業報人或者是參與辦報的政治家。所謂具有政治家氣質的專業報人,其實他們本身并不是我們平時所熟知的政治家,而是那些從事新聞工作的專業報人,但是他們關心政治,有自己的政治觀點,并且在自己創辦的報紙上宣傳自己的政治思想。所以政治家報人“要具有政治頭腦和政治眼光,要像政治家那樣看問題,要具有恰當處理宣傳報道中的政治問題的政治水平”。[1]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中國近代史時期出現的政治家報人。
早期改良派政治家報人王韜開創了我國報刊政論的先河,在報紙上發表政論文章,反對帝國主義,其文章短小精煉、針砭時弊。王韜是我國新聞史上的第一位報刊政論家,成為這一時期政治家報人的代表。
王韜的政論文章突破了當時的行文規范的局限,放棄了八股文的行文方式,強調文章是承載道理、理論、思想的工具,不要被文章的形式束縛了自己的思想。他的政論文章既繼承了中國古代的傳統的論說文形式,又對其進行了進一步的發展。他認為文章的可貴之處在于記錄事件和表達感情、思想,這樣就不應該拘泥于文章的形式、文法。他的政論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以后報章文體和政論文體的改革和發展。他的改革變法思想對后來的康有為、梁啟超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康有為、梁啟超的維新變法思想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王韜改良思想的影子。并且在王韜之后,許多仁人志士開始投身于報刊政論,在報紙上發表政論文章,表達自己的政治觀點。
“五四”時期政治家報人的代表邵飄萍,是孫中山民主革命的支持者。北洋軍閥統治時期,邵飄萍寫的文章深刻地揭露了北洋軍閥政府的種種可恥行徑,辛辣地批判了軍閥政府的黑暗統治。1916年,上?!渡陥蟆飞玳L史量才聘請邵飄萍為駐京特派記者,使他成為中國新聞史上第一位有“特派”稱號的記者。1918年邵飄萍創辦《京報》,在任《京報》主編期間,他倡導言論自由,發表多篇反映社會現實、反映人民大眾心聲的文章,成為為人民表達意見的傳聲筒。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以后,作為運動的發動者和宣傳者,邵飄萍被迫流亡日本。1年之后,邵飄萍從日本回國,在北京重新開辦《京報》。這時的《京報》仍然對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官員的橫征暴斂進行辛辣的諷刺與抨擊。1926年4月26日,邵飄萍因為在《京報》上發表諷刺張作霖的文章,被張作霖殺害。
(一)思想上的相互承接
政治家報人從某種意義上說具有相互承接的關系,1874年王韜創辦《循環日報》,在他的政論文章中抨擊封建專制制度的種種弊端和殘暴黑暗,實際上是想革新封建制度,王韜認為“天開泰西諸國之人心,而畀之以聰明智慧,器世技巧擺出不窮,航海東來,聚之于一中國之中,此故古今大變局中的中國,如繼續執迷不悟,不思振作,那勢必會落得亡國滅種的命運”。[2]并且他主張廣開言路,開啟民智等等,對康有為、梁啟超之產生變法思想有很大的影響。而邵飄萍成長的時期,戊戌變法運動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于是邵飄萍很容易地就接受了戊戌變法思想,而作為戊戌變法思想宣傳的骨干分子的梁啟超,其發表的文章對邵飄萍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二)西方資本主義思想的影響
中國近代史上的政治家報人,不管屬于哪一派別,他們都或多或少地接受過西方資本主義思想的影響,并且都把救亡圖存作為辦報的出發點。王韜曾經在英、法、俄等這些率先舉起革命大旗的國家游學,所以王韜受到了西方資本主義思想的深刻影響。親歷了西方國家通過變革走向強盛,反觀當時的中國正飽受這些國家的侵略與欺凌,而封建的統治階級又不思進取,變本加厲地對人民進行壓迫的社會現實,王韜極力主張向西方學習,學習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度,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
邵飄萍更是杭州浙江高等學堂的高材生,專攻西方現代國家傳入中國的先進的自然科學。在那個風雨飄搖的時期,中國的社會不斷產生新的救國思想,邵飄萍不斷受到這些新思想和當時“實業救國”思想的影響,萌生了“新聞救國”的想法。
(三)近代各時期政治家報人的區別
“五四”時期的政治家報人已經不同于其他時期的政治家報人,其他時期的政治家報人都受到西方資本主義思想的影響,提倡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要求進行變法。他們的報紙中充斥著提倡民主權利的思想,但是他們仍然具有封建色彩,辦報還是為了服務于封建統治,為了溝通上下。
隨著五四運動的爆發,政治家報人受到五四運動的影響,已經不再專注于宣傳西方資本主義,宣傳變法,而是抨擊軍閥的黑暗統治和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的侵略。在接下來的新文化運動中,他們把反對封建主義和反對帝國主義這兩大使命結合起來,給新文化運動賦予了新的任務,他們不僅僅局限于理論上的探索,而更多地關注中國的社會現實,從而引發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
早期改良派的王韜可謂開創了中國報刊政論形式,他是中國近代報刊思想的奠基人。1874年,他創辦的《循環日報》成為中國新聞史上第一份以政論著稱的報刊,可以說王韜就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位報刊政論家。
邵飄萍則主張“新聞救國”,他把“以新聞記者終其身”作為唯一的嗜好,并且培養了大批新聞人才,首創了新聞編譯社,促進了中國新聞教育事業的發展。
中國近代史上這些政治家報人,他們生活在中國近代這一特殊的歷史時期,他們敢于發表自己的言論,不畏統治階級的強暴鎮壓,敢作敢為,通過他們自己獨特的語言在報紙上發表出來,啟迪民眾,通過報刊宣傳自己的政治思想,為自己創造輿論,以報紙的形式參與政治,形成很強的政治力量,他們為中國報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1] 李喬.近代新聞史上的“政治家型報人”[J].前線,2001 (8):59-60.
[2] 王韜.弢園文錄外編·亞洲半屬歐人[M].中華書局,1959:137.
G219.29
A
1674-8883(2016)13-0230-01
王萌(1988—),女,吉林長春人,吉林日報社攝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