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久菊
(貴州廣播電視臺 綜合廣播,貴州 貴陽 550081)
談如何做好廣播深度報道
陳久菊
(貴州廣播電視臺 綜合廣播,貴州 貴陽 550081)
深度報道在新聞報道領域內占據十分核心的位置,對于新聞報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可以大大地滿足用戶的需求以及傳媒市場的需求,因此眾多媒介目前都爭相采用這種方式進行新聞報道。深度報道有著獨特的介質屬性以及傳播方式,表現的風格也十分迥異,它依靠聲音作為介質,比報紙、網絡、電視等媒介更有優勢,引來了業界和學界的持續關注。
廣播深度報道;優勢;現狀
早在80年代,深度報道就已經進入我們的生活,在我國的各家媒體逐漸風行甚至到達高潮發展階段。隨著時間的推移,廣播深度報道也隨著時代的浪潮逐漸發展、興盛起來。廣播深度報道結合了對事實的敘述以及記者的評論,以此來揭露事情的真相。記者通常都會從某些線索或者事實著手,進行研究調查,在充分地挖掘材料后再進行具體的分析和評論。廣播深度報道充分體現了媒體“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的原則,它采寫的一篇篇生動的新聞報道不僅滿足了聽眾的種種需求,更為聽眾提供了一條獲取重大事件信息的渠道。
深度報道指的是一種全面、深入的新聞報道形式,從歷史淵源、矛盾演變、影響作用、發展趨勢等方面解釋分析然后對新聞進行報道。
新聞報道被人分為三層:一是對事件進行事實性的簡明的報道;二是對事實背后的實質進行調查報道;三是在事實性和調查性的基礎上對事情進行詳細分析和報道。深度報道就屬于第三層的報道。
深層報道還可以被定義為很多種,但是其都會具有如下的五個特點:目標的顯著性;內容的深刻性;過程的復雜性;思考的科學性;要素的整合性。
相對其他媒體,廣播深度報道具有“時效性強、覆蓋面廣”的優勢,廣播深度報道與其他的電子媒介相比主要有如下幾點優勢:
(一)傳播環境
近年來,我國廣播界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廣播的收視率也在日益提高,聽眾的數量呈現逐漸增加、穩定的趨勢。城市化的發展帶動了車載廣播的進步,車載廣播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納。在這樣的形勢下,廣播電臺要抓住這樣的機遇,發揮主觀能動性,發現更適合的傳播形式。廣播深度報道的形式也要越來越趨向于多樣化、個性化,只有這樣廣播深度報道才可以有更好的傳播環境,才會有一個更好的發展前景。
(二)傳播時效
與平面媒體傳播媒介相比,廣播深度報道不需要打字、排版、印刷、運輸和發行等諸多工序;與電視深度報道相比,廣播深度報道不需要進行攝影、編輯、配音、合成等多道步驟。因此,廣播深度報道也因其高效的傳播時效更受廣大聽眾喜愛。
(三)傳播效果
廣播深度報道不會受到空間的限制,覆蓋范圍十分廣泛,其無處不在的優點使得一旦發生任何大事件,人們都能夠及時采取應急措施,在短時間內就能得到成千上萬人的關注。
在全球“一體化”的影響下,現代傳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很多媒體都隨著它發展的腳步制作適應群眾需求的產品,為自己的企業謀取更大的利潤。目前,我國的廣播深度報道已經從萌芽階段走向成熟階段,在社會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盡管它有十分廣闊的發展前景,但是也會遇見一些瓶頸。例如,節目粗制濫造、時效性低、節目設置固定、節目風格和內容十分落后等,這些問題直接影響了廣播傳媒的公信力。因此,廣播深度報道要站穩腳跟,就應當認清并利用好自身的優勢,提升自己的公信力,深度探索報道方式,為自己的發展探尋一條光明的道路。
(一)深度報道要選擇合適的題材
我們要從實際生活中尋找好的報道題材,要選擇典型、顯著的新聞事件。對于廣播深度報道來說,在選材上我們要注意以下幾點因素:報道的事實是否滿足聽眾的需求;新聞性是否足夠強;新聞內部是否還有復雜的關系。我們要選取能夠更好地反映事實的報道題材,抓住人們關注的問題,盡量要有普遍現實意義。
(二)深刻報道事物的深層內涵
記者在報道時,要具備敏銳的識別能力,還要緊緊抓住現實中具有傾向的經驗和問題,透過現象挖掘事件的本質,給人以啟示,同時還要能熟練操作采訪設備,清晰詳細地錄入新聞事件的真實情況。
(三)敘議結合,充分發揮深度報道的功能
播音主持必須站在全方位的角度對新聞進行深度報道,作出客觀、準確、公正的評論,深刻剖析新聞內部各要素的內在聯系,揭示新聞的主體和新背景下的深層含義,毫無保留地挖掘出新聞內部的實質。
(一)深度報道要注意篩選選題
不是任何題材都適合進行深度報道,不能以偏概全,否則就會對深度報道產生負面的影響,會把深度報道變為各種素材堆砌在一起的報道。
(二)不能沒有新聞味兒,避免理論化
俗語有云“事實勝于雄辯”,深度報道不僅要用事實說話,并且還要在報道時深刻挖掘新聞事實,如果只是以自己的觀點進行評說,不依據深層事實,那樣的報道就不能被稱為真正的深度報道。
(三)要處理好理性分析和客觀報道的關系
我們要注重報道的理性分析和客觀報道的平衡,不能一味偏重理性思辨或者客觀報道。與此同時,報道時應實事求是,不能添油加醋,要擺正自己的位置,要將報道做到公正、務實。
(四)處理好報道的長短關系
深度報道的內容往往都會反映社會的重大問題,時間的復雜性往往會導致報道的篇幅過長,記者在報道時應切記“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處理好深度報道的長短關系。
廣播是聲音的一維傳播,盡管有著自身的劣勢,但隨著互聯網數字化技術的發展,其仍舊可以借鑒整合其他的媒介,向人們展現它有利的一面。未來是一個注重綜合感受的時代,會綜合讀圖、視覺于一體,以便更好地滿足聽眾的需求。在新時期的聽眾群體看來,我國的廣播深度報道要突破層層的阻力,把握機遇,注重當下,著眼未來,爭取向更加繁榮的方向發展,實現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1] 周小普.廣播新聞與音響報道[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152-159.
[2] 羅杰·菲德勒.媒介形態變化:認識新媒介[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89-92.
G222
A
1674-8883(2016)13-023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