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 巧
(武夷學院 傳媒與動漫學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淺析“互聯網+”熱潮下中小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路徑探索
——以武夷山為例
喬巧
(武夷學院 傳媒與動漫學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文化創意產業進入中國以來發展迅速,現已然成為驅動城市轉型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并已在我國的一二線城市得到了很好的推廣與實踐。當前,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互聯網創新將中國工業推入4.0時代,文化創意產業也迎來了2.0版。然而,長久以來對于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思路都集中在人口密集、工業基礎雄厚、基礎設施完善的一二線城市,而針對各方面落后的中小型城市的探討卻幾乎沒有。本文則擬以武夷山這個以旅游、茶葉加工為支柱產業的小城市為例,結合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特點,試探索在互聯網+創新的情勢下在武夷山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可行性策略。
文化創意產業;中小型城市;武夷山;互聯網+創新
自從文化創意產業(后簡稱“文創產業”)進入中國以來,文創產業就伴隨著中國新型工業化、信息化的道路將中國文化創意貫穿到社會經濟領域中的各行業。2015年,國務院提出了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的中國版工業4.0,充分闡述了當前國內外環境下中國經濟發展的目標與總體思路。在此情勢下,文創產業也迎來了2.0時代,其中“互聯網+”成為快速成長、驅動各行業再造升級的良方。特別是去年,在李克強總理走訪了互聯網創客空間后掀起了互聯網創業熱潮,其高黏合性和高附加值等特點更為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
我國政府在《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綱要》中把文創產業定義為“文化元素的創意和創新,經過高科技和智力的加工產生出高附加值產品,形成具有規模化生產和市場潛力的產業”。[1]文創產業作為具有高知識性、高附加值、強融合性特征的新興知識密集型產業,其高黏合性可貫穿整個產業,同時還能起到保護傳統文化,加深大眾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傳承、教育,并永續經營,從而形成一種新的社會價值觀念。[2]文化創意幾乎可以滲透到社會生產中的各行業各領域。
在經歷了“十二五”一輪的文創產業1.0時代建設熱潮后,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文創產業增加值為21351億元,占GDP比重的3.63%,而10年前大約為2.15%。如今,全國文創產業的企業達到91.8萬,有30多萬從業人員,資產總額已超過10萬億元,10年來始終保持著兩位數增長。應該來說,在整體經濟進入新常態,增長放緩的形勢下,文創產業的表現是搶眼的。然而,各地政府把興建文創產業園區看做是發展文創產業,總是把資金放在基礎開發上,而忽略了將文化創意同企業生產結合,誤解了文創產業發揮工業再造、高品質加工等優點。
2015年,作為文創產業橋頭堡的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實現增值3072.3億元,占該市GDP的13.4%,從業人員超10萬。相比之下,全國大多數地區在資金、政策、地理位置上都不具備北京這樣的區位優勢。因此,大量單一復制、缺少創意、虎頭蛇尾的情況在全國為數不少。這些城市大多沒能根據當地的文化特色結合本地的產業結構,所以造成了只看見文創產業園區卻不見文創企業入駐,陷于既不帶來效益又浪費資源的窘境。
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走訪了北京互聯網創客空間“3W咖啡”,令許多進入“新常態”的實體經濟看到了發展方向,各行各業都紛紛嘗試與互聯網接軌。使互聯網融合實體經濟找到契合點,推動了各行業的再造與創新變革。互聯網技術帶來的O2O新模式,打破了傳統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的關系,令商家與消費者更好地聯合在一起,以此實現產品創新、產業結構升級。由O2O線上線下互動產生的大數據,更是讓商家可以更個性化、人性化地為消費者定制產品,增強消費者的用戶體驗,從而節約成本,提升產品開發效率。
現如今,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互聯網企業同傳統企業跨界合作,如百度與中信銀行合作打造“百信銀行”,京東同永輝超市合作打造線上生鮮超市,互聯網企業介入了包括金融、餐飲服務、交通服務、生活超市等全社會的各行各業。因此,我們可以看出2.0版的中國文創產業就是利用互聯網的優勢與特點去帶動傳統行業的信息化、數據化、個性化升級;用互聯網帶來的大數據去打造特色定制產品;再結合文化特色,將創意協同產品開發設計,最后利用互聯網實現產品研發、銷售、服務定制、物流供給等向更高效的方向帶動產業升級,促進新的產業形態生成。
武夷山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幾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納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名錄的旅游城市,“雙世遺”的頭銜每年吸引著數以百萬計的海內外游客到此駐足觀光,為當地帶來了可觀的財政收入。由于本地人口不足25萬,工業相對落后,因此當地自然環境優越,空氣質量很高。多年來,吸引了不少游客來此養生度假、放松休息。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武夷山經濟的發展,但結構單一的經濟模式也成了制約武夷山經濟向更高層次邁進。從某種程度上說,武夷山經濟已經進入了瓶頸期。
為保護當地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武夷山幾乎沒有工業生產,旅游就是當地的支柱產業。除此之外,茶葉的種植、加工、出口也是當地經濟的主要支柱。和“雙世遺”品牌一樣,大紅袍系列茶葉揚名海內外,近年來更是在國內外一系列斗茶比賽中嶄露頭角,在當地形成了家家戶戶種植、加工、銷售茶葉的熱潮。但茶葉的生產加工碎片化,且規模普遍較小,大多是傳統經營模式,不足以帶動全市的經濟產值,最終只有一部分人富裕起來,貧富分化嚴重。
2010年武夷山市政府啟動了建立文創產業園區的計劃,內容包括打造集動漫作品開發、影視創作、廣告、工藝美術、表演藝術、會展設計、休閑娛樂、軟件外包等于一體的產、學、研綜合產業基地。然而,因為這種計劃缺少創意,存在生搬硬套的缺點,不足以帶動當地的文創產業形成氣候,至今入駐企業并不多。
同國內大多數文創產業發展成規模的地區相比,武夷山是一個工業基礎薄弱、經濟總量相對小的地區。在這樣的條件下建立文創產業園區吸引創客的入駐無疑是天方夜譚,因此想要發展文創產業必須打造出屬于自己特色的品牌,利用互聯網+的創意與黏合性再結合現有產業發展狀況的基礎,走出一條符合自身現狀的路徑。
在互聯網時代的影響下,具體的可行性策略:
首先,從區域發展的角度上看,在某一特定區域內集聚產業發展優勢在普遍的經濟景觀中具有積極作用。由此,在海峽西岸、閩浙贛交界處這個區域內,應加強閩臺合作,并注重與浙、贛兩省的產業融合,實現區位一體。將不同產業部門具有相通文化屬性的資源相互協作,在形成這些大規模的地方性文化——經濟體系后,不僅能使區域間資源互補,更能在這種協同合作中加強普遍的外部競爭力。具體來說,以武夷山的旅游服務業帶來的人流量帶動餐飲業、酒店服務;以武夷山的歷史文化資源為創意,開發文化工藝美術產品,并與浙、贛兩省的制造業優勢結合,實現產業聯動。
第二,依托朱熹宋明理學文化、茶文化建立文化主題公園,推廣演出、會展、影視劇動畫片制作與拍攝等休閑文化活動,重點突出文化展示、文化熏陶、精神內涵等進一步增強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通過向公眾講解茶道,同時展示茶葉的種植、加工、制作等生產流程激發公眾對茶葉的熱情。借助“萬里茶道”“海上絲綢之路”的機遇向世界推出武夷綠色茶文化擴大海外影響力。但在加大推廣的同時注意避免雷同,避免盲目投資,對項目進行嚴密科學論證,做精細投資計劃,不搞大拆大建,追求實際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避免以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為名,濫用土地資源、變相圈地,過度開發。
第三,引進中高端創意、技術人才,并對現有人員進行培訓。如果說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價值是創意,主體是企業,那么要素就是具有國際視野的創新型人才。吸引人才的關鍵不單單在于資金的投入,更多的是為人才施展能力提供充足的空間。政府需要轉變角色,簡政放權,廣開言路,積極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從而留住人才。同時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加強本地高校的建設,注重培養本土的創意人才;通過舉辦學習班對現有的旅游業服務人員進行培訓,開闊現有從業人員的視野,并給予適當的獎勵,促使后備人員儲備充足。
第四,利用“互聯網+”的特點與優勢在全市推廣移動互聯網,實現旅游景區的全數字化網絡,并挖掘分析數據,將有利的信息進行整合、科學統籌、宏觀調控。同時引進旅游電子智能設備,加強客戶的智能體驗,實現線上線下互動。例如,為加強用戶體驗開發旅游APP應用程序,將景區訂票、酒店預訂、旅游攻略等信息放到移動互聯網上,為客戶提供衣食住行全方位的體驗。同時,從移動互聯網上獲取的用戶喜好、頁面瀏覽等大數據的收集與廣告植入亦可帶來收益,此舉也可節約成本,可形成新興商業模式。茶葉銷售也可以復制此模式制作同樣的APP供所有的分銷渠道共享。
此外,雖然武夷山當前的狀況不具備吸引互聯網創客的入駐,但現有的茶葉線上銷售模式已經初具電子商務的規模,以現有的電子商務模式為載體從而形成新的線上線下(O2O)消費,將茶葉銷售做大做強,最終推廣上市。
[1] 中國國家發改委.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綱要[DB/ OL].新華社,2006-03-14.
[2] 范周,呂學武.文化創意產業前沿——路徑:建構與超越[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35-40.
G124
A
1674-8883(2016)13-0285-02
喬巧(1985—),女,山西長治人,碩士,畢業于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助教,主要從事傳播學、影視文化、與文化創意產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