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珊珊
(南陽理工學院,河南 南陽 473000)
微博視角下的自媒體傳播特點及優勢
劉珊珊
(南陽理工學院,河南 南陽 473000)
伴隨著自媒體時代的到來,一波又一波的輿論浪潮被不斷掀起。微博作為一個較為熱門的自媒體,成為了諸多熱點事件的來源。微博以自身低門檻、平民化,傳播快、互動強以及圈群化、個性化的特點發揮了積極的社會作用。文章通過對以微博為代表的自媒體特點的分析,著重探討了微博的強大優勢。
微博;自媒體;特點;優勢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得信息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的時代已經結束,傳統媒體所構建起來的信息傳播“中心化”傳播結構被打破,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傳播的中心,而且這種信息傳播具有信息的參與性和交互主體性的特征,這就是所謂的自媒體時代。
所謂的自媒體,也被稱為“個人媒體”或“公民媒體”。美國新聞學會媒體中心發布的由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針對自媒體聯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體)”研究報告中下了一個嚴謹的定義:We Media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自身的事實、新聞的途徑。簡單地說,自媒體就是人們平時經常見到的新聞事件的載體,如微博、微信、論壇等。
微博是較為常見的自媒體之一。根據相關的統計,截止到2013年上半年,新浪微博的注冊用戶已經達到5.36億。2014年4月17日,新浪微博正式登陸納斯達克,成為全球范圍內首家上市的中文社交媒體。由此可見,微博的受眾性之廣。自媒體的特點是非常明顯的,主要表現在:
(一)低門檻、平民化
傳統的媒體運作是非常復雜和困難的,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對其進行維護,并且要成立一種媒介還需要通過國家相關部門的層層考核和驗收,確定其合格后才能展開運作,所以其評測非常的嚴格,門檻也是非常高的,讓人望而生畏。然而,在當前的自媒體時代,互聯網給我們掌握信息、溝通聯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即使足不出戶也能夠了解全世界的新聞大事。相對于傳統媒體的單向傳播,自媒體時代的人們可以成為信息傳播的主體。任何一個網民都可以很輕松、很方便地創建自己的微博賬號,通過微博平臺分享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所感所知,加強相互之間的交流和溝通。
(二)傳播快、互動強
微博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幾乎為零,通過網絡,我們可以隨時隨地與他人交流和聯系,這種交流和聯系可以一對一,也可以一對多。這種信息的傳播是非常迅速并且具有超強的互動性的。每個人發出的微博都可以在相關平臺上得到相應的響應,引起其他人的參與。在微博平臺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非常強的,尤其是名人微博。例如,韓寒2012年重新回到新浪微博,他發表的首篇微博在24小時內被轉發了29萬次以上,他的微博粉絲更是達到160萬之多。2013年,王菲在微博上發布與李亞鵬離婚的消息,4個半小時內評論量達到了30萬之多,轉發量也突破了61萬。由此可見,微博的傳播速度快、互動性強是任何傳統媒介都望塵莫及的。
(三)圈群化、個性化
微博的溝通是通過一定的圈群展開的,微博博主所關注的人本身是具有一定圈群性的人。根據相關調查表明,大約89%的微博博主所關注的人是身邊的朋友、同學、親人以及業內人士等。而且這些在微博中擁有圈群性的話題內容、朋友的相關動態以及一些業內人士的觀點更加受到微博用戶的普遍關注。將圈群進行簡單的分類,可以分為以下幾種:以朋友、熟人為主的個人關系群;以關注主題為主的共同愛好群;以自我提升或工作合作為主的行業群。此外,在圈群中交流的人都可以隨時隨地發表自己的觀點,這些觀點大都反映的是自己的生活內容,表達的是自己的情感,極大地滿足了人們個性化的需求。
(一)用戶的年輕化、高學歷化擴展了傳播的廣度
有網絡數據分析,18~30歲的年輕人是微博用戶的主要人群,其比例高達67%,更加趨向于年輕化。而在這一群體當中,主要以大學本科以上的人群為主,比例達到了63%,趨向于高學歷。年輕的80后與90后給微博注入了新的血液,而微博用戶的年輕化與高學歷化更是讓微博用戶的表達欲望更加強烈,因為他們大多敢于直面現實的陰暗面。近些年來,相當一部分事件都被曝光于微博。例如,2011年轟動一時的郭美美事件就是一位名為“郭美美baby”的女生經常在微博上曬豪車以及貴重的奢侈品,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之后,許多網民發現她的認證信息是“紅十字會商業總經理”,由此掀起了對郭美美事件的轉發與評論,并且引發了一場對中國慈善事業名譽的社會公益機構的聲討。
(二)微博設置的“共景監獄”增強了公眾的參與意識
喻國明教授曾經指出,“在自媒體時代我們面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事實就是,傳統社會建立在信息資源壟斷基礎上的社會治理模式發生了從‘全景監獄’到‘共景監獄’的根本性轉變”。與此同時,“鑒于目前中國社會正處在改革發展的轉折期和關鍵期,網民能夠宣泄情緒以及發表觀點的渠道非常的有限,網絡當前有著相當重要的社會安全閥的功能,所以,根據當前政治考察和社會穩定的情況,一定數量的發泄方式和場地是有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它能夠給人們的交流和情感的抒發提供良好的條件,同時也給社會的穩定提供了安全性的因素”。
2012年,微博上有許多的熱門話題,比如“2012倫敦奧運會”“江南style”“微公益”“中國好聲音”等,這些都是網民非常關注的重要事件。這表明微博用戶對國家和社會事件的廣泛關注。
(三)“輿論領袖”的信息引導增強微博的傳播示范效果
微博的傳播能夠通過向社會提示具體的行為或者一些行為模式來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微博上,一些知名人士作為“輿論領袖”,對社會事件的意見和看法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影響人們對事件的認識和評價,并且進一步推動整個事件的不斷發展。
[1] 王怡.網民新聞評論的多維審視[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05):46-48.
[2] 蘇云升,周如俊.網絡輿情與思想政治教育[J].廣東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5(04):73-76.
G206
A
1674-8883(2016)13-032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