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喬莉
(中國傳媒大學 新聞學院,北京 100024)
淺析風貌類視聽新聞作品的敘事要點
劉喬莉
(中國傳媒大學 新聞學院,北京 100024)
風貌類視聽新聞作品作為視聽新聞作品中的一個重要類別,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形式自由。本文從敘事學角度,結合典型的中外風貌類視聽作品案例對此類視聽新聞作品進行評析。把握此類作品的敘事要點,要關注敘事框架、敘事聚焦、敘事時間三個方面的內容。
風貌類視聽新聞作品;敘事框架;敘事聚焦;敘事時間
風貌類視聽新聞作品,是以反映某一地區、某一組織、某一行業社會基本面貌、風土人情、自然風光和建設成就為主要內容的新聞視聽作品類型,包括自然風貌、人文景觀、風情民俗、社會動態和變遷,更多地把自然風貌和社會風貌結合在一起。這類作品內容豐富、形式自由,它一般反映較大的自然或社會面貌,可以融現實與背景于一體,并將各類素材通過自由的表現形式展現出來。這些特點決定了這類作品在敘事過程中多樣的風格和表現形式,對敘事要點進行深入解讀是分析這類作品的關鍵環節,可以從幾個要點來把握。
敘事通過事件的組合來展開,組合后的事件被賦予不同的功能。法國學者羅蘭·巴特認為:“在這些不同的事件中,有些事件是敘事作品或者是敘事作品片段的真正的鉸鏈;而另一些只不過用來‘填實’鉸鏈功能之間的敘述空隙。第一類功能被稱為主要功能或核心功能,而鑒于第二類功能的補充性質,可以稱之為催化功能?!保?]事件通過核心事件和催化事件之間特定的組合形成故事,故事可以按照時間順序、空間順序、因果關系等原則組合起來,這些特定的故事就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和風格,并能一定程度反映作者的意志。
臺灣公共電視臺2008年推出的系列節目《城市的遠見》共走訪了挑選出的13個城市,它介紹了這些城市的自然環境、歷史變遷、產業、社會生活等各方面狀況,對城市建設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以其中之一《跨越歷史的圍墻:柏林》為例,它以柏林墻為線索,以半個世紀間東西德的歷史演進為主線,按時間軸可以劃分為三個部分:柏林墻的由來以及二戰后東西德對立的社會狀況、柏林墻拆除以及統一后的德國為城市建設所作的努力、對過去的簡要回顧和展望。這幾大部分互為因果關系,從整體上反映德國在這一關鍵階段的社會面貌。
第二部分是主體,先講述東西柏林間的主要干道變得很快暢通和鐵路運輸的恢復,然后講述柏林墻的另一種“再現”,也就是利用原本建有柏林墻的中心區,重新建設使其現代化,包括以帝國議會大廈為代表的聯邦政府區、波茲坦開發區(戴勒姆·賓士集團、SONY公司與政府共同開發的商業區、波茨坦廣場、紅盒子)、腓德烈街(原菩提大道)開發區(即老街區開發案)、東柏林電車系統的保留。老街區開發案中包括哈克庭園建設的成功、東柏林的修整。最后提到了德國人對腳踏車的喜愛,在輪子節會留出一條只能使用人力交通工具的大道,輪子節封街的終點布萊登堡門是柏林統一的象征。
《城市的遠見》通過事件的選取及組合,表現出對德國城市建設觀念的肯定,展示了一個開放、民主、重視環保理念的新城市,這正是作品要表達的情感和意志。敘事框架是視聽作品的骨骼,綜合體現出一個作品的結構和風格,創作者想要將情感和意志傳達給受眾,就要重視材料的抓取和事件的組合及順序。
敘事聲音與“聽”相聯系,敘事聚焦與“看”(或“觀察”)相聯系,要研究敘事作品,總要看待敘事作品描述時的視角和角度。這一點就是視聽新聞作品中的聚焦點。
新聞敘事角度體現了敘述者和所敘述事件的一種表述關系,是敘述者把體驗到的世界轉化為語言敘事世界的基本角度。法國結構主義熱評家熱奈特基于對聚焦主體的考慮,以“視點”這一范疇為出發點,將敘述聚焦分為無聚焦或零聚焦敘事、內聚焦敘事、外聚焦敘事。[2]零聚焦敘事又稱全知視角敘事,內聚焦敘事和外聚焦敘事屬于限制性的視角。在風貌類視聽新聞作品中,為了全方位展示某地全貌,往往以某種聚焦類型為主,并將全知視角敘事和有限視角敘事結合運用。
CCTV推出的系列節目《巖松看××》主要運用內聚焦敘事,并與零聚焦敘事相結合。白巖松自己是敘述者,他作為事件的旁觀者和目擊者,敘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但他不能直接介入他人的內心世界,以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最多通過采訪他人,借他人之見來表現更全面客觀的事實?!稁r松看美國三:黃色的特權》中,白巖松走訪了美國夢露鎮社區的校車,采訪了校車的司機、使用者、生產者、維修者、管理者、運營者,告知受眾美國校車如何工作、如何保證安全、如何生產維修、如何維持運營這幾個方面的情況。即使是內聚焦敘事,節目也結合其他聚焦敘事的使用,盡可能做到對信息的全面挖掘,多方采訪,做到真實客觀。
美國國家地理頻道推出的節目《潛入朝鮮》運用的主要是零聚焦敘事。敘述者沒有固定視角,能夠靈活自由地對報道的事件作全方位、全景式的敘述,具有廣度和深度。這種全景式的展現有較強的主觀性和傾向性,包括信息的特定選擇、刻意的提問、有態度的鏡頭語言以及在敘述時的主觀判斷。
不同國家的媒體所依賴的傳播環境、受眾的媒介素養等不同,作品的敘事聚焦也有差異。國內作品主要運用內聚焦敘事,觀眾能夠隨著記者的感受一同體驗故事發展的過程;國外作品主要運用零聚焦敘事,觀眾能通過敘述者全面感知事件的發展。
對視聽作品進行敘事分析時,敘事時間涉及時序、時長、頻率三個層面的問題,也就是事件發展的先后時間順序、多長時間以及事件發生的時間頻繁程度。風貌類視聽新聞作品內容豐富、題材廣泛,為便于受眾理解,敘述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展開,并根據事件的重要程度予以重復。
從大陸節目《巖松看美國》、臺灣節目《跨越歷史的圍墻:柏林》到美國節目《潛入朝鮮》,在節目內容設置上都是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展開?!稁r松看美國》系列節
目依據專題形式展開,《巖松看美國三:黃色的特權》中,從早上6點鐘美國夢露鎮社區的校車出發開始講起,將校區的安全行駛、生產、維修、運營貫穿在校車一天的工作當中,到節目的結尾時,鏡頭又進入下午2點鐘即將放學的夢露學區高中,記者白巖松對一天當中的所見所聞所感進行了總結?!犊缭綒v史的圍墻:柏林》講述二戰后東西德分立到冷戰后期統一以及對未來的展望?!稘撊氤r》在敘事頻率上運用較多,可以將敘事節奏與表達主題緊密相連。它從進入朝鮮開始談起,以白內障治療事件為依托來展示全貌,在節目的前后都會對這一事件進行相應的重復,貫穿節目的始終。
視聽新聞作品中的故事時間和文本時間構成了時間的二元性,故事時間指故事發生、發展實際消耗的時間;文本時間指作品展現該故事所用的時間。故事時間與文本時間的關系形成了敘事節奏。風貌類視聽新聞作品敘事節奏深入淺出,選取特定的內容去展現。大陸節目《巖松看美國》用專題系列來表現美國狀況,14期的節目中,每期選擇一個美國社會中的一個方面進行挖掘,對國內相關領域有借鑒意義。這種方式有較強的新聞性,就某個具體專題節目而看,故事時間盡可能與文本時間靠攏。美國節目《潛入朝鮮》主要是全景式展現,一期節目就基本概括出當地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狀況。這種方式脈絡清晰,并將準確、鮮明的主觀判斷寓于故事的選取之中,故事時間大于文本時間。無論哪種方式的節目,在敘事文本中,故事敘述都盡可能從一個事件或者一個人物引入,深入淺出地擴充到整個地方的基本狀況。敘事節奏與表達意圖緊密相關,反映了主體對事實的理解和傳播意圖。
風貌類視聽新聞作品在敘事過程中要把握敘事框架、敘事聚焦、敘事時間這幾個要點,將主題、人物和事件統一起來。節目按照主題的需要選擇材料,按照作品的風格和要表達的意圖對事件進行組合、排序,構成敘事框架,敘述者在敘述過程中要堅持客觀、平衡的原則,便于觀眾作出準確判斷。敘事聚焦根據節目的形式來選擇,并結合其他聚焦形式更全面地反映故事內容。無論哪種聚焦方式,都要獨立于事件之外,保證事件的真實性,觀點的傾向性可以寓于事實之中。作品的展現一般按照時間順序,圍繞主題深入淺出地進行,敘事節奏要服從整體需要,準確把握故事時間和文本時間之間的關系。風貌類新聞作品必須把握敘事要點,做到客觀性和傾向性的統一,才能更具有創新性和生命力。
G222
A
1674-8883(2016)13-0355-01
劉喬莉,女,山西霍州人,20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聞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