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圣瓊
(浙江傳媒學院 宣傳部,浙江 杭州 310018)
?
習近平“四個全面”戰略思想海外傳播研究
楊圣瓊
(浙江傳媒學院宣傳部,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習近平的“四個全面”戰略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促進“四個全面”戰略思想的對外傳播,是我國當前外宣工作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我們必須認真學習領會“四個全面”戰略思想的內涵與實質,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聞觀,著力打造對外傳播的全媒體矩陣,采取本土化傳播策略,建立多元主體協同傳播的體制機制,形成對外傳播的強大合力,真正把“四個全面”戰略思想對外傳播好、闡釋好、解讀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關鍵詞:“四個全面”;對外傳播;協同傳播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15年度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專項研究課題(15GXSZ017YB)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習近平“四個全面”戰略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及時、準確、科學地開展“四個全面”戰略思想的海外傳播,對于更好地對外闡釋當今中國的發展理念、發展道路、內外政策,促進海外受眾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國、更加客觀地看待中國、更加理性地讀懂中國、更加友好地與中國交往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進行習近平“四個全面”戰略思想對外傳播,既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的具體體現,也是突破國際話語屏障,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不斷增強中國國際話語權的現實需要,并對進一步豐富全球治理理念、促進世界和平發展都具有積極意義。
(一)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的具體體現
對外宣傳工作是黨和政府一項具有全局性、戰略性的工作。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對外宣傳工作,多次就改進和提高我國的對外宣傳與傳播工作作出指示、提出要求。2013年8月19日,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提出:“要精心做好對外宣傳工作,創新對外宣傳方式,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1]2013年12月30日,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精心構建對外話語體系,發揮好新興媒體作用,增強對外話語的創造力、感召力、公信力。”[2]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增強國際話語權,集中講好中國故事,同時優化戰略布局,著力打造具有較強國際影響的外宣旗艦媒體?!保?]習近平總書記這一系列重要講話,為我們做好對外宣傳與傳播工作提供了理論指導與行動指南。因此,要貫徹落實習近平關于外宣工作的系列講話精神,就必須抓好“四個全面”戰略思想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的對外傳播工作。
(二)是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權,彰顯“三個自信”的主觀要求
話語權是國家軟實力與國家形象的外在表達,它“不是指一國語言作為外語的普及程度,而是指通過話語所包含的符號、概念、價值觀、意識形態等要素在國際社會所產生的影響力、吸引力”。[4]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國際話語權建設,明確提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提高國際話語權。”[2]雖然我國通過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構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三位一體”的核心話語體系,逐步把握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權,但總體來看,目前國際話語權的“分配”狀況仍然極不平衡,以歐美為主體的西方列強占據著強勢地位,中國則相對處于弱勢地位。要改變這一被動局面,需要我們以習近平“四個全面”戰略思想的提出為契機,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三個維度,充分運用“中國發展”的表達權、“中國故事”的書寫權和“中國聲音”的定調權,著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權。只有我們的國際話語權增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才能在每個中國人心中變得更加堅定,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從容彰顯,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才能更好地體現出來。
(三)是消除海外對中國的誤會或詆毀,維護國家形象的迫切需要
中國的近現代史,就是一部挨打的歷史。通過百年的抗爭和30多年的建設,我國逐漸擺脫了挨打的局面,社會取得了重大的發展,但中國一直倍受西方無辜指責,一方面,主要是因為西方列強亡我之心不死,西化、分化中國圖謀不滅。它們要么詆毀中國,大肆宣揚“中國威脅論”“中國新殖民主義”,要么唱衰中國,拋出“中國崩潰論”,“這些源自冷戰時代和意識形態斗爭的負面宣傳,至今仍像慢性病毒一樣,侵蝕著我國的國家形象”。[5]另一方面,也與中國對外傳播能力先天不足有關。就目前“四個全面”戰略思想在海外的傳播情況來看,海外既有積極、正面的評價,也有消極、負面的評價,如英國倫敦經濟與商業政策署原署長羅思義指出,“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對于實現中國夢具有重大意義,而且是向實現‘人類夢’邁出的至關重要的一步,中國夢符合中國和全人類的共同利益”。[6]而有些西方媒體、學者故意曲解“四個全面”戰略思想,說是中國“告別‘三個代表’、迎來‘四個全面’”,[7]通過把“三個代表”與“四個全面”對立,攪亂中國的思想戰線,達到他們不可告人的目的。因此,加強“四個全面”戰略思想的對外傳播,講好中國故事,讓海外更好地讀懂中國、理解中國就顯得十分緊迫而必要。
(四)是豐富世界各國治理理念,助推人類社會文明健康發展的客觀需要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當今的中國不僅是中國人的中國,也是世界的中國,中國的一舉一動都會對世界各國產生影響。習近平“四個全面”戰略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具有豐富的內涵、嚴密的邏輯、深遠的意蘊和廣泛的影響,它不僅體現了我們黨在治國理政上的大視野、大思路、大戰略,在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的新目標、新舉措、新路徑,而且通過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賦予“四個全面”戰略思想以世界性的意義,即一方面它豐富了世界各個國家治理理念的寶庫,為世界各國的發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中國范本;另一方面,它又通過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促進作用,直接引領、助推著世界各國的不斷發展與繁榮,因而對當代人類社會文明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當前,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革新、新興媒體的蓬勃發展,國際傳播理念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國際傳播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國際輿論格局正在發生階段性轉變。如何根據媒介技術的發展、傳播業態的嬗變、輿論生態的演變,做好“四個全面”戰略思想的對外傳播工作,成為我們必須認真思考和理智應對的現實問題。
(一)堅持習近平新聞觀,特別是用習近平對外傳播思想武裝頭腦
馬克思指出:“理論在一個國家的實現程度,總是決定于理論滿足于這個國家的需要程度?!保?]要做好新常態下“四個全面”戰略思想的對外傳播工作,首先需要一種體現新時期傳播特征、把握新時代傳播規律的科學的新聞傳播理論來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這一科學理論就是習近平新聞觀。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宣傳思想和新聞輿論工作,先后通過召開“8·19”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和“8·19”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等,對我們黨的新聞宣傳工作作出全新而系統的闡述,進一步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特別是習近平有關對外宣傳與傳播的系列闡述,為我們做好新時期的對外傳播工作提供了直接的理論指導。例如,習近平提出,對外宣傳要“努力提高國際話語權”,“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2]要“聯接中外、溝通世界”,[3]這對外宣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賦予其新的職責與使命。因此,我們只有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關于新聞宣傳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才能進一步深化對“四個全面”戰略思想本身內涵與實質的認識,改進我們對外傳播與宣傳的理念,把握“四個全面”戰略思想對外傳播與宣傳的規律,正確傳達中國聲音,生動講好中國故事,得心應手地做好新時期的對外傳播與宣傳工作;反之,外宣工作就可能原地踏步,甚至陷入盲動與被動的局面,給我國的對外傳播事業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
(二)深刻領會“四個全面”戰略思想的內涵實質,在對外傳播中做到精準發力
要做好“四個全面”戰略思想的對外傳播工作,首先要領會“四個全面”戰略思想及其每個“全面”的豐富內涵、精神實質與重大意義。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明白對外傳播時究竟要傳播什么、要講清什么。如果我們對“四個全面”戰略思想領會不深、不全、不透,那么在對外傳播過程中很可能會走偏、走樣、走調,造成消極的甚至負面的傳播效果。就目前來看,在進行“四個全面”戰略思想對外傳播時,我們至少應該向海外受眾講清我們黨和政府是致力于經濟社會發展的,是著力消除貧富差距和兩極分化的,是全力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和世界共同繁榮夢的;講清我們黨和政府是堅定不移地進行改革開放的,是倍加珍惜和平、合作、共贏的,是堅決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的;講清我們黨和政府是堅持依法治國、建設法治社會的,是致力于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證人民充分行使當家作主權利的,是著力維護社會穩定、保證國家長治久安的;講清我們黨是充分認識到“四大風險”“四大考驗”的,是從嚴管黨、從嚴治黨的,是鐵腕反腐、力保清廉的;講清“四個全面”戰略思想是與“五大發展理念”“一帶一路”緊密關聯的,是著力促進與各國的共享共榮的??傊?,對外傳播的方式可以多樣、手段可以多變,但“四個全面”戰略思想的精神實質不能改、不能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精準發力,把“四個全面”戰略思想的故事講好、對外傳播好,不斷提高我國的國際話語權與影響力。
(三)促進主流媒體融合發展,打造對外傳播的全媒體矩陣
在當前新媒體迅猛發展、媒體融合步伐加快、全球媒介競爭愈發激烈的情況下,靠一兩個主流媒體“單兵作戰”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黨的十八大就明確提出,要“構建和發展現代傳播體系,提高傳播能力”。[9]而就國際傳播格局來看,“西強我弱”的局面一時難以扭轉,西方媒體的傳播優勢非常明顯,依然主導著國際輿論走向。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著力打造具有較強國際影響的外宣旗艦媒體”的指示要求,以開闊的眼界、開放的姿態、開明的舉措,加快實現報刊、電視臺、電臺、網站、客戶端、微博、微信等國家主流媒體的融合發展,精心打造“四個全面”戰略思想對外傳播的全媒體矩陣。在搭建起傳播大平臺的基礎上,要積極整合國際傳播資源,構建立體化的傳播體系,充分發揮各媒介的作用,精心設置對外傳播議程,著力體現時效度要求,不斷擴大對外傳播的覆蓋面;要努力創新傳播的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體制、機制,適應廣大海外受眾閱讀習慣的變化,改進傳播話語體系,不斷增強對外傳播的吸引力、傳播力;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快培養一批具備對外傳播能力的國際化傳媒人才,不斷提高對外傳播的公信力、影響力,從而更好地實現“四個全面”戰略思想的對外傳播。
(四)進行受眾分析,實行本土化傳播策略
開展“四個全面”戰略思想對外傳播與宣傳,必須進行受眾分析,實行本土化傳播策略。“近年來的實踐證明,只有本土化的國際傳播才是有效的國際傳播”,[10]因此要區分不同性質的國家與地區,采取適合當地受眾文化習慣的傳播方式,可通過聘用本土人才或與當地媒體機構合作開展新聞報道工作等方式,促進對外傳播落地生根,從而不斷增強對外傳播的針對性與時效性。同時,在“四個全面”戰略思想對外傳播的過程中,尤其要區分對象,如針對社會主義國家的民眾,由于擁有共同的全球政治利益,許多政治話語也比較接近,在進行“四個全面”戰略思想對外傳播時可以政治色彩濃些,體現社會主義的性質、彰顯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通過這種相互學習交流,能進一步促進整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而對資本主義國家,特別是有利益沖突或敵視情緒國家的民眾,則要淡化政治宣傳與意識形態屬性,運用他們常用的表達方式來包裝“四個全面”戰略思想,要注意傳播的藝術,切口要小,主題要大,通過婉轉、靈活的方式開展對外傳播,把“四個全面”戰略思想的意蘊隱藏在客觀、公正、中立的新聞事實當中,以克服傳播中的隔膜與障礙,消弭這些國家的民眾對中國的疑慮、焦慮或抵觸心理,達到暢通無阻、潤物無聲的傳播效果,不斷實現對外傳播效果的最大化。
(五)建立多元主體協同傳播的體制機制,形成對外傳播的強大合力
恩格斯指出,“許多人協作,許多力量溶合為一個總的力量”,“這種力量和它的一個個力量的總和有本質的差別”。[11]開展“四個全面”戰略思想對外傳播,不能只強調媒體融合,還要充分發揮政府、大眾傳媒、智庫、企業、社會組織以及國民個體等多個主體的共同作用。因為對外傳播本質上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子系統之間的協同、聯動,只有建立多元主體協同傳播的體制機制,實現各主體間的相互影響和有機整合,才能使“四個全面”戰略思想的整個對外傳播體制變得穩定與有序,并從質和量兩方面放大對外傳播的功效,實現傳播效能的增值,從而形成對外傳播的強大合力。就目前來看,我們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和強有力地推進對外傳播,國家級媒體駐外記者對全球重大事件的到達率、參與率、報道率有了很大提高,中國企業“走出去”步入2.0時代,中國智庫能夠較好地設置對外傳播議程,特別是中國有6000多萬海外華人,更有數量多、分布廣、扎根華人社會的海外華文媒體,他們既是平衡西方輿論的獨特力量,也是中國媒體走出去的重要合作伙伴,[12]在對外傳播中發揮著獨特作用,因此我國多元主體協同對外傳播的條件已經成熟。只要我們把多元主體協同傳播的作用發揮出來,就一定能做好“四個全面”戰略思想的對外傳播工作,進一步增強中國的國際話語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 努力把宣傳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報,2013-08-21(01).
[2]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2.
[3] 習近平.堅持正確方向創新方法手段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N].人民日報,2016-02-20(01).
[4] 陳金龍.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權的建構[J].思想理論教育,2015(3):8-12.
[5] 耿晶晶.關于加強對外傳播能力的幾點思考[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4(4):9-11.
[6] 外國學者看“四個全面”[N].人民日報,2015-04-12(05).
[7] 施芝鴻.警惕告別“三個代表”迎“四個全面”挑撥性言論[EB/OL] . http://www.guancha.cn/ShiZhiHong/2015_03_03_3107 92.shtml,2015-03-03.
[8]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9] 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N].人民日報,2012-11-18(01).
[10] 胡占凡.讓世界更好地讀懂中國——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現狀與前瞻[J].電視研究,2013(3):4-7.
[11] 恩格斯.反杜林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124.
[12] 郭招金.海外華文媒體在加強國際傳播力建設中的作用[J].對外傳播,2009(11):14-15.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1-0001-02
作者簡介:楊圣瓊(1977—),男,湖南永州人,碩士研究生,浙江傳媒學院黨委宣傳部副研究員,研究方向:中共黨史,馬克思主義理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