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芳
(廣西民族大學,廣西 南寧 530006)
?
毛南族禮俗儀式歌的傳播變化和策略
張國芳
(廣西民族大學,廣西南寧530006)
摘要:毛南族禮俗儀式歌,是毛南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下城市化和信息化的影響下,毛南族禮俗儀式歌的傳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傳播空間和受眾數量縮小、演唱方式和演唱目的發生變化等方面。針對這一現狀,要促進毛南族禮俗儀式歌的傳播,就需要毛南族人民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地方政府扶持民間優秀傳承人,同時使大眾傳媒充分發揮其作用。
關鍵詞:禮俗儀式歌;傳播方式;變化;傳播策略
儀式,是研究少數民族的起源、發展和風俗習慣的最佳途徑。儀式歌,是在民間禮俗和祀典等儀式上吟誦和歌唱的表演歌曲,是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毛南族儀式歌即毛南族人民在重大儀式上演唱的歌曲。鐘敬文在《民間文學概論》中把儀式歌分為四類,禮俗儀式歌是其中之一,簡稱“禮俗歌”。禮俗歌多用在男婚女嫁、賀生送葬、新屋落成、迎賓接客等場合,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的祝愿。毛南族的禮俗歌主要包括《婚禮歌》《上梁歌》《添糧補壽》和《吊喪歌》等,表達了毛南族人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的信仰觀念,也表達了他們希望人丁興旺、家庭和睦和糧食豐收、生活富足的美好愿望。在漫長的歲月中,毛南族禮俗儀式歌不斷傳承和擴散,并在新時代的傳播過程中出現了變化。
(一)人際傳播
人際傳播是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信息傳播活動。二人談話、書信往來、打電話、通過因特網互送電子信件等,都屬于人際傳播的范疇。[1]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家庭傳承和師徒傳承是毛南族禮俗歌最主要的傳承方法,口傳心授是其主要手段。家庭是毛南族禮俗歌傳播的首要場所,沒有哪個孩子會專門地學習禮俗歌的唱法,多數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父母和鄰居親朋的耳濡目染,不知不覺地把那些耳熟能詳的段子唱了出來。
(二)群體傳播
群體傳播也是毛南族禮俗歌傳播的一種重要方式。群體傳播的交互性強,傳播者和受傳者之間的界限并不明確。群體中的“輿論領袖”對人們的認知和行為的改變具有引導作用。毛南族的主要聚居地——下南鄉距環江縣城較遠,山路崎嶇,早期交通不便,電視和媒體等各種現代休閑娛樂方式都不發達。但毛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娛樂形式并不單調。毛南族人民在日常的婚喪嫁娶活動中,都有豐富的儀式活動,并且會邀請本家的親戚和同村的村民參加。例如,在女兒出嫁時,要舉辦隆重的“折被”儀式,并且由女歌師演唱“折被”歌。在隨后的環節中,青年男女之間會互相對唱,表達自己的心意。大家在這種慶祝活動中不僅感受了結婚之喜,還增加了家族之間的聯系,調節了單調的日常生活。同時,也在耳濡目染之中學會了這些禮俗歌。雖然女歌師在其禮俗歌的傳播中扮演了意見領袖的角色,但是在后期禮俗歌的傳唱中,青年男女互相對歌,觀看儀式的村民也跟隨節奏唱起禮俗歌,使傳者和受眾的界限已經十分模糊。
(三)組織傳播
組織傳播就是以組織為主體的信息傳播活動。與群體相比,組織有著統一的組織和管理系統,目標更加明確,并且有嚴格的制度化措施為保證。組織傳播另一個重要的方面,是組織外傳播。組織外傳播的過程,是組織與其外部環境進行信息互動的過程。就信息輸出而言,組織體會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信息輸出活動,即組織的宣傳活動。[1]在毛南族禮俗歌傳播過程中,政府在下南鄉設立了文化站,文化站舉辦的各種關于毛南族文化的展覽和其他的民族宣傳活動,都可以歸入組織外傳播。
(四)大眾傳播
所謂大眾傳媒,就是專業化的媒介組織運用先進的傳播技術和產業化手段,以社會上一般大眾為對象而進行的大規模的信息聲場和傳播活動。大眾傳媒在毛南族禮俗歌的傳播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大眾傳媒改變了毛南族禮俗歌的傳播狀況。現在的毛南山鄉,電視已經基本普及,少數人家還裝了音響設備。電視讓毛南山鄉的人民更加充分地了解了外部的世界,獲得了更為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時,毛南山鄉的人民也把自己的傳統節日慶祝活動和民歌錄成了電視節目和視頻,在地方電視臺和省級衛視的一些節目中播出,獲得了更為廣闊的傳播場域和更多的受眾群體。
(一)傳播空間和受眾數量變化,表面上的擴大和實際上的縮小
幾十年前,毛南族禮俗歌的傳播,主要是依靠人與人之間的傳唱。由于人自身生理結構的局限和聲音“一閃即逝”的影響,毛南族禮俗歌的傳播僅局限在毛南族聚集的幾個地方,受眾為毛南山鄉的全體成員。當今媒體技術革新,大眾媒體把毛南族禮俗歌的傳播過程錄制下來,在電視和網絡節目中播出。愛好民族文化傳播的自媒體和個人也把毛南族較為經典的禮俗歌,如《送客歌》《迎客歌》等拍攝小視頻上傳到優酷、搜狐等大型視頻網站上,供大家搜索觀看。從以上情況我們可以看出,媒體技術成功地打破了毛南族禮俗歌傳播過程中空間和時間限制,讓毛南族禮俗歌的傳播空間和受眾群體由一隅之地和本族民眾,轉變為整個互聯網空間和成千上萬的網絡受眾,實現了傳播空間和受眾數量的擴大化。
然而,在實際的傳播過程中我們發現,由于城市化進程中毛南族人口的流逝和電視等娛樂工具在該地區的普及,傳統的毛南族儀式活動已經日趨消亡,曾經耳熟能詳的禮俗歌已很少有人傳唱,禮俗歌已在逐步地失去其賴以生存的土壤。而在信息傳播呈現爆炸性增長的時代,大眾傳媒和互聯網中的毛南族禮俗歌資源,已然淹沒在了互聯網信息的洪流當中,毛南族禮俗歌的生存環境和生命力堪憂。因此,毛南族禮俗歌的傳播空間和受眾數量都是表面上在擴大,而實際上在縮小。
(二)演唱方式變化,即興演唱方式削弱
儀式歌是口傳文學的一部分,創作和傳播都是一種口頭行為。以前,毛南族禮俗歌通常是歌師在儀式活動中的即興演唱,并且,會根據和受眾的互動情況臨時增加、刪除某些段落,或在某些地方作適當的停頓,演唱的方式輕松愉悅,互動性強。二十幾年間,毛南族禮俗歌的演唱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具體表現為內容方面的即興演唱轉變為提前設定。這是毛南山鄉禮俗歌演唱日益減少的現狀和媒體技術的革新引發的。在當下,毛南族的中青年大部分都到城市打工了,日常的小型的毛南族儀式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政府組織的民間文化活動。在活動中,為了防止活動中的突發狀況和即興演唱過程中存在的瑕疵,歌師的唱詞會經過提前設定甚至提前錄制。在活動進行中,也會利用媒體技術拍攝相關的視頻,保留相關的影視資料。
(三)演唱目的變化,由民間娛樂活動轉變為特定的表演行為
如上文所述,在城市化發展和媒介技術革新兩大時代背景之下,毛南族禮俗歌的演唱目的發生了變化。曾經,毛南族人民利用禮俗歌增進感情、愉悅身心。但在當代,其受眾群體日趨減少,演唱活動也由傳統的民間娛樂活動轉變為特定的表演行為。如今,毛南族禮俗歌的演唱場合多是官方組織的民族文化傳播和保護活動,還有一些則是當地興起旅游業后,為增強旅游文化特色和獲取經濟利益,出現的一些針對游客的表演活動。當代的文人和音樂人士,也對毛南族禮俗歌進行了作詞譜曲和改編,這些歌曲則成為了真正的表演歌曲,如廣西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作詞曲,袁泉、潘穎演唱的《買頂花帽給妹帶》,出現在了很多大型晚會上。總之,無論哪一種,都極具表演性質,失去了禮俗歌溝通交流、審美娛樂的最初目的,似乎表演性已經成為毛南族禮俗歌持續發展的主要目的。
(一)增強本民族群眾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培養本民族的儀式歌傳播者
民族群體是民族文化生存和發展的土壤,本族群體是民族文化傳播的主要力量。只有增強本族人民對自己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樹立其民族文化傳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培養其傳播民族文化的主動性,才能讓民族文化傳播有更加鮮活的生命力。具體可以從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兩方面入手:
第一,家庭教育。由于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和教育相對落后,部分少數民族群眾有輕微的自卑感。作為一名毛南族家長,首先應傳達給孩子的就是對本民族的認可和民族自信心,讓孩子為自己是一名毛南族人而驕傲。其次,要鼓勵孩子多講毛南語,甚至在家庭生活中只講毛南族。語言是一個民族交流的紐帶,是民族文化鮮活流傳的根本。如果本民族的語言消亡,將不再有人懂得民歌和民謠實際的內涵,民歌和民謠的傳唱力度也就大打折扣。最后,言傳身教毛南族的道德觀念和傳統文化。毛南族有很多優秀的觀念,比如對祖先的尊敬、追求家庭的和睦等,這些都是人類共同的追求,需要父母對孩子從小教育。同時,毛南族還有一些獨特的文化,如分龍節的走親訪友、毛南族的民歌對唱等,也是由父母最先教給孩子的。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就要有傳播毛南族傳統文化的意識,把包括禮俗歌在內的毛南族傳統文化一代代地傳承下去。
第二,學校教育。學校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是培養民族文化認同的首要陣地。因此,下南鄉的學校要增強民族文化教育的意識,把毛南族的傳統文化滲透到學校教育中。學校要開設毛南族傳統文化相關的課程,在體育課上,教授毛南族傳統的體育運動同頂、同填等項目;在音樂課上,教師有意識地教學生學習毛南族的傳統民歌。在開設課程的同時,舉辦生活運動會、舉辦傳統體育和傳統音樂的比賽,并設置一些獎勵,鼓勵同學參加。同時,舉辦一些校園文化活動和興趣愛好班,如毛南族文化宣傳月等,在一段時期內,集中地教授毛南族的歷史和民間文化傳說,讓學生對毛南族文化有更為理性的認識。
(二)政府舉辦傳統文化活動的同時扶持民間傳承人
近年來,環江縣政府對毛南族的民族文化傳播給予了大力的支持。環江縣政府自2009年起,均于每年6月份舉辦“中國·毛南族分龍節”,至今已成功地舉辦6屆。在分龍節上,政府聘請當地師公演唱分龍節的儀式歌。同時,環江縣政府還錄制了一些毛南族的儀式歌的音像資料進行公開售賣。在田野調查和學習中,筆者注意到許多少數民族的民歌都有自己的傳承人,毛南族也有幾個中老年人的禮俗歌演唱效果好,受群眾認可度高。政府可以考慮確定其為儀式歌傳承人,并給予其一定的生活資助,這對保護毛南族儀式歌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三)重視大眾傳媒的作用,發掘地方電視臺、網絡論壇和“自媒體”的潛力
大眾媒體在毛南族禮俗歌的傳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注重發揮地方電視臺的作用。地方電視臺要專注自己的特色,多報道毛南族傳統文化相關的內容。地方電視臺可以策劃一檔專門的毛南族音樂節目,對毛南族禮俗歌進行廣泛而深入的介紹,邀請認可度高的歌師做客節目和觀眾進行交流。其次,要發揮網站和論壇的作用。開設專門的毛南族傳統文化傳播網站,作為儀式歌介紹的專屬領地,上傳一些有代表性的視頻供感興趣的朋友們參考。在河池論壇上,開辟專欄討論儀式歌傳播的現狀和問題,讓毛南族廣大群眾說出自己的心聲。最后,重視自媒體的價值。自媒體雖然影響力有限,但其傳播門檻低,受眾范圍廣,若能把毛南族民族的自媒體儀式調動起來,則潛力無限。因此,毛南族禮俗歌也要依靠廣大受眾利用自己的微信、微博和QQ空間等自媒體工具來傳播。
毛南族禮俗儀式歌是少數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少數民族文化在中華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城市化和信息化不斷發展的現代社會,少數民族文化處境日益邊緣化,只有我們不斷地采取措施,在外部為少數民族文化發展創造條件的同時,不斷地激發民族文化自身發展的能力,才能讓少數民族文化不斷地傳承下去,少數民族文化也才會變得鮮活和有生命力。
參考文獻:
[1]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83,109.
[2] 鐘敬文.民間文學概論(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88.
[3] 譚亞洲,蒙國榮.毛南族民歌[M].廣西:廣西民族出版社,1999:14.
[4] 謝姿媚.文化生態視野下毛南族民歌的保護與傳承[J].大舞臺,2014(12):251.
[5] 黃平文.文化視野下的毛南族族群認同[J].廣西民族研究,2009(3):129-133.
[6] 郎雅娟.侗族口傳文學的傳承機制研究[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2011(2):20-24.
中圖分類號:J64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1-0021-02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廣西民族大學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gxun-chxs2015067)資助項目
作者簡介:張國芳(1991—),女,山西代縣人,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編輯出版與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