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山東非法疫苗事件”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田龍過 杜 娟
(陜西科技大學 設計與藝術學院,陜西 西安 710021)
?
新媒體時代突發事件中的微博公信力研究
——以“山東非法疫苗事件”為例
田龍過杜娟
(陜西科技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陜西西安710021)
摘要:公信力是媒體贏得公眾信任的基礎,也是媒體發展的價值追求。目前,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微博已經逐漸成為一個新的“輿論場域”。在新媒體時代,人人都成為了發聲者。但新聞獲取便捷化的同時,也帶來了信息失真、失信等問題。本文以“山東非法疫苗事件”為例,分析微博在突發事件中的公信力表現,以及其面臨的公信力缺失等問題。
關鍵詞:微博;公信力;社會信任;疫苗事件
在傳播渠道多樣化的今天,公眾獲知事件報道的渠道已經不僅僅依賴于傳統媒體。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發布的《2015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中指出,2015年中國的傳媒輿論場上,報紙、雜志、電視等傳統媒體的議程設置能力進一步下降,“兩微一端”(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已經成為很多中國人了解新聞時事的第一信息源,其主導了社會輿論議程。由此可見,在突發事件報道中,微博是不可忽視的存在。
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采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①近幾年,各類公共衛生突發事件頻發。雖然每次突發事件后,都會對涉事相關的地方政府、企業、人員進行處理,但每一次突發事件的出現,還是會引起公眾對相關安全問題的質疑。如今,要樹立民眾對疫苗安全的信心,不僅要依靠藥品企業的自身、政府的監管,同時,媒體也應負起責任。
于2016年3月發生的,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山東非法疫苗事件”,是近幾年來發生的規模較大的公共衛生事件。整個事件是從澎湃新聞發出微博、微信公眾號文章推送時開始發酵的。接下來,本文將對該事件中微博的公信力如何進行分析,找尋微博在事件中扮演了何種角色,以及在突發事件報道中微博存在的問題。
(一)事件梳理
2016年3月18日7點42分,澎湃新聞發表了一則針對非法疫苗事件的報道,題為《數億元疫苗未冷藏流入18省份:或影響人命,山東廣發協查函》,從而引發了全國媒體對此事的關注和報道。緊接著在8點22分,微博賬號@澎湃新聞在發布的微博中,加入了“這是在殺人”的字眼來表明某北大教授的立場,大量媒體和個人用戶開始轉發這條微博。截至2016年4月18日,這則微博轉發量已經達到了4萬,評論數也達到了2萬。這則微博,正是事件發酵的開端。同年3月22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對案件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有關部門徹查“問題疫苗”的流向和使用情況。4月13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公布了涉及山東疫苗案的357名公職人員的處分決定。由此可以看出,此次山東非法疫苗案件報道所引發的“輿論海嘯”是全方位的。
(二)消息來源分析
在新聞報道中,“真實性”可以說是新聞的生命,信息源的真假以及如何使用,都會直接影響到新聞報道的權威性及客觀性,還會間接地影響媒體平臺的公信力。“山東非法疫苗事件”于3月18日開始,在微博爆發了熱議,使“疫苗”這個詞在熱搜榜居高不下。根據新浪微博的“微指數”顯示,當天熱議微博前三名分別是@澎湃新聞、@人民日報、@央視新聞。由此,通過“微指數”也可看出,在微博上公眾認可度更高的仍是主流媒體。
除了媒體來源之外,媒體在進行新聞報道時也有其他的信息來源。以“人民日報”微博為例,3月18日以來,與“疫苗”相關的微博共有35條,主要以報道事件進程以及疫苗注意事項兩個方面為主。在這35條微博中,消息的來源也是不同的:15條微博消息來源于相關主管部門,如衛計委,食藥監局等;6條微博來自人民日報微議“你好明天”;5條微博來自國務院常務會議李克強總理指示;5條微博是關于疫苗普及知識的;3條來自于人民日報;1條來自于專家意見。所以也可以看出,信息的獲取還是要依靠各主管部門及國務院常務會議等官方立場的發聲。
除了對媒體“官微”的分析之外,還應引起注意的,是無明確信息來源的微博是如何引起公眾關注的。2015年3月23日,福建莆田市一女網民在微博發布疫苗謠言稱“昨日埭頭2月大嬰兒注射疫苗身亡事件始末。太可憐了寶寶才來到這世上僅僅兩個月就被毒疫苗剝奪了生命,希望這樣可怕的事情不再發生!……”該言論又引起了網友的恐慌,然而后經調查證實為謠言,文中孩子的死亡與疫苗沒有直接聯系。類似這樣的微博,這種在事件中肆意發表虛假言論的情況,并不在少數。這種沒有確切出處的信息,在傳播過程中的真實性根本難以保證。而“謠言”以微博為途徑傳播擴散開來,其高轉發量也會使公眾在瀏覽信息時產生錯誤的認識和判斷。這些信息源不明的信息,給微博公信力的建立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三)發布時效分析
新聞傳播出現以來,時效性作為其特性,一直是衡量新聞的一個決定性標尺。在新媒體發展的今天,人們對新聞時效性的要求變得更加苛刻。[1]由于微博短小精悍,140字的描述容易編寫,時效性強,轉發功能也使傳播的速度進一步加快。根據2015年新浪微博發布的用戶報告來看,月活躍用戶已經達到了2.22億人。所以,在人人都可發聲的這個場域內,新聞信息的傳播速度在不斷地加快。
“山東疫苗事件”由2016年3月18日7點42分,澎湃新聞發表的一則報道開始了事件發酵。這時的微博,成為了“黃金4小時媒體”,快速地產生了輿論傳播,在數小時內,將這個突發事件傳播、發酵成了全民關注的重大輿論影響的事件。當天的微博,“疫苗”一次的搜索熱度達到了133416次;在22日公布了9家涉案企業后,熱度達到了一個月之內的頂峰——1043457次。以澎湃新聞為例,從3月18日開始到4月15日,共發布了44條微博,根據時間發生節點,逐步地報道了事件的進展。所以,在突發事件報道方面,微博有著紙媒及電視媒體難以比擬的時效性。
(四)語言表述分析
在微博這個僅用140個字來描述信息的平臺上,能否在突發事件中準確無誤地表現新聞事實,直接關乎傳播效果及公信力建立。美國學者Meyer認為,公信力的主要指標包括公平、無偏見、報道完整、正確、可信賴這五項。如何達到這五個指標,其關鍵就是語言如何進行表達。
以“人民日報”為例,通過搜索“疫苗”這個關鍵詞,可以發現每條微博的評論量和轉發量都達到了三位數。思考其原因,一是因為人民日報本身的權威性以及數量龐大的粉絲數;二是在有關疫苗事件新聞報道的微博中,都有明確的標題、新聞源,結構比較完整,與傳統新聞寫作比較相似。但礙于字數限制,有些新聞報道不能夠完全地展現在頁面上,只能在文末添加網站鏈接供受眾查看。
另外,如上文所述,這些微博的信息來源多是轉自報紙或是新華社、國家相關部委的官方信息,內容多為事件進展跟蹤,及人民日報的評論。這些微博里,語言表達相對客觀,不僅傳達了政府的政策信息導向,又以“疫苗事件”為反思,普及了科學知識。
(一)語言表達挑戰
第一個問題,微博之所以受歡迎,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僅有140字的特點。但反之,其帶來的卻是信息碎片化,難以進行拼接解讀的問題。其往往會成為“信息”而不是“新聞”。在進行事件深度調查時,常常需要添加長微博圖片來增加完整性。
第二個問題,在面對突發事件時,部分微博用戶會表現出不理性的情緒,發布態度不積極的微博,在某種程度上,會對傳播產生負面的影響。
第三個問題,在微博中,受眾想要獲取一些媒體的信息,要靠加關注的形式,這里的博主與粉絲,其實就是傳者與接收者。在“山東非法疫苗事件”中,發揮輿論引導作用的微博,大多是政務、官方媒體微博,大多只是轉載一些新聞報道,沒有原創的內容存在,且對網民評論的回復,明顯少于其他類微博。可以看出,大部分政務官方微博仍然停留在自上而下的單向傳播層面。
(二)微博“把關”挑戰
盧因提出的“把關人”概念,指的是在群體傳播過程中,存在一些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內容才能進入傳播渠道。簡單地說,就是傳媒組織決定著傳播什么樣的信息。[2]根據《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5)》中指出,近六成假新聞首發于微博,因其傳播速度快,轉發功能方便的特點,很容易形成小規模的假新聞事件。
在微博這個新型媒體平臺上,為了追求信息發布的速度,沒有像傳統媒體那樣經過一套完善的程序來驗證信息的真偽。所以在突發事件中,搶占先機就成為了衡量新聞價值的標準。另外,大多數的非認證用戶在發布微博時,難免會夾雜個人主觀情緒,因為沒有進行過系統的新聞知識學習,容易歪曲事實真相,造成“假新聞”的情況。這種情況下,刪帖也恢復不了給公眾造成的不良印象,大大地降低了微博的公信力。
(三)法律監管挑戰
法律區別于道德,是一種強制性的社會規則,任何公民都受到法律的保護。如果沒有界限,就很難確保是否有影響和侵犯別人的情況。在微博環境中,不少人利用突發事件詐騙錢財。例如,此次“山東非法疫苗事件”,以他人的同情心為誘餌,某些人發布了一些非法鏈接。
在突發事件報道中,公眾處于恐慌狀態下,這會加劇謠言的散布速度,短時間內就會形成“輿論風暴”。其后,一些謠言微博還是得不到處理。這是由于在公眾發布微博時,沒有明確的限令,無法確定哪些行為是可取的,哪些傳播行為不可取。法律法規方面,完善的速度已經趕不上微博用戶發展的速度。
(一)國家:加強法律法規建設
作為信息的集中地,來自官方權威、媒體、意見領袖和眾多草根的言論在微博中匯集。在突發事件中,這很容易引起大規模的信息數據流動。如何在公眾心中占有一席之位,打造新的公信力平臺,政府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
首先應解決的問題,就是微博的實名制,要讓廣大網友“敢說話”并“說真話”。這樣能強化政策法規,有利于網民在使用微博時遵紀守法。其次,在突發事件中,要建立和完善突發事件中的微博發布制度,杜絕信息來源的混亂。在這個過程中,任何事件跟蹤信息的發布都會引起廣泛的關注,要注意發布平臺的權威性、渠道的權威性和信息的真實性。有新聞采訪權的新聞媒體,更應在突發事件中承擔起社會責任。
通過建立良好的微博發布體系,完善法規制定,不僅可以使公民保護其“公民發表言論”的輿論場域,也可以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對提高微博公信力來說,這是有益無害的。
(二)運營商:完善微博監管體系
為了保證突發事件中信息的準確性,世界各國對于網絡監督都有兩種標準:第一種是政府指導行業自律型,由政府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另一種是在符合法律法規的情況下依靠網絡行業的自律。由于我國微博用戶眾多,發布信息復雜等特點,采用的是第一種監管方式。但網絡信息紛繁復雜,加之其傳播速度極快,對突發事件中產生的負面輿論難以全面控制。這時,微博運營商就應在日常管理維護中,加強對信息發布的審核監督的能力,對虛假信息及新聞進行快速的處理及辟謠。
(三)公民:加強自身道德約束
媒介素養可分為兩個層次:一個是公眾對于媒介的認識和關于媒介的知識,另一個是傳媒工作者對自己職業的認識和一種職業精神。[3]目前,在微博這個廣大的輿論場域里,人人都有了作為公民的言論自由權。但不少人卻在其中惡意地散布謠言,更有甚者,還去侵害他人的權益。在使用微博時,我們要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一切,對一些沒有經過證實的、虛假的、有社會危害性的微博,要增強辨別意識,做到“不信謠、不傳謠”。
作為web2.0技術的集大成者,微博不僅有整合資源的能力,還擁有數量龐大的用戶資源。因此,近幾年內,其能量巨大的資源累積不會消逝,微博仍會作為突發事件的重要輿論場及信息滋生場發揮其作用。在如此情況下,如何提高微博的公信力,維護好新聞傳播的前沿陣地,是需要思考的。微博擴大了公民交流的空間,也制造了層出不窮的狀況,要想打造出一個公信力極強的媒體平臺,還需要國家、政府、公民等多管齊下的努力。
注釋:①據2007年8月30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
參考文獻:
[1] 桑苗.淺談現代新聞的時效性[J].青年記者,2010(02):11.
[2] 李良榮.新聞學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27.
[3] 陳力丹.關于媒介素養與新聞教育的網上對話[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02):14.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1-0028-02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陜西省社科項目“省域媒體一體化對提升陜西電視媒體影響力作用研究”(編號:11R029);中國廣播電視協會“媒體融合背景下城市電視臺影響力提升機制研究——以西安電視臺為例”(編號:2011ZGXH030)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田龍過,陜西科技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教授、博士,戲劇與影視學科學術帶頭人,陜西科技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研究方向:新聞傳播學。杜娟,陜西科技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廣播電視專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