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2015年最受網友關注的十大假新聞”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李祺祺
(西北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7)
?
網絡假新聞傳播特點分析
——以“2015年最受網友關注的十大假新聞”為例
李祺祺
(西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陜西西安710127)
摘要:本文以人民網“2015年度最受網友關注的十大假新聞”為研究樣本,從新聞來源、二次傳播主體、網民參與活躍平臺等八方面,對網絡假新聞進行分析。得出,網絡假新聞具有與傳統媒體假新聞不同的傳播特點,其治理需要政府、媒體和民眾等的多方努力。
關鍵詞:網絡假新聞;傳播特點;辟謠
網絡假新聞,指利用網絡為載體發布、傳播的不真實、偽造的新聞。網絡的迅猛發展,一方面使信息傳播的數量、速度與廣度都前所未有地得以增長、提升、拓展;另一方面,信息超載、信息造假也給人們帶來了困擾。網絡假新聞在近些年屢禁不止,而且具有與傳統媒體的失實新聞不同的傳播特點。研究網絡假新聞的傳播特點,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在網絡時代辨別信息真假,從而提出相應治理措施,凈化網絡環境。
人民網“求真”欄目與360新聞按照網友的關注熱度,梳理出“2015年度最受網友關注的十大假新聞”。本文將以此為樣本,采用內容分析法,從新聞來源、二次傳播主體、網民參與活躍平臺、新聞類型、具備的新聞要素、失實動機、失實類型、辟謠主體八個方面,對網絡假新聞的傳播特點進行分析。
人民網“求真”欄目總結的“2015年度最受網友關注的十大假新聞”。分別為:“農村嫁女收彩禮超過八萬算買賣人口”、“少林寺僧人勸捐100元”、“百人團伙偷孩子”、“3歲男童遭同學奶奶剪4顆門牙”、“小伙拒絕孕婦換鋪被拘”、“安徽六安某中學生網吧上網后遭割腎”、“呼倫貝爾大草原失火300牧民失聯”、“沈陽廢墟陳尸多具30警車到場”、“吃麻辣燙感染H799病毒”、“蘇州政府發文嚴禁機關內部人員上班炒股”。
本文依據研究相關性設立八個一級類目。分別為:新聞來源、二次傳播主體、網民參與活躍平臺、新聞類型、具備的新聞要素、失實動機、失實類型、辟謠主體。
第一,“新聞來源”類目下設“傳統媒體”、“網絡媒體”、“社交網絡”、“社會線索”、“來源不詳”五個二級類目。“傳統媒體”包括境內外報紙、電臺、電視臺、雜志等;“網絡媒體”包括新聞網站、商業網站等,發布者為具有媒體資格的組織;社交網絡包括微博、微信等,發布者為個人或非媒體的組織;“社會線索”指源于道聽途說、知情者提供線索、社會自由撰稿人提供的稿件等;“來源不詳”指研究員在歸類過程中沒有查到明確的信息源。
第二,“二次傳播主體”類目下設“傳統媒體”、“網絡媒體”、“網絡大“V”、“利益機構”、“普通網民”五個二級類目。除信息源外,信息的二次傳播主體會對信息范圍的擴散和影響力起到重要的作用。網絡大“V”,指在網絡平臺上具有較強話語權、較大影響力的個人;“利益機構”,指具有特定利益和目的的機構,如公關炒作機構;“普通網民”即在網絡平臺上依自己的想法意愿使用網絡、參與網絡事件的普通民眾。
第三,“網民參與活躍平臺”類目下設“微信”、“微博”、“其他社交平臺”、“網絡論壇”、“媒體評論區”五個二級類目。與傳統新聞的傳播相比,網絡新聞傳播有一個最大的不同點,在于受眾參與的自主性和活躍性。網絡假新聞在經由信息源發出并經二次傳播后,最終要經網民的主動參與才能形成強大的影響力。這一類目的設立,旨在衡量網絡假新聞傳播效果的最終集散地。
第四,“新聞類型”類目依據新聞內容,下設“時政新聞”、“經濟新聞”、“社會新聞”、“科教文衛”、“體育新聞”、“軍事新聞”、“國際新聞”七個二級類目。新聞內容的特點會影響其傳播特點。
第五,“具備的新聞要素”類目考察的是假新聞的完整性,類目下設“時間”、“地點”、“事件”、“人物”、“原因”五個二級類目,也是一條新聞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五要素。
第六,“失實動機”和“失實類型”類目主要考察假新聞是如何產生的。“失實動機”類目下設“故意失實”、“非故意失實”、“無法判斷”三個二級類目。“故意失實”,指新聞報道者事先明知報道的內容不符合客觀事實,卻出于種種主客觀原因,有意為之所導致的失實;“非故意失實”,指新聞報道者并無故意造成失實報道的動機,但由于采訪不深入、原始材料失實等種種因素的限制和影響,未能按客觀事實本來面貌如實報道所導致的失實;“無法判斷”,指研究者在歸類過程中無法找到判斷其失實動機的信息。
“失實類型”下設“無中生有”“添枝加葉”、“要件殘缺”、“偷梁換柱”、“因果不符”五個二級類目。“無中生有”,指沒有事實根據,完全虛構新聞;“添枝加葉”,指在原有事實基礎上故意拔高,使脫離了實際;“要件殘缺”是在一個完整的事件中抽去部分事實,而損害了事實的客觀性與完整性;“偷梁換柱”,指把A的東西當做B來報道,如把過去發生的寫成現在的事情,把眾人的共同努力說成一個人的成績等;“因果不符”,指新聞指出的事件發生原因不符合實際情況。
第七,“辟謠主體”類目探究的是假新聞傳播效果的挽回機制,一條假新聞傳播擴散后,若沒有相關主體及時出來解釋與澄清,該假新聞則始終會被絕大多數網民當做真新聞一樣對待,辟謠主體的身份信息對辟謠的效果有直接的影響。據日常經驗,該類目下設“發布者本身”、“媒體”、“政府、有關部門或機構”、“新聞當事人”、“普通網絡用戶”、“專家學者”六個二級目錄。
研究類目建立后,筆者依據類目分別對“2015年度最受網友關注的十大假新聞”進行具體分析和歸類。研究結果如下:
第一,“新聞來源”類目樣本分析統計結果如下:來源于傳統媒體的有2篇,占樣本總量的20%;來源于網絡媒體的有2篇,占20%;來源于社交網絡的有1篇,占10%;來源于社會線索的有0篇,占0%;來源不詳的有5篇,占50%。
從統計中可以看到,在網友比較關注的網絡假新聞中,新聞來源不詳的占到一半的比重。這意味在網絡環境下,個體身份的匿名性得以增強,信息快速復制、大面積傳播成為可能,要對一條假新聞進行追根溯源,面臨很大困難。而一向以權威性、準確性著稱的傳統媒體,在網絡環境下不但不能杜絕假新聞的產生,反而促進了假新聞的制造生產,這與傳統媒體在網絡新媒體的沖擊下所面臨的生存危機相關,也對傳統媒體提出了更高的業務素質要求。
第二,“二次傳播主體”類目樣本分析結果如下:二次傳播主體為傳統媒體的有2篇,占樣本總量的20%;主體為網絡媒體的有4篇,占40%;主體為網絡大“V”的有0篇,占0%;主體為利益機構的有0篇,占0%;主體為普通網民的有4篇,占40%。
從統計可以看到,在網友關注較高的網絡假新聞中,網絡媒體和網民自身在網絡假新聞的傳播擴散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第三,“網民參與活躍平臺”類目樣本分析統計結果如下:網民參與活躍平臺為微信的有5篇、為微博的有4篇、為其他社交平臺的有1篇、為網絡論壇的有5篇、為媒體評論區的有5篇。
經統計可看到,在對網絡假新聞的轉發和討論中,網民的活躍區域往往不是單一的,微信、微博、網絡論壇以及媒體評論區這些網民能夠參與的平臺網民皆在積極利用。同時,網絡活躍平臺也與新聞源和新聞本身內容成一定相關性,經由媒體發出的假新聞,其在網絡論壇和媒體評論區的受眾參與也相應較多,而出處不詳的假新聞則更多流傳于微信平臺。與此同時,一些涉及倫理道德爭議的假新聞還會在一些較為小眾的網絡平臺引起參與,如“小伙拒絕孕婦換鋪被拘”一事,在問答社區“知乎”網站也引起了眾多網友的參與討論。
第四,“新聞類型”類目樣本分析統計結果如下:新聞類型為社會新聞的有9篇,占樣本總量的90%;時政新聞有1篇,占10%,其他類型皆為0篇。由此可見,最能引起網民關注的網絡假新聞大多為社會新聞,這是由社會新聞本身的特點決定的。社會新聞是涉及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社會事件、社會問題、社會風貌的報道,與其他類型新聞相比,具有社會性、廣泛性、生動性、趣味性,富有人情味等特點。因此,噱頭大的社會假新聞最容易被制造,也最容易引起廣大受眾的關注。
第五,“新聞要素”類目樣本分析統計結果如下:五要素皆齊全的樣本共7篇,占樣本總量的70%;剩余3篇具備時間、地點、事件、人物四要素,但缺乏“原因”要素。由此可見,最受網友關注的網絡假新聞,絕大多數都具備了完整的五要素,新聞要素越完備,就越能給讀者以“真實”之感,,說服力也越強。而仍有部分假新聞缺乏“原因”這一新聞要素,表明了一些假新聞通常僅僅以某“事實”的面貌出現,而缺乏對其原因進行合理性論證的步驟。這也給讀者提了一個醒,盡管新聞是一種尋常生活的“意外”,但面對過于違背常理的“新聞”時,不要在某種情緒的支配下盲信盲從,而應對其合理性產生基本的質疑。但就目前而言,我國網民的這種辨識能力仍然不足,這對我國的媒介素養教育提出了要求。
第六,“失實動機”和“失實類型”類目樣本分析統計結果如下:失實動機為故意失實的樣本為2篇,占樣本總量的20%;非故意失實為2篇,占20%;無法判斷為6篇,占60%;失實類型為“無中生有”的為7篇,占樣本總量的70%;為“要件殘缺”、“偷梁換柱”、“因果不符”的各1篇,各占樣本總量的10%;為“添枝加葉”的為0篇。
可以看到,假新聞的制造動因中,既有故意性失實,也有因采編者把關不慎而造成的非故意性失實,而“無中生有、憑空捏造”的假新聞占據絕大多數。故意捏造假新聞的背后,牽扯的是各種復雜的社會關系和利益關系,值得更進一步研究,不過這已超出了本文的研究范圍,在此不做贅述。
第七,“辟謠主體”類目樣本分析統計結果如下:辟謠主體為政府、有關部門或機構的有7篇,占樣本總量的70%;為媒體或新聞當事人或專家學者的各有1篇,分別占10%;為發布者本身或普通網民用戶的皆為0篇。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多數時政假新聞和社會假新聞中的辟謠主體仍多為政府、有關部門和機構。在如“少林寺勸捐”這類事件中,新聞當事人本身為恢復其形象,會首先出面進行澄清;在”男童被剪牙“這類反常性較強,本身是由媒體報道失誤造成的,同行媒體會對其進行二次采訪求證;而在如“吃麻辣燙感染H799病毒”這類需要相關專業知識的假新聞的辟謠中,專家的出面更具說服力。
通過以上對2015年十條最受網友關注的假新聞進行內容分析后,筆者有如下幾點總結與思考:
第一,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是當下假新聞傳播擴散的重要渠道。與傳統媒體和新聞網站相比,以微信為代表的社交媒體更具自主性、互動性,且多為熟人、同類人之間進行傳播,人們對熟人、同類人傳播過來的信息潛意識里降低了對其的質疑性,不假思索的轉發大大促進了假新聞的擴散。此外,與傳統媒體和新聞網站相比,社交媒體具有專業素養的把關人是相對缺席,或者被邊緣化的。因此,造成“傳謠”速度和廣度遠遠勝于“辟謠”的局面。
第二,假新聞的傳播擴散是多級的,假新聞從信息源處發出,經由二次傳播的助推,在廣大網友之中迅速擴散流傳,最終形成強大的聲勢效果。許多假新聞的出處無蹤可查,其本意可能是有所企圖的,而一旦被具有權威性的媒體不經求證的當做真新聞報道、擴散出去,其負面的社會影響將很難消除,同時也會損害媒體自身的形象。因此,在網絡傳播中,傳統媒體的把關作用不可缺失,且更需加強,不能因為自身的短期利益而忽略新聞專業主義精神。
第三,假新聞通常涉及人們的切身利益或觸及社會敏感問題,一旦出現,就很容易在短時間內形成廣泛傳播的局面。由于網絡上的信息更新速度十分快,倘若辟謠不及時,辟謠信息傳播范圍不夠廣泛的話,假新聞的社會危害則很難被消除。因此,辟謠需快,且辟謠主體的權威性和專業性是辟謠得以成功的保障。但盡管網絡具有一定的自凈能力,筆者在搜索中仍能看到假新聞本身,而非對其的辟謠。這也就意味著,仍有一部分網民對假新聞所涉及的事情的觀念將停留在假新聞本身而非事實本身,這是假新聞對社會造成潛在的危害性。
第四,假新聞的杜絕和治理,需要政府、媒體和民眾的多方努力。假新聞的產生折射的是當下社會所存在的矛盾和問題。提升網民的媒介素養,是遏制假新聞傳播的關鍵之舉,而提升整個國家的治理能力、妥善化解社會各種矛盾、為民眾提供一個安穩、有保障的生存、生活環境,則是杜絕假新聞產生的根本之舉,這將是一個長久的過程。
參考文獻:
[1] 黃蕾瑾.網絡假新聞的傳播研究——以《媒介批評》欄目十一年來十大假新聞為分析樣本[J].中國傳媒科技,2014(2):92-97.
[2] 董梅.網絡假新聞的傳播學原理解讀[J].新聞知識,2013 (12):35-37.
[3] 周艷霞,柳秋華.假新聞在網絡環境下的傳播學解讀[J].新聞傳播,2014(1):230-231.
[4] 曹林.網絡傳播時代假新聞的生產模式與評論假新聞的責任[J].今傳媒,2009(11):36-37.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1-0038-02
作者簡介:李祺祺,西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