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哲
(江蘇師范大學 傳媒與影視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0)
?
網絡公民社會良性互動機制研究
陳哲
(江蘇師范大學傳媒與影視學院,江蘇徐州221000)
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進入了一個互聯網社會。網民的數量也隨著網絡的普及飛速地增長。網民的大量涌現,帶來了巨大的信息沖擊,網絡事件層出不窮,網絡輿論高潮迭起。網絡公民社會,由于缺乏一定的管理機制,讓網絡上的信息錯綜復雜,真實與虛假的信息混雜在龐大的網絡世界中,讓人難以分辨。本文從網絡公民社會的現狀與問題出發,衍生出網絡公民社會問題的思考,最后給出相應的策略,來加強網絡公民社會的引導和監督。
關鍵詞:網絡公民社會;良性互動;網絡傳播
現實生活中,充斥著信息化社會的影子,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也由原來的電視、報紙轉為網絡。網絡信息錯綜復雜,人們卻缺少辨別網絡信息真偽的能力。雖然網絡公民是社會進步的一大產物,但網絡公民社會還是缺乏嚴謹的管理制度,使得網絡公民在網絡上散布的信息不具真實性。本文對該現狀進行分析,給出了相應的策略。
網絡社會由于門檻較低,使網民的數量在近幾年間成倍增長,人們對于網絡的依賴性也越來越強。網絡公民社會,是一個獨立、自主、非官方、非營利的場域。但網絡公民的自由與民主化使得網絡公民社會仍存在著許多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分析:
(一)網絡公民社會缺乏穩固性
現實社會中,我們往往會有一個完整的管理體系與法制法規。而網絡社會中,其領袖往往不具備特殊的地位,缺乏完整的價值體系。網絡公民往往是一些自發組織的群體,他們將現實社會中不敢發出的聲音,通過網絡來擴大化、夸張化地發表。由于他們在網絡上發表的聲音都十分極端,使其能夠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因為網絡話題更新換代速度快,所以網絡公民聲音的聚集總是會在一段時間到達高潮,卻又很快地隨著時間銷聲匿跡,沒有任何自發組織的網絡群體能夠在網絡上堅持很長的時間。在網絡公民的組織中,也沒有相對的保護力量讓組織維持,因而也會隨著話題興起,隨著話題沉寂。
(二)網絡公民社會的感性化色彩過于濃厚
網絡公民社會中,盡管個體的生活方式、職業各不相同。但當他們作為網絡公民時,便能夠在網絡上找到許多志同道合的伙伴。而一些在現實生活中不敢發表的言論,由于網絡集體的刺激,會使人把這些刺激性語言發表在網絡上。因為網絡的匿名性,網民不會掩飾自己理應克制的欲望,一些網民甚至會用暴力的字眼來博取關注度,當然,他們也會使用一些煽情的字眼,讓網民與自己站在同一戰線上,使網民更容易被其情緒傳染。
(一)網絡信息泛濫且真假難辨
現在,通過網絡來瀏覽信息,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的常態。然而,網絡信息的來源復雜多樣,讓對其準確性與真實性的判斷也成為了困擾網民的一大難題。網絡信息的繁雜,讓網友真假難辨,更有些許網民把網絡當成了自己人身攻擊的宣泄口,給眾多網民帶來誤導。有時通過網民的力量,一個本該正常生活的人,卻被“人肉”致無法正常生活。網絡信息的虛假性,也導致了一些對網絡不熟悉的人上當受騙。前段時間讓人惋惜的“魏則西事件”,也是因為其相信了網絡上的虛假信息,讓不良醫院騙取了這樣一個即將逝去的年輕生命的大量錢財。很多網民在網絡上不具有區分信息的能力,而莫名被攻擊的對象,卻對網民的做法無能為力。
(二)網民言論盲目沖動缺乏理智
網民在發表言論的時,常常是情感占據主要,以非理性的思維來發表了一些言論。因為工作、學習上的各種壓力,許多人將情感宣泄的途徑轉移到網絡。網民常常因為一件很小的事情而爆發極大的言語爭論,也常會在網絡上對熱門話題跟風,希望博取關注度。盲目地跟風讓網友在網絡中失去理智,其言語也會是現實生活中沒有的偏激。他們渴望在網絡中宣泄自己的情緒,散發自己的“負能量”,也希望通過偏激的詞語,獲得別人的認同感,在虛擬的世界找到集體歸屬感。
(三)網絡反腐讓官員談網色變
官員們曾聊天“現在群眾的不理解都不可怕,可怕的是被跳脫衣舞?!薄懊撘挛琛钡囊馑际牵械男畔⒍急话l表到網絡中,接受網民們辛辣的問責,體無完膚的譏諷。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具體有三點:第一,一些官員在現實生活中把自己的權力當成“作案的工具”。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根本就不知道官員的行徑,就算知道,也只是小范圍的傳播,對官員造成不了實質性的傷害。但網絡的傳播,能夠把官員的行徑暴露到每位網民的眼中,讓權力變得“透明化”,不利于官員“搞特殊”。第二,現在的官員,大多都已經忘記了官員的準則——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把權力當作工具,只想到自身利益如何上升,卻沒有想過這樣做是否違背的職業道德。而網絡的曝光,讓一些“黑暗”的規定大白于天下,讓一些官員的“暗箱操作”也被網民扒出,使官員們的私心遭到拷問。第三,一些官員把自己的權力當成自己耀武揚威的資本,民眾對官員帶來的欺壓根本無處討伐,只能獨立忍受。但網絡的普及,使民眾能夠說出自己的心聲,讓官員懼怕網絡的譴責。
(一)加大網絡監管力度
網絡公民社會缺乏一個嚴謹的管理體系,讓部分網民利用網絡的便捷,散布著謠言蠱惑人心。應加大網絡監管力度,讓網絡公民的言語更具有積極性,提倡網絡自律。嚴格落實相關管理規定,保證網絡公民社會有序、規范、健康地發展。對于輿論散播者,也應予以法律的裁決,不能夠讓散播者逍遙法外。
(二)提升網絡信息的真實性
網絡的虛假信息讓網民苦不堪言,網絡公民應對網絡信息更具有判斷性。而相關部門也要重視自身在網絡中的言論,同時讓專業人士在發現虛假信息時,及時辟謠。一些重大網站、電視臺、媒體等,也要對虛假信息進行打擊,不能讓虛假信息擴散,盡力除去網民心中的疑竇。
(三)加強網絡公民文化建設
網絡公民在網絡領域上具有自由平等的權利,但是網民濫用自己的權利,會讓網絡社會變得“烏煙瘴氣”。網民要培養自身的責任意識,自覺調整自己與國家、社會的相互關系,意識到自己作為公民,應有所為而有所不為。
網絡公民社會是我們時代發展的產物,雖然我們無法阻止它的龐大生長,但我們能做的是自覺構建和諧的網絡社會,讓每一位網民都能夠自覺、自律。在網絡社會中,也應理性思考,不盲目跟風。讓網絡社會和諧、有序地發展。這是我們現在面臨的重要難題,也是我們不斷前行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王洪元.網絡公民社會的源起:從微博說起[J].管理觀察,2014(27):171-173.
[2] 張玉漫,張強.大學生群體“網絡公民社會”的興起與困惑——以大學生群體為例[J].廣東教育(職教版),2014(4):136-138.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1-00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