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馨
(河南工業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0)
?
分析網絡輿論給我國公共決策帶來的影響
張馨
(河南工業大學,河南鄭州450000)
摘要:新時代互聯網的誕生和迅速普及,打破了人類傳統的信息傳播和交流方式,加快了信息傳播的速度,信息傳播的廣度和深度也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拓展,公共領域資源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利用,從此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發生了巨大變化。網絡輿論的作用具有雙面性,雖然可以對公共政策的合理化、科學化和民主化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也可能會在公共決策的制定和執行過程中產生消極的作用。這符合辯證唯物主義中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的特點,所以我們要客觀辯證地看待網絡輿論,要以理性的態度看待網絡輿論。
關鍵詞:網絡輿論;公共決策;影響
迅速、便捷的互聯網網絡技術,使國家的公共決策能夠很快被廣大網民所了解,有利于中國社會主義的民主化,國家公共政策的公開化,使廣大網民能獻言獻策、積極參與。目前,網絡輿論與公共決策制定的有效性課題研究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網民結構的不斷變化,以及網民規模的迅速擴大,關于網絡輿論給我國公共決策所帶來的影響仍需要進一步探究。在分析網絡輿論給我國公共決策帶來的影響時,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關注國內外此類課題的研究現狀,從社會學和傳播學角度進行分析,拓寬研究思路、創新研究方法,把網絡輿論給我國公共決策帶來的消極影響降到最低。
網絡輿論是指公眾對社會上一些現象和問題,通過互聯網平臺表達的自己對事件的觀點和意見,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對事態的發展產生相應的影響。網絡輿論平臺一般為博客、微博、QQ、微信、論壇等,網絡輿論基于某一具體的社會熱議事件,廣大民眾在公共論壇上展開討論,進而形成具有一定參考價值的觀點和看法,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言論自由和征求公眾意見的民主性、參與性,最終根據民眾的觀點制定公共決策。
公共決策是指具有公共管理職能的政府部門或社會公眾對社會公共資源進行優化配置,為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而制定實施方案的過程。公共決策包含作用對象的客體和直接或間接參與制定過程的決策主體。在制定決策時,要充分考慮到社會公共利益和公民個體利益的維護與協調,要處理好網絡輿論與公共決策的關系。
(一)為公共決策提供信息來源
決策質量的高低由信息來源的準確程度決定。只有決策部門準確掌握廣大民眾的關注點,準確把握社會發展趨勢,才能做出正確的公共決策。我們現有的輿論服務平臺的主要功能是發布已經制定的社會決策,但不能及時將廣大民眾的聚合觀點傳遞到上級決策部門,嚴重影響了信息反饋的及時性、科學性。只有合理開放輿論平臺,讓公眾對社會焦點、突發事件以及所關注的社會重大決策和問題,敢于發表自己的看法,根據社會發展實際積極提出可行性方案,讓公眾敢說、想說,實話實說才能真正體現出民主性的參政議政。
(二)便于公民表達利益訴求
原始的人民意愿只有通過網絡輿論的形式才能真正地參政議政,決策部門才能夠真正了解到廣大老百姓的心聲。只有通過網絡輿論及時集中民智,使公眾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社會決策中來,才能有效利用這一便捷的途徑,提高處置社會焦點問題的效率。在網絡上,公民對利益的訴求可以不考慮面子,暢所欲言,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最原始、最真實的民眾意愿,只有準確把握了公民利益的訴求,才能制定出順應民意和社會發展的決策部署。
(三)有效糾正公共決策偏差
公共決策的整個過程,網絡輿論都可以參與和實時監督,能有效糾正決策偏差,提高公共決策的正確性。在制定好某一項政策但尚未實施時,可以在網絡輿論平臺上進行意見征集,根據意見反饋對公共決策方案進行適當調整,完善決策細節。這樣公共決策的發布和實施,在很大程度上順應了公民利益訴求和社會發展趨勢,這樣結合了社會公眾意愿的公共決策,執行起來就會比較容易,執行的效果也不會和既定目標產生較大的偏差。所以網絡輿論能夠有效糾正公共決策的偏差。
(一)網絡輿論的先天缺陷削弱了公共決策的正確性
公眾可以通過網絡平臺來擺脫現實社會中的束縛進行自由交流。網絡具有虛擬性和匿名性,雖然公眾能積極參與,但是其輿論的真實性不能得到充分保證,這就大大削弱了網絡輿論的參考價值。有些出現在公眾視野中的問題雖然在網絡上占據頭條,公眾參與度看似很高、人氣很旺,但實際上是“網絡水軍”的故意炒作。在這種情況下,網民跟帖討論極易被一些利益集團操控,失去了網絡輿論本身所具有的實際參考價值。此外,網絡作為一個交流平臺,由于人們交流的方式和偏好不同,直接導致一些觀點趨于理想化,缺少理性思考,很容易形成極端觀點,降低了可參考性。
(二)不能充分保障公共決策的公共性
調查顯示,我國網民結構層次嚴重失衡,雖然年齡結構在不斷變化,但是目前30歲以下網民的比例占總網民數的60%,而60歲以上的網民在網民總數中只占2%,這種年齡結構的嚴重失衡直接決定了網民建議很難代表全體大眾的意見。另外,網民的文化水平不同,看待問題的觀點和出發點也不同,網民的學歷程度也可能制約網絡輿論的可取性,所以網絡輿論很難保障公共決策的全面性和公共性。
(三)降低公共決策的效率性
網絡的虛擬性導致公眾參與討論出現不規范的現象。對于網民而言在網絡虛擬平臺進行交流溝通,相對自由,人人都可以自由地發表觀點,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網民以個人利益為出發點,隨意發表不正當言論,或容易被其他別有用心之人利用,蠱惑決策主體,散布謠言、夸大事態發展,使決策部門無法快速、準確地從中找到有效信息,因此難以提高公共決策的效率。
(一)尋找新思路
互聯網有利有弊,公共決策部門要充分認清形勢,去偽存真,大膽地引導和利用互聯網健康積極的一面。在工作中改變工作思路,在網絡時代樹立新的決策理念:第一,樹立價值兼容、利益雙贏的決策理念,以保證公共決策系統在利益多元化的問題上兼顧各種社會群體,最大程度地維護公眾利益;第二,提高網絡輿論的引導和整合水平。公共決策主體要對社會熱點進行引導,對公眾情緒加以疏通,緩解網絡輿論壓力。由于社會的發展水平與人們的收入水平極不協調,社會公眾對某些社會問題的看法較為極端,產生了一定的消極情緒,因此決策部門要適時引導、換位思考,盡快解決問題。
(二)提高主體參與能力
公共政策的制定要求網民積極參與,合理表達利益訴求,理性思考問題,正確規范地使用網絡交流平臺。要提高網民參與公共決策的主動性,就要引導廣大網民樹立理性的利益價值取向,通過培養網民適度參與、主動參與的意識來實現其對自身利益訴求的合理表達和對公共決策的關注參與。首先,政府要把握好信息資源分配的公平性,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實現社會整體的信息化,擴大網民的結構和規模;其次,對文化水平不高的農民等弱勢群體要普及網絡電腦知識,有效引導公民積極參政議政,擴大和提高主體參與的能力和水平。
(三)尋找新的協調方法
根據我國網民結構的特點,要想制定正確的公共決策,就必須嘗試尋找新的協調方法,建立新型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深度融合,合理優化資源配置,使用調查、投票、聽證等多種方法來彌補網絡輿論的不足,確保民意更加全面。采用新的協調方法平衡公眾群體利益,通過各種客戶端傳播有效信息,讓不同利益群體代表參加討論商議,以求公眾決策最終能夠得以順利的制定和實施。
(四)加強建設監控體系
網絡傳播速度快、擴散率高,這種特殊性決定了政府必須加強監管,才能使網絡信息化管理更加規范、網絡交流更加文明、網絡輿論的真實性價值才能得到保障。因此,要想構建一個健康文明的網絡平臺,政府必須加強監管體系建設,提高網絡道德責任觀念,發揮理性思考的權威性。建立健全網絡法律體系,對網絡上的不文明行為進行專項整治,提高對互聯網網絡技術的監控水平。
在媒介融合的時代背景下,網絡平臺交流方式的自由性、傳播速度的迅速性、公眾參與的多樣性都使網絡輿論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公民針對社會焦點問題,通過網絡虛擬空間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建議,進行網絡上的維權,將關注同一問題的網民意見聚集在一起,給相關部門造成強大的輿論壓力,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在此基礎之上,我們應該深入分析網絡輿論給我國公共決策帶來的影響,通過合理引導、加強監管、鼓勵公眾參政議政,使我國的公共決策更能體現多數人的利益,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 趙婷婷.網絡輿論給我國公共決策帶來的影響[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1.
[2] 江黎.淺談網絡輿情對地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響[J].大觀周刊,2011(02):99-101.
[3] 常瑛.對現階段我國網絡輿論影響公共政策制定的思考[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2010(09):32-36.
[4] 汪宇杰.網絡輿論與政府公共政策[J].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03):93-96.
[5] 李發戈.網絡輿論對政府公共政策的影響[J].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09(03):31-33.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1-0070-01
作者簡介:張馨(1991—),河南人,中國傳媒大學文學碩士,河南工業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新聞學,輿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