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洋
(廣西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4)
?
1983~1992年《參考消息》涉臺報道分析
陳洋
(廣西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廣西南寧530004)
摘要:1983~1992年,這十年是兩岸在政治對話、經濟建設方面日趨解凍階段,也是兩岸文化溝通、新聞報道互動深化之時。本文從涉臺報道的稿件來源、報道體裁和主題分析,發現其以政治、經濟、兩岸關系和社會為主要視角展開報道,為當時中國大陸了解臺灣提供了保障。
關鍵詞:《參考消息》;涉臺報道特點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之部分,由于歷史、政治等因素,海峽兩岸在很長時間里無法正常溝通交流。1983~1992年的十年間大陸與臺灣進一步展開對話,這是兩岸開啟交往的重要時期。這期間《參考消息》發揮著社會協調和環境監測的重要作用,承載著聯系兩岸、傳遞信息的重要責任。
(一)稿件來源
《參考消息》涉臺報道稿件來源主要來自臺灣,香港次之,最后是美國等國家。引用稿件前三名的臺灣媒體是《聯合報》(14%)、《中國時報》(12%)、《中央社》(8%)。這些媒體被高頻次引用,一方面是其在臺灣地區受眾覆蓋面廣且有一定公信力;另一方面,這些媒體中不乏當時國民黨的喉舌。不難推測《參考消息》為各界人士傳遞信息的同時,也履行政治屬性義務起到監測環境之作用。
(二)報道體裁
《參考消息》涉臺報道的體裁,主要涉及消息、通訊、訪談、圖片報道、新聞評述、政策解讀及綜合報道。其中,消息占比最多,其次是綜合報道,再次是通訊。這類事實性信息共占比96%,這表明《參考消息》在引用報道的過程中盡可能為受眾呈現事實。也可知,這一時期兩岸處于交往初期,大陸媒體難以獲得臺灣地區的一手資料,導致難有大量的深度報道,只能以短消息來展現臺灣的相關情況。另外,在區分7類體裁的基礎上,圖片報道、政策解讀、訪談、新聞述評4類占比總計不超10%。這說明,《參考消息》此時的涉臺報道體裁較為較單一。
(三)報道主題
《參考消息》十年的涉臺報道主題分布有以下特點:第一,政治經濟報道占首要位置,且不分伯仲。這一現象源自兩個原因:一是《參考消息》雖以參考為特色,其性質終是政治屬性大于商品屬性,加之大陸臺灣政治交往的變化從某種意義而言就是兩岸能否和平統一的第一訊號,所以有關的政治事件、人物、選舉、政策等屬該報首要關注內容;二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臺灣經濟的發展狀況是影響政治、外交、社會民生的根本,時刻關注經濟,以經濟為切入口持續與臺灣保持聯系是破冰時期保持兩岸關系互動的較優選擇。第二,“大陸臺灣統一愿望的表達”與“臺當局對兩岸交往態度”和“島內臺獨言論”形成對比。“大陸、臺灣統一愿望的表達”的報道雖占比僅7%,但遠高于占比3%的“臺當局對兩岸交往態度”和2%“島內臺獨言論”報道。在報道“大陸、臺灣統一愿望的表達”這一主題時,《參考消息》采用不同體裁如消息、通訊和綜合報道,且報道常是同一期集中性報道,而對“島內臺獨言論”的報道篇幅較少。第三,軟性新聞轉載刊登不足,如文教體育、社會民生、自然風光等。
從新聞專業主義看,《參考消息》盡力保持“參考”的本性。《參考消息》作為一份文摘性的報紙,需要編輯通過對外文和外電等進行選擇、翻譯及排版進行把關和再生產,這使得該報倡導的“原汁原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質疑。在涉臺報道過程中,由于臺灣和大陸在語言、文字方面基本是相通的,所以翻譯對客觀性的影響可暫不考慮。在編輯排版的過程中《參考消息》涉臺報道有10%的篇章前加了“本刊訊”,而10%的報道中有3/4標明來源及原報道的題目和全文。同時,《參考消息》轉載的新聞報道95%來自臺灣當地媒體。這說明,在當時的背景和要求下,《參考消息》盡全力秉持新聞專業主義,最大限度還原臺灣新聞報道的客觀性和真實性。
從報道選取內容來看,《參考消息》秉承政治、經濟不分家的理念。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過來也會影響經濟基礎。這一期間涉臺報道中《參考消息》有關臺灣報道的主要切入點就是政治信息和經濟信息。一方面,體現了《參考消息》確實為政治屬性而服務;另一方面,也標明了《參考消息》瞭望世界的一個重要著眼點。這實際上符合《參考消息》大報的定位,卻在一定程度和范圍內禁錮了報紙內容的豐富性,特別是在呈現臺灣圖景的過程中,《參考消息》很好地呈現了政治、經濟及兩岸關系圖景,卻在其他方面使讀者獲取不到對臺灣的認識。
從新聞價值來看,《參考消息》較難實現及時有效傳播。本文《參考消息》樣本中沒有一條消息是刊登臺灣或者其他媒體當天稿件的,最早的與臺灣相關的報道也是在其他媒體報道的3天后才見報,甚至有的報道時隔半年之久。這么長的周期極大地削弱甚至磨滅了新聞時效性,主要原因可能是當時兩岸關系不穩定,以及《參考消息》的編輯和見報也需要一定的時間。
1983~1992年這一階段的《參考消息》致力于用事實說話,從政治、經濟、兩岸關系、社會等諸多方面,盡可能為讀者展現一幅全景觀、真實性的臺灣圖景。《參考消息》在臺灣圖景的構建中,難免受到自身政治屬性影響,加之受到兩岸交往初期新聞媒體間難以進一步展開深度交流的影響,涉臺報道在某個場景的清晰度展現方面稍顯遜色。以史為鑒,如果說1983~1992年這一階段的媒體由于特殊時期、硬件設施等阻礙,難以客觀出色地發揮出媒體傳遞信息、引導輿論等功能。而今天大陸和臺灣的關系已經有了一個大的跨越,這是現代媒體應該抓住的機遇。技術的發展和創新為媒體促進兩岸發展,發揮引導輿論作用提供了后備保障,媒體應該在新時期利用好當下資源,多角度地展現臺灣圖景,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積極促進兩岸交往,爭取為祖國的統一貢獻更多的力量。
參考文獻:
[1] 王春燕.一份獨一無二的報紙《參考消息》[D].湖北:華中師范大學,2011:13-16.
[2] 干逸恬.《參考消息》對美國大選報道的框架分析[J].今傳媒,2013(5):38-40.
中圖分類號:G2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1-007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