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園
(山西師范大學 戲劇與影視學院,山西 臨汾 041000)
?
淺析電視專題節目中節奏的控制
元園
(山西師范大學戲劇與影視學院,山西臨汾041000)
摘要:電視專題節目是追求社會、歷史、文化價值的電視藝術,節奏是電視藝術的重要元素之一,是一部作品生命活力的表現。當下,電視專題節目的發展愈加多元化,競爭也愈加激烈,對節目制作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把握電視專題節目的節奏成了重中之重。
關鍵詞:電視專題節目;鏡頭;節奏
電視專題節目,是指主題相對統一,能對主題作詳盡、全面、深入的反映,與綜合節目相對應的一種電視節目。電視專題節目的迅速發展,給剪輯過程中對其節奏的把控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必須使電視專題節目的節奏達到和諧、流暢、統一,才能得到受眾進一步的接受和認可。以下將具體闡釋電視專題節目節奏控制的方法。
(一)攝像機的運動速度控制畫面的節奏
對于古典詩詞題材的電視專題節目的拍攝來說,如果完全用實景拍攝或人物來扮演,勢必造成虛不虛,實不實的效果,使古詩詞原有的韻味和意境淡然無存。所以,在拍攝方案上,應該以虛為主,以虛帶實,來表現詩的意境,人物的出現應該使虛幻的意境更加逼真。在《詩意太原之項羽霸王悲歌傳千古》中,在談到世人為了懷念虞姬時,可以設計從下到上的移動鏡頭,若影若現的顯現出美人虞姬的身影,表現出虛實中富有詩意的意境。
(二)被攝物的運動速度可以控制節奏,也是我們常說的畫面內部的運動,即演員的運動
在節目制作過程中,要注意被攝物體運動的節奏,因為它直接影響著節目整體的效果。例如,《詩意太原之項羽霸王悲歌傳千古》中,為了體現出將士們個個以命相抵,士氣大振,畫面中飄揚的旗幟,騎馬沖向前的士兵,緊接著畫面又以低機位,從戰車底部的拍攝角度呈現士兵推著戰車沖向前方,體現了戰爭的震撼力與速度。
景別的組接是影響節奏的重要因素。特寫和遠景鏡頭的組接,能加快節奏,按照一般順序遠、全、中、近、特的順序來組接鏡頭,能減慢節奏。例如,《詩意太原之項羽霸王悲歌傳千古》對項羽所寫的《垓下歌》的描述,“如閃電追風,一觸即發,力拔山兮氣蓋世,起句高亢雄壯,猶如晴空霹靂,驚世駭俗”,使用的是項羽騎馬和他揮甩戰袍的鏡頭,中景和特寫的結合,力圖表現他的“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勇氣概,強調蓋世英雄的氣勢,之后用了兩個天空的大全景銜接,力圖將意境表現得壯闊,給人舒緩的節奏。
制約鏡頭長度一般有三種:內容的表達,畫面的布局,鏡頭的景別。針對古典詩詞題材的電視專題節目《詩意太原》來說,對影視資料中富有詩意的鏡頭進行剪接,從而改變原有寫實鏡頭的風格,使其具有了意境。而且每一個鏡頭在帶有詩詞解說時停留的時間長一些。例如,在《詩意太原之弘一法師一輪圓月耀天心》中,談及弘一法師的詩詞,每個鏡頭的長度較長,畫面中多使用了落日、星空、樹林、江河、俯拍的山川等大景別的鏡頭很好地傳遞了詩句的韻味,虛實結合,再加上詩詞朗誦營造的悠然意境,舒緩淡泊的節奏,使聽覺形象和視覺形象匹配得體,充分體現出古詩詞的深刻思想和藝術境界。
(一)人聲對電視專題節目節奏的控制
一般來說,詩化和哲理化是所有電視專題節目深化內容主題所必須遵循的原則,電視專題節目的解說詞使人感到情感的沖擊力,才會其哭也有思,歌也有懷。在《詩意太原之項羽霸王悲歌傳千古》中,虞姬舉劍自刎后,項羽情感的爆發,隨著解說詞的有力配合,使得觀眾身心融入情感之中,如泣如訴。
(二)音樂可以控制節奏
電視專題節目中的音樂可以用多種方法來表現,所沿用的時間長度也不同,并參與到情節氣氛中。在《詩意太原》中,音樂起到了渲染氣氛,抒發人物內心情感,刻畫形象,帶動觀眾,摻雜了情節氣氛,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三)音響對作品的節奏有控制作用
對于一檔詩詞文化、歷史趣聞類電視節目整體而言,因為節目本身節奏給人沉穩的感覺,我們盡量多使用音效,來增加片子的魅力。在央視的《楚國八百年》中,談及屈原不受當時統治者的重用,他的呼喊沒人聽見時,屈原一步一步地行走在雨中,雨水的聲音,正是他心里流淚的聲音,讓人倍感傷心。借鑒此表現手法,在制作后期剪輯《詩意太原之霸王悲歌傳千古》中,為表現烏騅馬咆哮嘶鳴跳江的一個場景,配以馬的嘶鳴和跳入江水的音效,力圖給觀眾一種震撼感。
情節的起承轉合或人物內心起伏的節奏,創作者的情感波動會控制節奏。這一點在《詩意太原》中不是很好把握,因為此節目要根據文案來編輯畫面,節目中的節奏多為創作者的思緒波動而產生的節奏,所以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節奏。在作品《詩意太原之項羽霸王悲歌傳千古》中,引用影視資料來表現虞姬給霸王舞劍的堅定和項羽在四面楚歌困境下的艱難選擇,還有項羽和烏騅馬糾結萬分的情感,力圖打動受眾的心弦。在表現烏騅馬跳江結束的場景時,片子節奏放慢,給人以舒緩的結尾,與其前面激烈的戰爭形成對比,讓人意猶未盡,達到了節目的最佳效果。
一檔詩詞文化、歷史趣聞類電視節目,題材比較特殊,因為古詩詞本身具有古樸、典雅、抒情詩意、虛幻的意境,所以在鏡頭選擇上,多以虛實結合的鏡頭為主,以具有意境的鏡頭為輔,既要兼顧虛實結合的意境美,又要兼顧和詩詞內容的配合。在專題片的創作前期和后期,特別是要注意詩詞的內涵,詞人的生平介紹、解說,詩詞的朗誦及吟誦為詩詞譜寫的歌曲、音樂五個方面的聲像組合必須是有機統一的,使聽覺形象和視覺形象完美結合,充分體現古詩詞內涵的哲理意義。
參考文獻:
[1] 高鑫,周文.電視專題[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7:1-8.
[2] 黃著誠.實用電視編輯[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0:146-149.
[3] 郝俊蘭.電視音樂音響[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7:157-159.
[4] 李東生.電視專題文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325-327.
[5] 隋雪.中國電視專題的節奏分析[D].東北師范大學,2011.
[6] 廖開明.電視專題片節奏初探[D].甘肅廣播電視大學,2002.
中圖分類號:G22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1-01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