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炎
(四川大學,四川 成都 610211)
?
韓國真人秀節目在我國的跨文化傳播研究
劉炎
(四川大學,四川成都610211)
摘要:近幾年,大量的國外引進節目充斥中國電視屏幕,尤其是韓國真人秀節目,更是占據中國電視欄目的榜首,居高不下。表面上看,中國真人秀進入空前繁榮時期,但其背后卻隱藏著多種危機。自身原創節目的缺失,讓中國電視欄目的未來迷霧重重。
關鍵詞:真人秀;中韓;跨文化傳播
“電視主要是一種娛樂媒體,在電視上亮相的一切都具有娛樂性。”[1]電視最大的特點就是泛娛樂性,其中,娛樂節目最大程度地體現著這一特點。
最近幾年,作為電視娛樂節目之一的真人秀節目,在我國電視熒幕上掀起一陣熱潮。《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極限挑戰》等節目,每期都引發熱烈討論,占據微博榜首。但仔細翻看會發現,這些節目幾乎都引自于韓國。下面,筆者在跨文化傳播的語境下,對我們為何大量引進韓國真人秀節目作研究,并試圖找出改善中國缺失原創節目的方法。
美國學者霍斯金提出“文化折扣”的概念,它指的是“某節目根植于一種文化,因而在那種環境里具有吸引力,但在其他方面吸引力就減弱了”。[2]這種“文化折扣”在電視欄目方面體現得尤為重要。
我國引進真人秀欄目最早始于20世紀90年代。1998年,《幸運52》引進英國《GoBingo》。隨后,同樣引自英國欄目的《開心辭典》開播,開啟了引進歐美欄目的熱潮。直到2002年《完美假期》(翻拍法國《閣樓故事》)停播,我國對歐美節目的引進逐漸消失。仔細探尋節目停播的原因,最主要是它與中國主流價值觀不符。到湖南衛視《超級女聲》的一夜爆紅,我國才再次開啟引進節目的熱潮。《超級女聲》爆紅,除去明星效應外,最明顯的特點便是改變了原版節目的賽制,令節目更加符合國內觀眾的審美,從而獲得了空前成功。
從中國引進海外節目的歷程中,可以看出,文化對一檔引進節目是否能夠取得成功起到重要決定作用。以爆火的引進欄目《中國好聲音》為例,美國版和中國版展現出完全不同的風格。美國崇尚自由,突出個體意識,更加關注個人對夢想的追求;中國自古以來便強調集體意識,更加突出寬容與情感。《中國好聲音》的收視率居高不下,很大程度上緣于其符合觀眾的接受范圍。這便是跨文化傳播在節目引進中的重要作用。
2013年,湖南衛視引進韓國真人秀《爸爸去哪兒》,穩奪收視冠軍,由此開啟了韓國真人秀節目引進的熱潮。四川衛視引進韓國KBS《兩天一夜》;湖南衛視引進《花樣姐姐》;湖北衛視引進《我們結婚了》,改版為《如果愛》;浙江衛視引進《超人回來了》改版為《爸爸回來了》,《RunningMan》改版為《奔跑吧,兄弟》。從韓國引入的真人秀節目正迅速占領中國電視市場。從引入歐美轉至引入韓國,這一切與跨文化傳播密不可分。
(一)文化接近性
“文化接近的結果之一便是文化認同。因為文化背景的相似性,受眾在面對同一類型的節目時,往往傾向于選擇與既有文化儲存所類似的內容加以接觸,如觀看韓劇的觀眾整體來看會比觀看英劇、美劇的觀眾要多。”[2]
中韓同屬東方文化體系,形成集體主義、溫和謙卑的文化氛圍。引進歐美節目時,要考慮文化認同、價值觀,甚至要做180°大調整;而引入韓國節目時只需微調即可。另外,相同的文化也創建了穩定的受眾群。
(二)地理鄰近性
由于位置臨近,中韓兩國的合作顯得尤為輕松,比如《奔跑吧,兄弟》的中韓特輯,無需時差與繁瑣流程,便可輕易實現。
(三)韓流效應
韓國是盛產偶像的國家,在中國占據著極大市場,具有超高影響力,加上韓劇的熱播,國內年輕群體早已深受韓流影響。在這一背景下,從韓國引進的節目已積累一批忠實觀眾。
(四)韓國自身文化輸出的需求
韓國是一個小國,自身條件有限,向外輸出是其持續發展之路。韓國前幾年熱播的《爸爸去哪兒》,由于有限的地理條件,在后期遭遇了“無處可去”的窘境。而與其相鄰、地大物博的中國,無疑成為輸出的最佳選擇地。
最近兩年,我國真人秀節目表面看似繁榮,自產節目卻寥寥無幾,很難有長遠發展。如何在引進的基礎上走出自己的道路,是每一個電視人都應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本土化
“本土化不是狹隘的地域觀念,更不是族群對立,而是放眼國際,展望未來。”[3]韓國真人秀節目最初也是從模仿歐美節目開始的,其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與注重本土化密切相關。只有結合自身現狀,找準觀眾的關注點,節目制作才能向前發展。
在這一點上,《奔跑吧,兄弟》已經有了明顯的“自身意識”。節目在引入后,并未盲目照搬韓國原版,而是根據中國文化進行了創新設置。例如,“敦煌”“白蛇傳”等專題的選用,恰到好處地起到了文化宣傳的效果。
(二)注重創新,走出困境
缺乏創新是我國真人秀節目的長期困境。不論何時,創新都是打破逆境、往前發展的原動力。即便目前處于大量引進的階段,但只要積極創新,我們總會找出屬于一條自己的道路。
韓國真人秀節目的大量引進,雖幫助中國提高了總體節目的質量,但中國能否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依舊是問題的核心。M·麥克盧漢說過,“媒介是人的延伸”。真人秀節目在與觀眾互動的過程中,已成為一種社會群體現象,對社會發展起到重要影響。借鑒優秀節目,總結經驗教訓,不斷創新變化,注重本土化,或許是中國節目實現自身突破最為有效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尼古拉斯·阿伯克龍比.電視和社會[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6.
[2] 童真.韓國電視綜藝節目在我國的跨文化傳播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4.
[3] 屈伸.論中國電視娛樂類節目的本土化[D].吉林大學,2014.
[4] 李禮.韓國綜藝節目在我國的跨文化傳播[J].理論界,2014,5 (30):128-130.
[5] 王艷.探索地方臺電視欄目活動化進程——以“我是大明星”華山世相演員海選活動為例[J].今傳媒,2011,20(9):78-79.
[6] 董生蘭.新形勢下少數民族語廣播工作者“嚴以修身”的意義和路徑分析[J].西部廣播電視,2015,24(36):39-40.
中圖分類號:G22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1-0106-01
作者簡介:劉炎,女,山東淄博人,戲劇與影視學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