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秀敏
(延邊人民廣播電臺 交通文藝廣播,吉林 延邊 133000)
?
廣播新聞的語言表達形式
孫秀敏
(延邊人民廣播電臺交通文藝廣播,吉林延邊133000)
摘要:廣播媒體的快速發展對廣播新聞主持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現行的廣播節目主持過程中,部分主持人所采取的表達方式仍過于專業化,導致聽眾很難理解新聞要傳遞的內容。長此以往,廣播媒體便會面臨聽眾資源逐漸流失的困境,與網絡媒體、電視媒體等進行競爭更是無從談起。這就要求廣播新聞主持人要從語言表達形式等方面著手,做好語言表達創新工作,提升廣播新聞的傳播效果。本文將對廣播新聞語言表達形式以及廣播新聞主持方式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廣播新聞;語言表達;新聞主持
作為廣播節目最直接的體現,語言表達效果是影響廣播新聞價值實現效果的關鍵。盡管近年來廣播媒體在發展過程中為解決傳播形式過于單一的問題,從新聞主持方面著手,引用了較多聽眾喜聞樂見的播出形式,但所取得的效果并不明顯。究其原因在于新聞報道中的語言過于專業,與受眾實際欣賞需求脫節。這種語言表達方式與當前較多媒體發展的“親民”路線完全背離,影響了聽眾的忠誠度。因此,本文對廣播新聞語言表達展開的相關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口語化表達方式
區別于網絡媒體、電視媒體,廣播新聞節目在進行新聞報道時以語言表達為主,并采用“說”的方式,具有明顯的口語化特點,其也是聽眾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之一。但需注意的是,這種口語化運用的并不是日常交際中的語言。一般日常交際用語多表現出完整性不高、結構簡單且脫節現象嚴重等特點,而廣播新聞中強調的語言要求主持人在語言運用上與生活實際相吻合,既能夠保證受眾容易理解語言內容,也能體現出主持語言的專業性。另外,需注意的是在新聞報道中由于時間限制等,節目主持人在語言表達方面要盡可能做到精煉、簡短,避免出現為追求生活口語化而導致語言過于混亂的情況。很多聽眾在收聽節目時,也存在一定的欣賞心理,所以主持人應加工提煉節目用語,可考慮在強化語氣中引入更多的語氣助詞,這樣能夠使口頭語既貼近生活實際又不失文雅。以新聞事件描述為例,假若要對某地區植樹造林活動進行報道,主持人在進行文字播報時,既需考慮如何為聽眾營造身臨其境之感,也要避免采用散文或通訊播報中的夸張、渲染方法。在語言表達時采用更多樸實的且能夠貼近群眾生活的語言,這樣通過敘述,可使聽眾更樂于接受新聞報道。[1]
(二)大眾化表達方式
聽眾收聽廣播新聞節目的過程,實質是與新聞節目進行交流的過程,而這一過程的實現又依托于聽眾對語言本意的理解。這就要求新聞節目能夠通過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與聽眾建立一定的感情,增加聽眾對廣播新聞的忠實度。此時便需考慮到語言表達的大眾化特點,其將成為決定新聞節目收聽率的關鍵。以現行的部分廣播新聞主持人為例,主持人在傳遞新聞內容的過程中,未分析聽眾心理需求,直接對新聞事件給予了過多的評論,其很可能為受眾帶來一種“嘩眾取寵”“大放厥詞”之感。假若主持人對新聞內容未作出具體評論,聽眾又會質疑主持人的主持能力。再如報道中主持人的語氣控制,過于溫和的語氣很可能使主持人被賦予“隨聲附和”的印象,而過于強硬的語氣也會帶來盛氣凌人之感。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在于選擇大眾化的語言表達方式,確保滿足不同層次聽眾的欣賞需求。以國際政治性話題為例,主持人在報道時需進行公正、客觀地解讀,且適時與聽眾溝通,既可達到傳遞新聞信息的目的,也能將聽眾的看法融入評論中,大眾化色彩極為濃厚。[2]
(三)個性化表達方式
在現代新興媒體的沖擊下,廣播新聞在語言表達方面需要不斷創新,凸顯語言的個性化特色,有利于加深聽眾對新聞內容的印象。觀察當下大部分廣播新聞主持人節目主持的現狀可以發現,不同的主持人在語言特色上存在極大的差異,也正是因為這種差異,使聽眾對節目的喜愛程度也極為不同。因此,主持人在語言表達方面,需保證準確傳達具體的政策信息,并在此基礎上考慮通過具有個性化的語言,使主持人與聽眾間有話題可談,通過具有特色的語言使受眾理解新聞內容。需要注意的是,個性化表達方式的應用并非意味盲目對他人風格或成功經驗進行模仿,這極易造成語言表達呈現“四不像”的特點。所以,在個性化語言表達中,主持人可結合自身的主持經驗與群眾需求,探索出屬于自身的特色語言風格。[3]
廣播電臺關鍵的競爭優勢在于其自身的快捷性特點,加上新聞節目主持人的作用,通過直播電話報道當前社會中的新聞事件,而聽眾也能通過廣播電臺的報道快速了解事件的基本信息。隨著媒體行業的快速發展,要求廣播新聞節目主持人將采集、編輯與播報融于一體,所以廣播電臺主持人在文字編輯與加工、內容深度與語言表達方式上都需不斷強化。以語言表達方式為例,要求主持人在寫作功底較為扎實的情況下,具備敏銳的思考能力,達到提筆可寫、舉起話筒可講的要求,且保證體現出自身的語言風格,以此滿足聽眾的需求。同時,應注意作為新聞工作者,節目主持人除具備基本的新聞敏感性外,還應在政治覺悟、政治理論等方面達到相應標準,避免出現為追求個性表達而淡化紀律性、政策性等要求的情況。另外,廣播新聞主持人還要適時深入基層,通過與群眾的接觸,既能夠了解民生、民情,也能掌握群眾對廣播新聞的要求,對改善新聞主持效果可起到突出的作用。事實上,在提高廣播新聞主持綜合素質方面,廣播電臺也可采取相應的培訓與考核機制,強化主持人的綜合技能,并利用考核的方式調動主持人提升自身素質的積極性,有利于進一步提高新聞主持的效果。[4]
語言表達方式的創新是提高廣播新聞質量的關鍵。在實際的創新過程中,應正確認識語言表達方式創新的重要性,立足于當前廣播新聞語言表達中存在的弊病,從口語化表達、大眾化表達以及個性化表達等方式上著手,使新聞報道在傳遞基本新聞信息的同時,能夠接近大眾生活。另外,廣播新聞主持人也需不斷強化自身素質,使廣播新聞節目能夠吸引更多的聽眾。
參考文獻:
[1] 趙艷秋.淺談廣播新聞播音的語言表達特點[J].青春歲月,2011(22):63.
[2] 杜鵑.對我國著作權法“時事新聞”相關規定的解讀與重構[D].華東政法大學,2012.
[3] 李建偉,劉英翠.媒介變遷促動下的新聞語言變化分析[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1(01):86-91+112.
[4] 歐陽榮良.廣播新聞語言的三種語體[J].聲屏世界,2015 (02):22-23.
中圖分類號:G2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1-01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