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娜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媒介融合視域下國外媒體創新運作模式探析
劉 娜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信息化社會,媒介的社會化特質拓展了媒體多元融合的維度。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多媒體整合拓展了新聞報道的范圍與反饋影響,多媒體聯動的敘事模式背后,是媒介運作模式的嬗變與創新。本文選取了當下媒介融合的新聞實踐創新實例,論述了非營利新聞和利基新聞模式的媒介特質及創新特色;同時,基于媒介融合的社會事實,對融合媒介的新聞自覺與美育進行探討。
媒介融合;非營利新聞;利基新聞
近年來,隨著媒介融合嵌入程度的不斷加深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新聞生產實現了從內容生成路徑到體制多元化運作的雙重創新,非營利新聞就是其中的研究熱點之一。非營利新聞模式是一種不以出售新聞或廣告作為生存手段的新聞生產模式,非營利性新聞機構秉持著公眾利益至上和促進社會效益的達成的媒介宗旨,其媒介運營經費及成本來源于公益組織、慈善基金會及個人的捐贈。非營利新聞雛形為創刊于1884年的《圣彼得堡時報》,如美國的Propublica、內幕新聞、公共正義中心等,它們均屬專注于采用創新性的非營利新聞模式運作的新聞機構。
融合媒體時代,非營利性新聞依然堅持調查報道制勝的新聞策略。“非營利模式為傳統報紙、電視等陷入媒介困境,亟需轉型的新聞媒體提供了一種靈活度較高的新聞商業模式。”[1]它們堅持捍衛公眾利益,服務于社會的傳媒理念,深入社會基層以調查報道的新聞呈現形式來揭露最迫切的社會問題,切實履行社會瞭望者的媒介職能。在非營利新聞的框架下,新聞轉化為教育為目的的“一種公共服務”。以成立于1989年的非營利新聞機構美國公共正義中心為例,2014年旗下記者克里斯·漢比因揭露律師與醫生合謀剝奪災區黑肺病礦工的權益而獲得當年的普利策獎“調查性報道獎”,切實履行了服務公眾的職業準則。此外,非盈利新聞模式也倡導無償分享新聞的業界新聞交換模式,此舉無疑成為凈化清朗媒介空間的媒介行動示范。
2.1利基新聞的含義
大數據時代,大規模市場已分化為無數的利基微市場,新聞業也正在進行著從單純信息的打包投放到精準的信息定制服務的轉變。“利基”一詞源于英文“Niche”的音譯,直譯為“壁龕”,有精確定位、把握時機的意思。在新聞學中利基是指更窄、更精確的定位受眾,細化信息接收者。一個個分眾群體形成了形態較小但卻具有特定媒介需求的穩定新聞市場;同時,也催生了規模較小但卻專注于精準定位受眾,專注于挖掘特定領域新聞資源的利基新聞模式的產生。
2.2利基新聞模式的運營特色
2.2.1“長尾新聞”媒介生產模式挖掘潛在受眾
利基新聞模式重在精細化多元受眾的媒介需求,分眾時代,這種私人定制式的新聞服務理念運用在具體新聞生產中就形成了“長尾新聞”的媒介生產模式。克里斯·安德森認為,“長尾的意義無非就是無限的選擇,無限的選擇就等于市場的終極細分。”[2]利基新聞在具體的新聞生產過程中精準定位特定領域受眾微群體,在操作實踐中挖掘受眾及潛在受眾的信息需求,以針對性的信息供應提升信息傳播的可到達率。
2.2.2即時化云數據使用與分析
豐裕信息時代,受眾不再滿足于單一新聞事實的報道,針對特定新聞事實啟用云數據資源庫對其進行數據分析,在此基礎上生成的集圖表、視頻、文字乃至可視化新聞于一體的集成式新聞報道成為攫取受眾注意力的有力報道手段。以只關注報道有關能源和氣候變遷問題的“氣候內幕新聞”網站為例,其內部的新聞溝通聯絡依靠虛擬的網絡辦公室來達成,“氣候內幕新聞”因其專注于能源和氣候變遷等關涉公共利益指向問題的深度調查與數字化展現,使該機構在競爭激烈的美國新聞界獲得了自身的媒介發展空間。
融合新聞背景下,新聞業發展的節點早已顯現。強大的數字呈現形式,從業人員自身日益繁復的角色沖突,因社會審美異化順延而至的審美堅守與畸變間的媒介“巷戰”等,這一切都在考驗著新聞從業者的新聞自覺度與美育積淀。在一個彼此連接越來越緊密,而且越來越復雜的媒體生態中,媒介的轉型伴隨著人的轉型,新聞媒體如果不能持續地提供有深度、優質的新聞報道,可能會對社會的良性運作產生負面影響。然而,當一篇篇優秀的新聞報道綿延呈現時,媒介在融合媒體時代對新聞的忠誠于情懷卻清晰、誠摯。一篇篇卓越的稿件,不管其媒介出處,品質上乘有余的新聞作品風塵仆仆而至,技藝精湛,且心中盛裝敬慕。木心先生曾說過,“人應該站在正道,望著邪道”,每一次新聞實踐的進行都應是一次飽含深情愛意的新聞情懷書寫,滿紙艱辛,卻欣然往之。
媒體融合視域下,真實的采訪與富有公共責任感的媒介呈現仍然是業界拓展的著眼點,社會化媒介的遍在化采用將大眾吸納進了新聞生產與傳播的全過程,利基新聞、非營利新聞模式的為出現未來新聞業模式創新提供了新選擇。
[1]陳映式.美國非營利新聞模式的探索與創新[J].中國記者,2014(9).
[2]Free Press. Changing Media: Public Interest Policies for the Digital Age,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