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幼鴻
(作者單位:湖北文理學院)
高校微電影創作的現狀與發展
湯幼鴻
(作者單位:湖北文理學院)
高校學生是當前我國微電影創作領域非常重要的一個群體,他們對于微電影的熱情與我國電影市場的繁榮不無關系,是未來中國電影市場的一部分。但高校微電影創作又存在著明顯的短板:設備、資金不足;題材有偏好;精品意識缺乏;創作者的文化底蘊不夠導致作品主題淺薄等。面對這樣的情況,高校微電影創作不僅應該得到必要的扶持與幫助,更需要官方和市場進行一定的引導,共同促進高校微電影的創作。
高校微電影;創作群體;引導與扶持
微電影創作的興盛,與高校大學生的熱情參與密不可分。高校大學生對微電影的熱情,主要因為以下幾個因素。
第一,微電影制作成本的降低。大電影的拍攝,需要昂貴的設備及各種巨額的投資。但對于微電影來說,3萬左右的預算就可以置全一套裝備。這對于大學生來說,一個小小的團隊就可以負擔得起。
第二,高校大學生群體表達的欲望。如果說表達自己的欲望,年輕群體是最強烈的。正處在青春年華的大學生,開始逐漸對世界、對社會、對人生形成自己的思維模式和較為成熟的觀念,理所當然地要將之表現出來。
第三,來自社會各方不同力量對于微電影創作的鼓勵。近年來,國內外與微電影相關的各種展映、評獎活動數不勝數,官方也開始越來越重視微電影的創作,鼓勵大學生用微電影的方式傳播正能量,這些都是促進高校微電影創作和發展的力量。
第四,整個電影市場的快速發展和影響力增強。大電影市場的迅猛發展,讓高校學生的電影夢越來越強烈,雖然大電影看上去遙不可及,但通過微電影來證明自己,是高校學生朝著夢想邁出的第一步。尤其是當大家看到肖央、大鵬等人的成功時,更覺得機會就在眼前。不管這種夢想是否能實現,作為一個有夢想的年齡和群體,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第五,網絡視頻的興起及市場規模的增長。網絡視頻技術的成熟,平臺的增多,對微電影的創作也是一種刺激。能夠看到自己的作品通過網絡傳播出去,并被人關注、討論,是諸多創作者獲得成就感的方式之一。
高校微電影的創作發展速度非常快,每年有大量的作品產生,這其中既表現出創作群體及作品的進步,但也顯現出一些不足。具體來說,存在以下幾個方面。
2.1高校微電影的類型日趨豐富,但是題材有所偏好
發展初期的大學生微電影創作,類型比較單一,以校園愛情為主,且多圍繞大學生愛情中的矛盾、迷茫來表現。隨著微電影創作群體的擴大,加之校園愛情題材的無病呻吟逐漸遭人嫌棄,高校微電影的題材類型開始漸漸增多。而今高校微電影作品呈現出的類型包括了愛情、魔幻、驚悚和喜劇等,多元化的風格逐漸形成。這主要與近年來中國類型電影的迅速發展有關,徐崢、周星馳等喜劇電影的成功,青春電影的大熱,驚悚題材的大量出現,帶動了高校微電影類型的發展。
但高校微電影在題材方面也有一些局限。例如,高校微電影較少涉及主旋律題材,對歷史題材和文化題材的表現也比較少。另外,關于現實現象與問題的題材也不多見。作為90后大學生群體,他們是網絡文化的主要構筑和消費群體,有逃避重大事件和話題的傾向,同時由于缺乏生活經驗,較難駕馭關于社會現實問題的題材,而關于歷史和文化題材,因為涉及的資料收集和整理工作比較復雜繁瑣,耗時耗力,因此大學生微電影創作過程中較少予以關注。
2.2高校微電影的敘事和節奏掌控水平正在提升
隨著高校微電影作品數量的增多,作品的水平也在不斷提升,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電影的敘事和節奏掌控水平正在提升,而這標志著高校大學生對電影創作的理解和認識正在趨向成熟。以往高校大學生創作微電影,很多人把重點放在如何編寫一個好故事,認為根據好故事完成的電影就一定是一部好電影,從而忽略了從一個故事到一部電影之間的再加工和再創造的過程,因此那一時期的微電影作品經常出現諸如故事講述不清楚,敘事拖沓、節奏掌控不合理等問題。而今天的大學生微電影作品在敘事能力和節奏掌控方面明顯提高。
2.3創新意識強,但是底蘊不夠
高校大學生在微電影創作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創新欲望非常強,從情節、敘事的設計,到畫面、鏡頭、后期的設計與制作,各個環節都求新求變。這種強烈的創新意識體現出90后群體追求創造、自我表達的強烈愿望,是推動高校微電影創作水平不斷提升的動力。
然而事實是,創新意識并不是誕生優秀作品的唯一保證。盡管每一部作品都是懷著強烈的創新意愿開始的,作品卻總顯示出創作者的心有余而力不足。想感動觀眾的作品,最終卻連自己都很難感動;想講一個好故事的微電影,最終卻因為某些細節的疏忽而影響了整部作品的敘事。
原因主要在于兩個方面,第一,經驗不足。高校微電影創作群體按照專業背景不同,可以大致分為專業和非專業兩種。雖然專業背景出身的高校學生在技巧和意識上掌握的知識比較系統和專業,但是作為未邁出校門的他們來說,經驗都遠遠不足,尤其是后者更為明顯。第二,缺乏資金的支持。如前文所述,高校微電影創作本就是設備成本降低之后興盛起來的,所以這也是高校微電影創作的短板之一。許多劇組就是靠幾部相機、幾個三腳架和兩條滑軌拍完一部片子,有的劇組甚至連路費都得演員自己承擔。當作品最終完成時,他們對于因缺乏資金而造成的遺憾,是最為無奈的。
2.4創作的自我意識比較強
大學生在微電影創作的過程中,表現出對個人思想、意識和作品主題的堅持,而且為了保證自己的思想和意識得以在影片中實現,甚至拒絕來自他人的指導,包括指導老師。這種堅持和拒絕,一方面體現出大學生個體意識的覺醒,另一方面也體現出他們渴望證明自己的心理。筆者在近幾年的教學過程中就發現了這一現象,究其原因,是高校大學生的獨立意識覺醒,迫切期待通過一部作品證明自己的創意、執行能力,以及表達自己對社會的認知。
2.5作品開始思考深層問題,但是主題表現的深度和力度不夠
高校學生群體創作出的微電影作品,大多數都是主題先行,虛構故事。創作者對作品的主題認識多是基于自己的觀影經驗,加上自己對生活的觀察和理解,糅合而成。因此,由于在校大學生群體自身閱歷的限制,微電影作品的主題呈現出兩種傾向,第一是主題先行,且對主題的認識不能深入本質層面,第二是主題常常被疏離。
舉例來說,一位編導專業畢業生因為經歷了自己父母親的婚姻狀態,拍攝一部“意圖探討婚姻本質”(創作者自述)的微電影作為自己的畢業設計。他的本意是想表現沒有溝通和愛情的婚姻是不應該存在的,或者說遲早會解體。然而最終卻將作品拍成了一部類似街頭艷遇的微電影:一位已婚女性在深夜的街頭遇到一位男子,男子將她帶回家,看著她安靜地休息,給她一個最安靜最放松的空間,于是她最終掙脫了自己的婚姻,選擇了后者。從完成度來說,該片大約10分鐘的長度只是基本完成了故事敘述,且敘事技巧平淡。從主題來講,該作品則基本未觸及“婚姻的本質”,觀者并不理解女主人公的婚姻是如何被消磨殆盡的,被日常的柴米油鹽,還是被彼此心靈的隔閡,或者是某種誤會?作品沒有任何交代或表現。
此類的問題并不少見,高校大學生雖然已經進入了對人生開始獨立思考的階段,開始去思考生活、婚姻、生命等相關話題,但是因為年齡與閱歷的關系,與這些話題有天生的隔膜,因此此類微電影作品主題表現的深度和力度明顯不足。
2.6由于資本和演員的受限,容易降低對作品的要求
高校微電影創作群體規模大,創作熱情高,這是明顯的優勢。但資本的缺乏和演員的限制,使高校的微電影作品拍攝過程中經常遇到問題,設備清晰度不高,缺乏拍攝輔助設施,業余演員的表演技巧生硬等。在諸多條件的制約下,高校微電影創作者逐步降低對作品畫面和制作質量的要求,諸多作品變成了速成作品,形式和內容都是完整的,卻不是優質的。
2.7高校微電影的敘事和節奏掌控水平正在提升
隨著高校微電影作品數量的增多,作品的水平也在不斷提升,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電影的敘事和節奏掌控水平正在提升,而這標志著高校大學生對電影創作的理解和認識正在趨向成熟。以往高校大學生創作微電影,很多人把重點放在如何編寫一個好故事,認為根據好故事完成的電影就一定是一部好電影,忽略了從一個故事到一部電影之間的再加工和再創造的過程,因此那一時期的微電影作品經常出現諸如故事講述不清楚,敘事拖沓、節奏掌控不合理等等類似的問題。而今天的大學生微電影作品在敘事能力和節奏掌控方面明顯提高。
對于這個問題,引導主要依靠官方的導向。例如,主旋律題材,歷史、文化、人文類題材的創作,因為難以駕馭歷史、文化、民族、人性等類似主題的題材,所以大學生微電影創作中會刻意回避。回避就意味著逃避問題。因此社會各方力量,包括官方(政府、社會機構、學校)要努力提高大學生的參與度和影響力,引導大學生關注民族文化和人類精神世界。加強大學階段的人文修養素質教育(當前一些高校取消了人文素質類的教育課程,實質上就是放棄了對高校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使大學生在不斷參與的過程中,逐漸提升自己對各種題材的駕馭能力。
幫助大學生提升微電影創作水平,需要有一套培養機制,給大學生微電影創作群體成長和磨煉的機會。有人指導,有資金扶持,允許失敗,形成一套完成的培養體系。一些國家會將每年的電影收益拿出一部分專門扶持青年創作者,以期形成一個生態比較健康的電影創作環境和市場。筆者認為,我國可以借鑒這一做法,建立一套較為成熟的培養機制,選拔具有創意的、或者有潛力的大學生電影創作者,邀請國內外知名導演對其進行定期的培訓,并開展多種形式的交流活動。培養結束之后,這一群體就可以成為中國電影的候補力量,在市場中慢慢成長,從而縮短目前高校非專業的電影創作者與專業群體及中國電影市場的距離。
建立平臺,給高校微電影作品提供更多的展示和交流的機會,也可以提升這一群體的創作能力。2016年7月,優酷為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學院開辟了自頻道,展示該學院學生自己創作的微電影作品。這樣的平臺對于該校微電影的創作不僅是一個展示的機會,更是一種有效的激勵機制,也有利于該校優秀的微電影創作人才被發現和挖掘出來。相信今后這樣的平臺也會越來越多,而它對于高校微電影創作的繁榮與成長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高校微電影創作,多年來均是自發形成的群體,自發式的發展,因而要想從中發現優秀人才,如同大海撈針。但是對于中國電影創作來說,后繼人才的培養,是關系長遠的任務。除了國內外知名電影院校的培養之外,合理運用社會力量和平臺進行人才的培植,也是值得重視的一個層面和一種方式。期待中國電影的未來能夠從當今微電影創作的群體中汲取新鮮血液,也期待高校微電影創作日益成熟、繁榮和壯大。
湯幼鴻(1967-),男,湖北襄陽人,湖北文理學院新聞系,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電視藝術,影視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