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欣
(作者單位:珠海廣播電視臺)
突發事件與新聞采編之我見
關 欣
(作者單位:珠海廣播電視臺)
社會面上的突發事件發生頻率高、傳播速度快、社會影響大。突發事件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各媒體的報道中,對于突發新聞的采編處理帶來了嚴峻的考驗。作為一名電視新聞記者,研究突發新聞采寫編輯的規律,研討突發新聞報道的原則與方法十分重要。
突發事件;知情權;社會穩定;新聞采編
突發事件,在廣義方面的理解是突然發生的事情,其第一層的意思是說這個事件的發生與發展速度非常快,出乎大多數人的意料;第二層的意思是,對于受眾和當事人來講,事件難以應對,需要采用非常規的方法進行處理。
筆者作為電視新聞媒體的從業人員,借鑒國內外近年來重大突發事件的新聞報道,結合多年地方電視臺的采編工作經驗,面對突發事件的發生,對如何進行新聞采編工作有以下幾點體會。
當今社會發展迅速,媒介傳遞著方方面面的信息。特別是隨著世界經濟政治全球化的不斷向前推進,我們身邊的網絡媒介也越來越多地進入到人們的視線中。普通大眾經常能夠在第一時間對突發事件進行了解。相比一般性新聞來說,突發的事件更受到媒體與記者的“青睞”。集中體現了“新聞是事實的非常規變動”這一本質。目前,對于突發事件的采寫報道,是否準確及時,已成為檢驗一家媒體專業水準的尺子,成為衡量一家媒體策劃水平和綜合實力的重要標準。
因為突發事件的最大特點就是不可預見。突發事件往往影響力強、涉及面廣,有可能演變成對整個社會安全造成威脅的災難與危機事件。對于新聞從業媒體來說,突發事件的報道往往是受眾關注的焦點,是多家媒體重要的新聞報道競技舞臺。
2010年5月17日中午11:30左右,珠海廣播電視臺新聞辦公室,急促的電話鈴聲響起。“吉之島商場有炸彈!”這個爆料電話讓原本熱鬧的辦公室頓時噤聲。部門值班領導馬上與筆者和另外幾名同事開始布置采訪工作。不超過15分鐘,記者已經抵達吉之島商場,一切按采訪計劃進行。
12:15分,拍攝到白色排爆裝備車駛入現場,
14:00,拍攝到排爆民警涉險排除爆炸裝置。
14:30分左右,外圍記者前往公安局拍攝犯罪嫌疑人審訊畫面。
17:00,商場全面恢復營業。
18:25分,珠海廣播電視臺第一時間將該事件進行報道。
這次“5·17吉之島爆炸事件”的報道,由于組織有力、處置得當,當天的新聞報道不僅將事件真實客觀地進行了報道,還保證了社會不會因為爆炸案件而產生不穩定因素,反映了公安民警英勇快速的處置過程,取得了非常好的社會效果。
對于突發事件的報道,中國社科院應用心理學研究中心從危機傳播角度提出了突發事件分類法。通過對這種報道需要的快速反應機制過程、步驟及一系列的技術分解,分解為突發事件采寫報道的六個環節:第一時間報道、現場報道、動態追蹤報道、專題報道、深度報道、預警報道。筆者認為,地方媒體在突發事件的報道中對這六個環節的執行需要遵循以下三個基本規律:一是快速反應,掌握新聞輿論主動權;二是加強溝通,覆蓋事件報道全方位;三是應急預案,有條不紊跑新聞。
突發事件很可能會在社會輿論中產生非常大的沖擊力,在短短的時間內成為社會關注焦點與熱點。所以突發事件的新聞報道,決定了有許多不同于常規新聞的特點和要求。新聞媒體單位要做好突發事件的報道,就要充分準備好對于此類新聞報道的應急預案。
媒體在第一時間報道突發公共事件過程中遵循報道規律、堅守突發事件的報道原則、改進報道方法,媒體記者不僅是新聞信息的提供者,更是告知社會受眾如何認識與應對突發事件的指引者;同時,媒體單位也應做好政府部門決策的參謀者和社會公眾評價決策的影響者。媒體記者突發事件的報道要從受眾的新聞接收需要出發。在事實準確的基礎上,針對突發公共事件,堅持報道及時快速、客觀、全面、準確、真實、公正。突發公共事件新聞報道不僅是處置事件中政府部門與事件中當事者的需要,更是新聞傳媒的一種社會責任。
相信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隨著法制的逐步健全,對于突發事件的新聞報道將會在廣大媒體人的共同努力下越做越好。
[1]孫燕.突發事件報道給媒體帶來的機遇與挑戰[J].新聞世界,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