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杰
(作者單位:河南省永城市廣播電視臺)
電視現場報道中如何做好“現場”選擇
劉 杰
(作者單位:河南省永城市廣播電視臺)
現場新聞報道的特點集中體現在“現場”二字上,記者駕馭時就應該在現場上下功夫。本文就現場采訪的對象選擇、語言選擇、方式選擇展開論述,為記者成功完成新聞采訪任務指明方向。
電視記者;現場報道;選擇
電視新聞現場報道,是電視記者置身新聞現場向觀眾口頭報道正在發生的新聞事件的一種報道形式。它包括現場報道、現場攝像、現場采訪及現場述評。這種獨具電視特色的個性化采訪活動,聲畫并茂,情景交融,富有沖擊力和感染力。電視記者的現場傳播特點能把觀眾帶到現場,面對面地傳播新聞事實,讓觀眾感到親切自然,產生參與感,增強信任度,從而提高新聞的收視率。
現場報道與其他新聞報道形式不同地方是多了“現場”兩個字,可見現場報道除了要具備新聞五要素以外,還應該具備“現場”這個特殊的要素。現場是新聞事件發生的特定空間,它包括現場場景、氣氛、人物活動和言談等。由于現場場景、現場人物舉動的不可預知性,不可控制性,因此,電視記者在進行新聞采訪時,就必須在“現場”上下功夫。那么記者現場方面應下的功夫都有哪些呢?
當然,記者在新聞現場采訪中處于主動地位,是問題的設計者和提出者,具有談話方向的主動權。但是,能否成功采訪還不能完全取決與記者,因為他采訪的主要內容,還要靠采訪對象來回答。因此,選擇好采訪對象至關重要。
1.1采訪對象愿意配合
在現場新聞事件中,目擊者或知情人不在少數,但是有的人出于多種原因不愿接受采訪,有的人愿意接受采訪卻缺乏表達的能力。因此,記者要盡可能的選擇愿意配合,又十分健談的人作為采訪對象。至于如何找到愿意接受采訪的“意中人”,那要看記者的職業敏感和長期積累的工作經驗了。
1.2采訪對象要有代表性
一般來說,新聞事件現場人物很多,記者應以敏銳的觀察力和以報道的中心思想為根據來選擇有特點、有代表性的采訪對象。他們是事件的當事人或知情者,有一定的代表性或權威性。2008年河南省獲獎新聞《總書記田間聽民聲》中,記者采訪了在現場的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和正在玉米地干活的農民王素梅,真實地記錄了總書記和農民的談話。農民王素梅希望糧食價格再漲點,總書記強調“糧食問題關系國計民生,也關系國家的糧食發展,關系社會穩定,我們一定要把糧食生產抓得緊而又緊才行啊。”他們都是新聞的當事人,他們的談話很有分量。
1.3不做擺布式的做作采訪
新聞是真實的客觀事實的報道,而現場報道讓觀眾直面現場,更來不得半點的虛假。記者在采訪時,提問要自然,不做擺布,要按生活本來的樣子去采訪提問,采訪對象容易接受采訪,如果指手畫腳,會使對方不知所措,造成心理緊張,畫面形象反而失真。同時,采訪時不要輕易打斷采訪對象的談話,這不僅僅是個禮貌問題,且容易打斷對方思路,影響對方的情緒。如果嫌對方的談話離題較遠,可以適當加以提示引導,說不到重點的部分可在采訪后進行剪輯調整。
現場采訪時間有限,要求語言交流中每個問題都要緊扣中心,不容游離。因此,提問必須具有明確的目的性。記者的問題只有準確、鮮明、具體,才能把采訪對象談話納入軌道,才能達到簡潔地表現主題的目的。此外,記者設計問題的基點應是觀眾想了解的情況,想提問的問題,這樣才能和觀眾構成雙向交流,才能對觀眾有吸引力。記者設計采訪問題時應從現場的實際出發,根據新聞事件的發展來設計問題。
2.1問題要突出新聞的重點、疑點
現場采訪受時間的限制,問題要少而精,要選擇新聞報道的重點,也就是觀眾最關心的問題。河南省2008年獲獎新聞《“玉米放倒證”究竟是咋回事?》中,記者了解到漯河市萬金鎮政府在麥收中為了阻止村民們燒秸稈,推行機收玉米,制定出交費辦理“玉米放倒證”的土政策。記者現場采訪村民和鎮政府的干部:
記者:辦證交錢了嗎?
村民:交了二百塊錢。
記者:有村民(因為砍玉米秸)被鄉政府關了一天。
萬金鎮黨委副書記:今年不叫自己砍伐,砍玉米地要辦砍伐證。
記者最后評述道:禁燒、機收、秸稈還田這都是好事,但好事要辦好才行呀。在這里我們不僅要問一句,萬金鎮政府憑什么要農民辦“玉米放倒證”呢?這些辦證的錢收上去如何使用?又有誰去監管?為了推廣秸稈還田、機收,就讓大家辦這“放倒證”,那日后到種麥時,政府如果要推行小麥新品種,是不是還得要村民辦理“小麥種植證”才能種田呢?這里記者通過提問題報道新聞事實,解答疑點,然后對萬金鎮政府的錯誤做法提出嚴厲批評。
2.2提出的問題要具體、要簡短
記者現場采訪時設計問題不能大而空,要有針對性,要提具體的問題,能使采訪對象直截了當、簡明扼要的做出答復。像那些籠統而模糊的問語,“你今天的感覺如何”“這個事你是怎么想的”之類的話,最好不用,因為這樣的語言別人不好作答,即使給予答復,也不是記者所預想的結果。況且,有些籠統的大問題會給觀眾造成記者無知的印象。
問題應簡短,讓采訪對象和觀眾一聽就懂,馬上就能反應過來,或隨機做出答復。問題過長,會使采訪對象聽了后面忘了前面,抓不住問題的核心,不能做出準確的答復。既不能把兩個問題一塊提出,也不要鋪墊過長,讓人聽起來就有些吃力,像“您是中共十八大的黨代表、全國優秀教師、政協委員、全國三八紅旗手……請您談談對當前教育體制改革的意見好嗎?”這樣的提問,使觀眾聽起來弄不清是人物介紹,還是現場提問。
2.3提出的問題應有思想內涵、能引發情緒點
新聞現場采訪的問題應是無聲的畫面表現不了的內容,特別是人物的內心活動、思想和概念等闡述。采訪的語言要在對畫面形象的補充上下功夫,用現場采訪開拓報道的思想內涵。在這方面,許多獲獎新聞運用的都很成功。如河南省獲獎新聞《好人張喜鳳》,記者在村里采訪張喜鳳的丈夫,丈夫用拉家常的方式介紹了妻子在醫院撿拾棄嬰安夢、安雅的經過。這段背景材料很有說服力,有力地說明了張喜鳳是一個善良而珍惜生命的農家婦女。采訪成功地開拓了新聞的思想內涵。
尋找能夠引發情緒點的問題是現場采訪記者應具備的素質。記者應在對采訪對象了解的基礎上,有預測、有的放矢地設計問題。情緒、情感在專題篇中是不可缺少的因素。記者在提問時,應成功地把采訪對象的情緒激發起來。獲獎新聞《好人張喜鳳》中,記者問張喜鳳:你不讓自己的女兒吃奶,卻把奶水讓給小安夢,丈夫沒有意見嗎?一句話,勾起張喜鳳的心緒,一陣靜默后,兩眼蓄滿了淚水。張喜鳳講述了她和丈夫因此發生爭吵的經過,但吵歸吵,最后丈夫還是在她的耐心說服下聽從了她的意見。
現場報道的采訪方式,可由記者根據采訪內容的不同進行選擇,通常情況下,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什么樣的內容就選擇與之相應的采訪方式。熒屏上常見的現場采訪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3.1隨意式
在新聞事件現場,記者隨意選擇采訪對象,這種采訪方式視覺感受上給人以客觀真實之感。隨意式的采訪,現場人都可以作為采訪對象,會使觀眾產生參與感。觀眾可以看到采訪對象是在現場臨時找的,不存在預先指定或擺拍,因此采訪對象的談話內容讓人感到客觀可信。
3.2漫步式
記者與采訪對象像老朋友一樣,邊走邊談,以漫步的方式進行采訪,從視覺上看讓人感到自然隨和,富有親和力,人情味。這種采訪方式適合比較輕松的話題采訪。例如,采訪某單位領導或把關人,讓他介紹本單位工作成績或科研成果,記者常使用這樣的方式。
3.3追隨式
記者不去干擾采訪對象,而是跟隨著采訪對象的活動,讓對方邊干活邊回答問題,給人以真實、親切、生活之感。例如,在植樹節時,采訪參與植樹活動的義工。義工一邊刨坑挖土,一邊回答記者的問題,給人留下樸實的印象,加強了采訪效果。
[1]蘇曉春.電視新聞現場直播的傳播優勢與特點[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3(9).
[2]朱羽君,等.中國應用電視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