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艷明
(作者單位:濱州電視臺)
如何做好民生新聞節目
祁艷明
(作者單位:濱州電視臺)
民生新聞節目是關系百姓生計,關懷百姓生活的新聞節目。電視媒體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滿足受眾的不同需求。同時還需要精心做好節目,增強輿論引導,加強互動,以達到擴大社會影響力,穩步推進民生新聞創新,突出自己的獨特風格,提高節目的收視率和影響力的目的。
民生新聞;電視媒體;創新
近年來,國家把以民為本的理念貫穿于整個經濟社會發展中,民生問題得到了黨和國家各個部門的高度關注。因此,電視民生新聞節目應運而生,這為關注民生建立了一個新平臺。內容關注群眾生存狀況和民間疾苦,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全心全意通過電視這一科技媒體,為群眾辦事,為政府分憂。
目前,民生新聞節目眾多,良莠不齊,通過總結發現目前的民生新聞節目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1內容同質化
由于民生節目受到越來越多的電視臺青睞,大量的民生節目得以開辦。但許多民生節目定位不準,出現了對同一素材的重復報道,這不僅是對新聞資源的浪費,也讓觀眾產生了收視疲勞。此外,很多民生節目在內容策劃、主持風格及報道方式等方面都陷入同質化的窠臼,引發了內部不良競爭,不利于該類節目的長期健康發展。
1.2報道膚淺化
調查發現,民生節目關注重點大部分集中于鄰里糾紛、婆媳矛盾和小區物業等一些簡單的微小矛盾,本來可以輕松解決的問題,卻故作懸念占用了大量的新聞報道時間。而對于真正需要社會關注的國計民生問題,卻缺乏深入挖掘的新聞眼光,忽視了開辦民生新聞節目的真正目的。
1.3報道煽情劃
在有些報道中,記者往往忽略了新聞的客觀性,將個人主觀感情添加到新聞報道中。尤其是在發布與災難或疾病相關的報道時,記者總是站在自己情感的角度要求好心人捐款。新聞以情動人要做到適度,如果太煽情非但不能達到效果反而會適得其反,讓觀眾反感,覺得節目過于做作。
做好民生新聞的基本要求是要貼近基層,走進百姓的生活之中,關于如何做好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結合多年的工作經驗,在積極聽取各方意見的基礎上,總結而言有以下幾個方面。
2.1改變思維,勇于創新
對于民生新聞節目的創新,首先要做到觀念創新。深化改革,真正體現新聞價值,保持節目長期的公信力和影響力。要對欄目的時效性、科學性和合理性等方面深化創新和改革。樹立新理念、新思路,走科學發展,持續發展的道路。其次,要做到內容創新,多推出有深度,能反映民生,有代表性,有影響力的新聞報道。切實做到打造精品,避免重復報道和虛假報道。最后,要創新思維,運用發展性思維,不局限于某一方面,不受思維定式的限制,做到對新聞節目的多維化,創新性報道。
2.2重視策劃,深入報道
關注弱勢群體應該作為民生新聞節目的一個重點話題。對于家長里短、家庭矛盾、鄰里糾紛這類新聞,可以幫助聯系解決,但應該減少報道,避免社會資源的浪費。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及時發現底層群眾面臨的困難和急需要解決的問題。如就業問題、老齡化問題、入學問題等。報道要深入淺出,抓住主題,要能夠反映問題背后的主要矛盾,并對主要矛盾加以分析,以引起社會各方的響應。積極向相關部門反映問題,既要新聞報道,又要為民辦事。只有這樣才能得到更多的觀眾的認可,提高收視率和好評度。
2.3深化改革,注重實際
民生節目的定位是要貼近民生,走進百姓生活。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真正做到為觀眾服務,為群眾解憂。絕對不可以做高高在上的宣講者。要深入了解民間疾苦,認真傾聽群眾的話語,做好對新聞真相和新聞背后故事的報道。而不是利用道德綁架觀眾,通過煽情和眼淚表現自己的同情心,到頭來只是捐款了事。有了豐富的社會閱歷,在面對民生新聞時才能最大限度地表現出自己的親和力,使報道貼近生活,真正做到為民辦事,同時吸引觀眾的眼球,博得觀眾的好感。
2.4多途徑傳播,提高互動
如今,新聞傳播的媒體不只限于電視報紙等傳統媒介,網絡的發展也為新聞報道提供了新的平臺。作為民生新聞節目,要積極適應時代的要求,充分利用新興媒體進行節目的報道。例如,可以建立民生節目微信平臺等,實現與觀眾互動,積極聽取觀眾的意見,持續改進節目形式,使民生新聞節目不斷煥發新的生機。
民生是立國之本,關注民生,辦好民生新聞節目,為民解難,為國分憂,是每一個新聞工作的義務和責任。作為電視新聞媒體,要客觀的分析自身的優勢和不足,取長補短,不斷完善自身發展。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民生新聞節目將迎來新的快速發展。
[1]董天策.民生新聞:中國特色的新聞傳播范式[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7(6).
[2]侯迎忠.電視民生新聞研究綜述[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6(5).
[3]《中國電視民生新聞發展報告》課題組.交流·合作·共贏:中國電視民生新聞發展考察——以全國省級臺民生新聞協作體為考察對象[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