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文
(作者單位:海南師范大學)
融媒時代下廣播電視新聞隊伍建設
徐 文
(作者單位:海南師范大學)
本文首先分析融媒時代下我國廣播電視新聞隊伍以及新聞工作者面臨的歷史性挑戰,肩負的歷史使命,然后提出了廣播電視新聞工作者應該注重的三個方面。
融媒時代;廣播電視;新聞隊伍
廣播電視新聞宣傳,是黨和國家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廣大新聞工作者肩負著重大的職責使命。隨著國內外形勢的不斷變化和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尤其是如今融媒時代的到來,給我國新聞工作者提出了許多新的、更高的要求[1]。作為新時代的新聞人,一定要身負使命意識,練內功,強本領,這樣才能推動我們新聞工作隊伍的整體進步。
采制新聞稿件是新聞工作者的重要職責。在如今的融媒時代,新聞稿件的形式和內容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而發生著不斷變化。20世紀七八十年代之前,所謂采制新聞稿件,主要是為紙質媒體和廣播媒體采寫文字新聞、攝影作品和廣播稿件,其中主要是文字新聞。后來,電視媒體出現了,一部分新聞記者承擔起了采制電視新聞的任務,媒體形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人民日報》為例,它早已不只是一張報紙,而是一個擁有報紙、期刊、網站、微博、微信、客戶端以及二維碼等多種傳播形態的現代化傳媒集群,真正實現了新聞信息的多平臺制作、多介質傳播、多媒體發聲。媒體的變化,必然要求新聞工作者思想理念、工作方式隨之變化。具體來說,就是不僅要懂得做報紙、廣播、電視,還要懂網絡、懂一點大數據、云計算;不僅要會使用錄音機、攝像機,還要會使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及其他各種移動終端;不僅要會采寫拍攝紙媒所需要的消息通訊圖片和電視所需要的新聞專題,還要會寫微博,會用微信,會給網絡提供融文字、音頻、視頻、動漫、數據圖表為一體的各類新聞產品,會與受眾在網上開展互動。
我們對新聞工作者早就有“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的要求。如果說過去新聞報道的所謂“十八般武藝”認真算來并不足“十八般”,且技術含量也不高的話,那么現在新聞工作者所需要的技術層次提高得很多,必須做到專而多能,樣樣兼通,這樣才能勝任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報道工作。新聞工作者必須全面掌握新技術新技能,占領這個制高點,并學會互聯網思維,樹立受眾意識、互動意識、互聯意識、服務意識和數據意識,自覺遵循新媒體的傳播規律開展新聞報道工作,這樣才能得心應手地履行新聞干事的職責。
絕大部分新聞工作者思想素質都很強,具有很好的文字能力和專業技能,熱愛自己的崗位,有很強的職業光榮感。但長期以來,由于我們將新聞工作者的工作任務轉化成了具體的見稿指標,使許多新聞工作者感到“壓力山大”,把能在媒體見稿作為至高追求。在見稿目標的指引下,滿負荷地工作。不少人給自己規定:“報紙上有稿子登著,編輯部有稿子存著,手里有稿子寫著,電腦里有線索存著。”甚至為此加班加點,不敢懈怠,更甚者編造新聞,違背了新聞道德。要知道,新聞工作者絕不是一個簡單的寫稿人、拍片人。首先,新聞工作者是思想政治工作者,與社會其他行業工作者一樣,都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隊伍的成員。其次,新聞工作者是先進文化的建設者。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礎性內容的先進文化建設對推進新時期精神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已經被我們充分認識。其次,新聞工作者是營造健康輿論環境的參與者。大眾傳媒歷來就是社會輿論的陣地。在意識形態斗爭交鋒十分尖銳復雜的背景下,媒體擔負著用正確的、積極的、健康的輿論引導社會認識、統一人們思想、凝聚群眾力量的重任,這一重任同樣必須由新聞工作者來分擔。
新聞工作者雖然身有一技,能寫會攝,人才難得,然而業務素質比較單一,不夠全面,這使得新聞工作者的發展空間受到了一定影響。事實上,由于新聞工作者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和獨立性,業務素質反而容易“偏”。對此,新聞工作者在履行職責時,注意全面鍛煉和提高素質能力,塑造能力出色、全面過硬的良好形象。因此,新聞工作者應積極參加本單位的中心工作和重點工作,不能找一些理由“躲過去”“推出去”“繞開去”,不能游離之外,而是要認認真真地參與一些重大活動、重點工作的籌劃組織,參加一些重要材料的討論起草,參加機關的一些專題調研。
為此,首先,不能以工作具有獨立性和特殊性為借口,在不需要獨立的時候也要“獨立”,不需要特殊的時候也搞“特殊”,不遵守機關工作和生活制度,松垮稀拉,甚至成為機關的“散兵游勇”和誰也管不著的“自由人”。其次,要特別注意抵制各種不正之風,不搞歪門邪道,不搞低級庸俗的那一套,與領導之間、報道對象之間,特別是與媒體之間要建立和保持健康的、積極的、陽光的關系。最后,要保持謙虛的精神,切不可寫了幾篇好稿,上了幾個頭條,受到幾次表揚獎勵就把自己當成“牛人”,恃才傲物,目中無人,結果因“驕”而失去群眾,因“傲”而失去機會,要永保謙虛之心,敬畏之心,進取之心。
[1]徐君康.“融媒時代”新聞傳播教育的現狀與思考[J].本科教學改革,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