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童 王一迪 王麗雅
(作者單位:大連理工大學新聞傳播學系)
國內外生態類紀錄片對比分析
雷 童 王一迪 王麗雅
(作者單位:大連理工大學新聞傳播學系)
紀錄片敘事是在真實事件基礎上對內容進行的創造性安排,既包括“事”(事實本身),又包括“敘”(講述事實的方法與過程)?!渡种琛泛汀逗Q蟆纷鳛閲鴥韧鈨炐阕匀簧鷳B紀錄片的代表,敘述手法有著相通之處,而由于其迥異的文化、社會背景,亦存在著顯著的不同。
森林之歌;海洋;紀錄片
《森林之歌》是中國中央電視臺制作的自然生態紀錄片。共11集,前3集為總論,后8集為分述,各指向秦嶺自然保護區、長白山紅松針葉林、新疆胡楊林等八片在地域和氣候類型上具有代表性的原始森林。
《海洋》由法國紀錄片大師雅克·貝漢導演,是一部以環保為主題,長100分鐘的自然生態紀錄片,記錄了100多種深海海洋動植物的生存狀態。
2.1自然生態類紀錄片的敘事風格和特點
2.1.1自然界的規律是共同呈現的內容
1)適者生存?!渡种琛泛汀逗Q蟆分?,動物都有著生物進化沿襲下來的適應環境的行為模式。《森林之歌之雪域神木》中,云杉幼苗“蒼穹”正午會關閉氣孔減少水分流失。《海洋》中,座頭鯨常年往返于溫帶海洋和寒帶海洋之間分別哺育和覓食。
2)多樣平衡。生態系統中存在著默契的食物鏈關系?!渡种柚竽鷹睢防?,尺蠖幼蟲以胡楊樹葉為食,捕食尺蠖的椋鳥則成為制約,使胡楊樹保有一線生機?!逗Q蟆分袆偡趸暮}斣谂老虼蠛5耐局斜卉娕烒B捕獲,“小海龜不會被全部捕食掉,絕妙的自然界平衡,這里也保持得很好。”
2.1.2故事化的敘事手法
故事化由于具有故事情節和敘事手段的優勢,有較好的可視性和傳播效果。兩部片子均引入故事化手段,給原本厚重邊緣的紀錄片帶來了生機與活力?!渡种琛愤x擇有代表性的動植物作為講述主體,并且用其他陪襯營造多重故事線索?!渡种柚┯蛏衲尽防?,圍繞小云杉“蒼穹”展開故事的同時,穿插敘述了小馬鹿“喜”的出生和成長。
2.1.3對比策略的運用
《森林之歌之雪域神木》里,成熟后可受陽光直射的云杉“蒼穹”和仍需借助樹陰庇護的小“蒼穹”的對比,突出了云杉在不同生長階段的特征。《海洋》則在塑造了波瀾壯闊的海底世界,給人帶來極致美好的體驗后陡然一轉,由博物館參觀的段落引入了人類對海洋造成的破環性后果。污染與捕殺同美好的印象形成強烈反差,使觀眾感受到深深震撼。
2.2自然生態類紀錄片敘事的差異及分析
2.2.1時空敘事結構不同
由于文化差異造成的敘事時空觀差別在紀錄片創作中表現明顯。中國人敘事慣于從整體出發,由大時空切入,而西方擅長以細節為起點,逐級深入?!渡种琛芳词菑膫鹘y習慣出發,先制作了三集總述,之后的分述中,又以四季交替的順序進行敘述,完整展現了動植物在一個循環輪回中的生長面貌。而《海洋》開篇以男孩的視角展現了大海的浩瀚,之后以他的視角發問“大海是什么”,并由父親帶領他參觀博物館串聯起對海洋不同方面的敘述,以“美好-破壞-珍惜-共存”為主線展開全片。
2.2.2敘事視角不同
兩部片子均采用全知視角,但《森林之歌》是外視角,用旁觀者的眼光展現不同地域和氣候帶典型的森林面貌和動植物形態,冷靜、客觀、可靠。相反,《海洋》用內視角敘事,借“父親”角色敘述,“觀察位置處于故事之內”,其對海洋世界的描述仿佛是在給男孩講故事一般娓娓道來。而影片中從破壞海洋到探索海洋間的過渡,通過博物館展柜中的生物標本進行轉場,自然轉換的同時,使敘述線索更加明晰,內視角愈加凸顯,觀眾如身處博物館之中于旁側聆聽,淡化了自然生態類紀錄片的說教意味,達到了很好的傳播效果。
2.2.3敘事態度差異
反之,《海洋》以“海洋中無處不在另一個宇宙”開頭,彰顯了創作者對于海洋的贊嘆。敘述人類破壞海洋時旁白繼續跟進“生物多樣性減少,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在當下尤為重要”,直至暴雨沉船,“遭遇暴風雨眾人會合力對付困難,為保護海洋就不能聯合么?”坦蕩地表露了雅克·貝漢號召人們保護海洋的意圖,將影片干預敘述的技法推向頂峰。這些旁白也是影片中父親角色的敘述,干預型敘述通過主人公的敘事視點更能將觀眾帶入情境。
賽登伯格說:“中國紀錄片與外國紀錄片最大的不同在于紀錄片的故事性?!薄渡种琛泛汀逗Q蟆繁M管都采用了故事化手法,但在敘事上的不同應用無疑是兩部片子最為明顯的區別,某種程度上成為中外自然生態類紀錄片的差距所在。敘事本身并沒有優劣之分,但如何通過敘事提高傳播效果卻決定了作品質量的高低。盡管如此,作為我國第一部大型自然生態類紀錄片,《森林之歌》在拍攝手法上對于西方的成功借鑒也讓我們對未來中國的紀錄片有了希望。
但橫亙在中國紀錄片前面的知識經驗不足、創作理念保守等問題,且短時間內無法改變。中國紀錄片發展要想走得更遠,需要實施本土化策略,在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同時,不斷學習國外優秀影片的敘事模式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