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廈麗
(作者單位:浙江省金華廣播電視總臺)
淺談電視紀錄片的敘事節奏
林廈麗
(作者單位:浙江省金華廣播電視總臺)
電視紀錄片的敘事節奏對電視紀錄片的可視性和審美性有著直接影響,因而本文對電視紀錄片的敘事節奏進行了簡單的分析,以期促進電視紀錄片的發展。
電視;紀錄片;敘事節奏
在紀錄片創作中,真實性是最重要的原則,而故事性又是受眾最樂于接受的傳播方式,但紀錄片中的故事是建立在對素材進行創造性的安排而非創造性的發明之上,因此,要在現實影像真實性基礎上講述吸引人的故事,把握好敘事節奏十分重要。
敘事節奏通過概略、省略、加速、延緩、停頓等敘事方式,改變了現實節奏,增強了敘事張力。電視紀錄片的敘事節奏可分為主題節奏和外部節奏。
1.1核心事件和分支事件的組合
電視紀錄片是由一個或一系列客觀存在的事件組成,電視紀錄片不可能原生態呈現出現實生活中的事件,而是相關工作人員根據事件在電視紀錄片創作中的性質和地位進行編碼,確立敘事重點,實現詳略得當、疏密相間的節奏化傳播[1]。根據事件在創作中的性質和地位,可以分為核心事件和分支事件。核心事件是導致不同懸念發生或者對敘事發展起積極推動作用的事件,它是電視紀錄片的敘事重點,對整個紀錄片具有決定性作用。分支事件是指比較繁瑣但又不可或缺的事件,具有催化和豐富敘事的功能。如紀錄片《無聲的吶喊》,講述了一個想要進行人工耳蝸移植的小女孩的故事,故事的核心事件是她的父母是否選擇讓女兒進行這個手術,分支事件是醫療技術成就——耳蝸移植術和小女孩想要恢復聽力的愿望。核心事件始終貫穿全片,分支事件可以概略或者省略,核心事件與分支事件的組合能使電視紀錄片突出敘事重點、節奏張弛有道。
1.2懸念的設置和沖突的運用
在電視紀錄片敘事中,要表現好的故事,就要有吸引受眾眼球的不可或缺要素——懸念設置,通過懸念的設置,更能引發觀眾的好奇心理;通過沖突的運用,可使電視紀錄片的敘事節奏起伏跌宕,如獲85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的《尋找小糖人》,就是以一張羅德里格茲戴著墨鏡的照片為線索,音樂發燒友輾轉尋找這位民謠歌手的故事,作者運用還原未知狀態和限制信息的流動方式控制故事的敘事節奏。
1.3標識性細節的反復出現
紀錄片有豐富的內涵,它是一種藝術的表達形式,如同小說、音樂或繪畫,一個反復出現的細節可以像音符一樣,形成紀錄片標識性的節奏感。如紀錄片《南宋》中,片頭出現了一支金簪,它原來是母親給待嫁女兒的傳家之寶,新婚之夜女兒把金簪插進了發髻,經過馬蹄疾、離人殤的戰亂歲月,金簪從渾濁的水底被撈起,金燦燦陳列于南宋文物展覽館。在《南宋》接下來的多集系列片中,這只金簪反復出現,使觀眾的情緒隨之起伏,一步步推進主題節奏的行進。
2.1鏡頭的運動和剪輯
鏡頭的升、降、推、拉、跟、搖、甩、移等運動,會形成可觀可感的外部節奏[2]。例如紀錄片《再說長江》,使用了各種運動形式和景別交替鏡頭,表現出平穩、緩慢的節奏,形成了深沉穩重的敘事風格,呈現出長江源頭神秘壯麗、廣袤險峻的景色,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鏡頭剪輯就是用鏡頭的切換與組接來實現話語的傳遞。在剪輯電視紀錄片鏡頭時,應該在考慮畫面形象邏輯性的同時,注意時間、空間銜接的流暢自然。電視紀錄片的節奏會受到鏡頭切換速度的影響,減慢鏡頭的切換速度,可以給人一種舒緩、懷舊的感覺,多用于表現意蘊深厚的情感內容或歷史題材,例如《重訪》,它是以情感重溫、歷史重溯為主體的紀錄片欄目,經常采用減慢鏡頭切換速度的方法呈現節目內容。
2.2聽覺因素
電視紀錄片的聽覺要素主要包括自然環境和人物的聲音,如解說詞,音效等,同期聲具有審美生動性和再現時空真實感的作用,通過人物的神態、表情、語氣、聲調、舉止控制節目的節奏,調動觀眾情緒。音響能夠渲染氣氛、烘托情感,通過與畫面的和諧統一運用,增強感染力。例如,畫面風和日麗時,如果采用清新、明亮的音樂,則可以給觀眾帶來強烈的視聽美感。
2.3色彩因素
色彩的色相、形狀、面積、位置、明度等變化,也可影響電視紀錄片的節奏。色彩的變化節奏主要有漸變的節奏、反復的節奏、無規則性節奏。通過色彩變化能表達各種情感和美感,使紀錄片更加生動、豐富。
電視紀錄片的敘事節奏,體現了創作者講故事的策略,優秀的紀錄片,其敘事節奏應該是主題節奏和外部節奏的高度統一,外部節奏的變化以主題節奏為依據,并修飾、實現主題節奏,而主題節奏通過外部節奏的配合,能更好地提升紀錄片的故事性和內涵。紀錄片主題節奏和外部節奏的融合,即紀錄片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是創作者對人、事物、自然、生活的領悟和心靈的和諧共振,可真正實現電視紀錄片的價值。
[1]陳強.電視紀錄片的敘事方法與節奏創新[J].西部廣播電視,2015(7).
[2]林琳.電視紀錄片的內部節奏[J].黑龍江科學,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