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蔚
(作者單位:安徽廣播電視臺)
芻議“情景再現(xiàn)”在電視文獻紀錄片中的運用
劉曉蔚
(作者單位:安徽廣播電視臺)
當前,在紀錄片的拍攝過程中,對情景再現(xiàn)運用得比較普遍。而作為一種比較常見的表現(xiàn)方式,它能夠使歷史中殘缺的畫面通過再現(xiàn)的形式,在觀眾面前展現(xiàn)出來,使觀眾對歷史有完整的認識與體會,因而,它得到了大多數(shù)紀錄片導演的關注與運用。本文簡要分析了電視文獻紀錄片中情景再現(xiàn)方式的運用,希望能為我國文獻紀錄片的拍攝與發(fā)展做出積極的貢獻,使人們真實感受到歷史的真實性。
文獻紀錄片;情景再現(xiàn);運用
所謂情景再現(xiàn),主要是在紀錄片拍攝過程中,遵循歷史邏輯,在歷史事實的基礎上,以不改變歷史為原則,借助表演的方式,對事件發(fā)生的環(huán)境以及人物等進行推演。本文對文獻紀錄片中的情景再現(xiàn)方式進行了方法論的研究,以此希望能為我國文獻紀錄片的發(fā)展提供積極的幫助。
1.1虛化處理
在拍攝電視文獻紀錄片的過程中,可以積極借助情境再現(xiàn)的形式。而在運用這一形式時,應該對拍攝過程進行虛化處理。所謂虛化處理,就是借助變焦的方式,在拍攝過程中,增強拍攝意境,這樣可使拍攝出來的作品更加含蓄。另外,演員在演繹某一歷史情節(jié)時,也要借助虛化的處理方式,這樣能使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例如文獻紀錄片《毛澤東遺物的故事》,采用虛化處理的方式,可以使毛澤東的扮演者在詮釋這一角色時,能夠完美演繹出角色的神態(tài),而且現(xiàn)場所營造的意境也不會引起觀眾的反感,同時還增強了作品的藝術特征[1]。另外,這種虛化處理,也需要把握好真實與虛擬之間的區(qū)別。當前,隨著現(xiàn)代信息化技術的發(fā)展,使得觀眾很難區(qū)分出作品的真實性,虛化處理作為新的數(shù)字動畫技術手段,可以借助動畫的形式,將真實性很好地體現(xiàn)出來,以此形成統(tǒng)一的整體。例如紀錄片《故宮》,在片頭中,借助舊膠片的形式對太和殿進行拍攝,然后在大幕的開啟后,可以看到很多游客在殿外游玩與欣賞,接下來便是建筑的整體格局,最后故宮的片名漸漸出現(xiàn)。這樣的形式,能夠展現(xiàn)出濃厚的文化氛圍,以此給觀眾帶來美的享受。
1.2借助影子的作用
在很多影片的表現(xiàn)過程中,大多數(shù)都會借助影子的作用,主要是借助處理光線的方式,對人物反射在地上、墻上以及白布上的影子進行拍攝,以此將人物的真實動作合理反映出來。例如,在紀錄片《毛澤東遺物的故事》中,再現(xiàn)了毛澤東在彌留之際依然還要讀書的場景,在最后搶救毛澤東的過程中,可以借助其在墻上的影子進行拍攝,并且還要拍攝出醫(yī)護人員在施救過程中的疲勞身影等,通過這樣的方式展現(xiàn)毛主席生命的最后一刻,可以反映出人們對他的眷戀與不舍,同時,還能使作品的情感得到一定的升華,給人們帶來一種強烈的思念的感受,這種借助影子反射的方式進行拍攝,能夠使人物更加真切,而且具有一定的藝術色彩,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與作用。
1.3戲劇化的方式
在紀錄片講述的過程中,情境再現(xiàn)方式的運用需要借助戲劇化的形式來予以呈現(xiàn)。尤其對于歷史紀錄片來說,那些零散的歷史碎片,通過編導的合理想象,并且加入細節(jié)部分,可以借助戲劇化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例如,在歷史紀錄片《毛澤東遺物的故事》中,在采訪毛澤東的過程中,他講述自己青年時代險些被反動派殺害,孤身在草垛中躲藏,經(jīng)過一整天后才脫離危險。毛主席這一虎口脫險的故事,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清楚具體情況如何,但是攝制組通過尋找證據(jù),對這一情景進行了再現(xiàn)[2]。讓扮演毛澤東青年的演員對毛主席躲藏的動作、神情等進行合理演繹,這種戲劇化的形式盡管不屬于歷史,但是卻有一定的真實性,將毛主席當時的神情、心態(tài)等完美演繹出來,可以使觀眾真切地感受到當時的那種危險與困境,以及毛主席的隱忍等,這樣能夠使影片具有一定的反映現(xiàn)實的特點,借助戲劇化的方式進行情景再現(xiàn),并且將歷史史實加以演繹,能夠贏得觀眾的喜愛。
情景再現(xiàn)的方式多種多樣,但是在紀錄片中,不可過多的使用這一手法,以免使紀錄片缺乏一定的歷史性,變成了影視創(chuàng)作;另外,對一些容易誤導觀眾的畫面,應該配備適當?shù)淖帜贿M行說明,這樣才能使情景再現(xiàn)方式得到積極運用,從而得到觀眾的認同與喜愛。
總之,文獻紀錄片要想得到積極發(fā)展,并且能夠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情景再現(xiàn)方式的運用是比較重要的。在運用這一方式的過程中,要注重遵循歷史事實,保持歷史的真實性,并且借助一定的表演形式,使觀眾對歷史事件有更加清楚的了解,從而在觀眾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正是文獻紀錄片的價值所在。
[1]朱旭輝.多元文化,全景展現(xiàn)——評紀錄片《龍之江》[J].青年記者,2016(8).
[2]馮文強.淺析新聞紀錄片《建設者》是怎樣煉成的[J].當代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