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學
(作者單位:永德縣文體廣電旅游局)
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建設的防雷
王紅學
(作者單位:永德縣文體廣電旅游局)
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建設是國家為解決廣大農村,特別是邊遠山區人民群眾看電視難的問題而推行的一項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從1998年建設發展至今,大大緩解了農村廣大人民群眾收聽廣播、看電視難的問題,對提高廣播電視覆蓋率,更好地宣傳貫徹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起到了較大的推動作用,隨著工程建設的不斷發展,許多有關維護和管理的問題不斷出現,設備受雷擊而損壞的情況較為普遍,嚴重影響了工程的運行。筆者作為一名從事廣播電視工作的技術人員,現就在工程建設中如何防范雷擊問題作些淺談。
防雷措施;村村通;工程建設
雷電是一種常見的大氣放電現象,在天氣悶熱潮濕的夏天,地面上的水受熱變為蒸汽,在空中與冷空氣相遇,使上升的水蒸汽凝結成小水滴,形成積云,云與大地之間形成一個大的電容器,當電場強度很大,超過大氣的擊穿強度時,即發生了雷云與大地間的放電,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閃電。當云層放電時,由于云中的電流很強,空氣瞬間被燒得灼熱,發出耀眼的強光,這就是閃電。雷電的頻繁出現會對地面物體或人畜造成損害,這種現象稱為雷擊。在不同行業和地區啟動不同的防范措施,就是為避免和防范雷擊。
廣播電視傳輸系統傳輸方式多樣,在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建設中,我們采用了接收衛星信號開路發射轉播、接收衛星信號小片信號聯網傳播、光纜聯網覆蓋三種技術方式,針對以上三種技術方式,在實際工作中采用了不同的避雷方式,并且都取得了一定的防范效果。下面就各種不同傳輸方式的避雷措施作簡要描述。
2.1接收衛星信號開路發射轉播的技術方式及采取的防雷措施
這種方式是用衛星接收機接收到衛星信號后,從接收機中取出一級AV(音、視頻)信號供給電視信號發射機,發射機再將接收機送來的AV信號調制在某一電視頻道上,通過發射天線向空中發射,用戶用接收天線接收信號,此方式的特點是工程設備集中使用,但是防范雷電面不廣,發射天線要求架設在高處,受直接雷擊的可能性要大一些。這種方式下,一般安裝避雷針就可將地面感生電荷通過尖端放入空中,又能將接收的雷電電流迅速流散到地下,可有效避免雷擊,但要求避雷針的安裝高度與受保護的設備形成45°以上的保護角,入地電阻不得大于5Ω。由于用電設備的用電量較大,在供電網受雷擊而帶來強大電流感應雷擊時,可采用如等電位避雷器一樣的防雷設備安裝在電源輸入端,將來自電力網的強大雷電感應電流及時入地,從而達到設備避免雷擊的目的。
2.2光纜聯網覆蓋技術傳輸方式和采取的防雷措施
此種方式的工作原理是將城區的有線電視信號取出,通過光發射機向工程建設的村寨發送,各村寨設有一個光接收點,將接收到的光電視信號轉變為電視信號后,再通過電纜網合理分配給用戶,其特點是無須架設空中接收設備,不存在直接雷擊,光纜傳輸不受雷電的影響,防范面只局限電纜網,因而只做好光發射中心光接點用電設備的防雷措施和網張口入地保護措施即可。
2.3接收衛星信號小片聯網傳播的技術方式及防雷措施
此種傳輸方式的工作原理是將接收到的衛星節目信號中的中頻信號亦或者接收機AV電視信號通過調制在低頻道上的信號,將電纜的合理分配后傳播給各個用戶。這種方式的特點是接收天線無須安放在高處,但由于要用到網絡,故雷電的防范面要更廣些,否則,容易因雷電感應電流的沖擊而造成設備損壞,雷擊防范需要用戶的配合,一般可將接收天線安放在村寨中部,并低于四周的建筑物體,這樣就無須安裝避雷針,但須將接收天線接入大地,并在架設電纜懸掛的金屬纜線和使用電器機殼上聯接一根入地線。
永德縣山高谷深,因而實施建設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實在是一項惠民工程。要使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實現天天通、時時通,正確安裝調試設備,做好工程的雷擊防范措施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