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河
(杭州文廣集團,浙江 杭州 310008)
?
城市臺廣播評論特色化分析
劉興河
(杭州文廣集團,浙江杭州310008)
摘要:從輸出資訊到輸出觀點,評論在廣播新聞節目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從本土性、原創性、多樣性三個方面著手,分析城市臺的評論如何凸顯特色和個性,以在媒體競爭中獲得話語權。
關鍵詞:城市臺;廣播評論;本土性;原創性、多樣性
“新聞立臺、觀點強臺”已在廣播界形成廣泛共識,從輸出資訊到輸出觀點,評論在廣播新聞節目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以目前杭州的四家市級電臺為例,不論是杭州之聲獲中國新聞獎的《連線快評》,還是中波954的觀點集納欄目《新聞觀察》、西湖之聲整合行業精英擔綱“意見人”的《杭州有意見》和交通91.8以觀點碰撞為特色的《針鋒相對》,均成為品牌節目,有效提升了媒體的影響力和引導力。筆者認為,城市臺的新聞評論應從本土性、原創性、多樣性三個方面著手,以凸顯特色和個性,從而在媒體競爭中獲得話語權。
本土性。城市臺不同于國家臺和省級臺,其受眾主要為本地居民,因此廣播評論在內容的選擇上,除了關注普遍的社會熱點之外,要更傾向于本地的熱點新聞,以滿足聽眾的需求,從而與目標受眾產生共鳴。而且,全國乃至國際的熱點新聞或社會現象往往不缺觀點,各類評論可謂鋪天蓋地,但是本地的熱點卻常常被本地的媒體所忽視,鮮有城市臺會播發相關評論。例如,2016年上半年幾個發生在杭州或者與杭州相關的事件,很值得一評——由“跑男”在杭州博物館錄制節目而引發的真人秀可否走進博物館的話題、阿里巴巴因假貨問題被國際反假貨聯盟暫停會員資格冤不冤的話題,這些話題既貼近杭州,又具有爭議性,本是不錯的評論選題,但本土的廣播評論基本沒有發聲。這其中,可能會有一些輿論的限制,但是,將評論的視角從“胸懷全國”轉向“本土優先”,是城市臺廣播評論做出特色、做強品牌的必然選擇。例如,這方面也有成功的例子。
2010年5月29日,中華老字號、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張小泉的廠房被強拆,多位專家在杭州張小泉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專家研討會上聯合呼吁“中華老字號張小泉剪刀廠不宜搬遷”。杭州電臺(中波954)以這一事件為切入點,分析、論述了城市建設中“保護與開發”的矛盾,并提出了“修新如舊、以新換舊,將會失去文化的光輝,我們的城市也將變得蒼白”的觀點。此篇評論獲得了2010年浙江省新聞獎二等獎。
原創性。新聞評論是衡量新聞媒體專業能力和輿論引導力的主要指標,被稱為“媒體的靈魂”,而原創是評論的生命和價值所在。對于城市電臺而言,簡單復制粘貼紙媒或者是網絡的評論,已經不能滿足觀點時代受眾的需求,更無法有效提升媒體的影響力。目前,多數電臺建立了由媒體人或其他行業精英,如律師、高校教師等擔綱特約評論員的隊伍,拓展了廣播的話語空間,實現了評論語態的轉變,對于廣播媒體輸出觀點、樹立品牌、提升影響力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一個新的問題又接踵而至——不少特約評論員同時為多個媒體生產觀點。例如,原鳳凰衛視評論員曹景行就曾為浙江交通之聲和杭州交通91.8發聲,這難免會產生觀點同質化問題,而一旦“一個觀點、一種聲音”為多家媒體共享,評論的價值就會打折扣。
筆者認為,城市電臺應嘗試培養自己專屬的評論員隊伍。這對于實現評論的原創、獨家,樹立評論的品牌價值,進而提升媒體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大有裨益。在這方面,中國之聲已經取得成效,其評論員隊伍中包括了中國之聲首席記者白宇、晚間部副主任白中華等的資深采編人員。2015年11月份,中國之聲推出特別策劃《白話十三五》,評論員白中華就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三五”規劃建議,以普通人的視角、個性化的風格,化繁為簡,深入淺出地進行解讀。這是真正原創和獨家的評論節目,打上了深深的中國之聲烙印,彰顯了媒體的權威性。
當然,打造媒體專屬的評論員隊伍對從業者的職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真正實現觀點強臺,不做觀點的搬運工,這條路仍然值得嘗試。
多樣性。這里的多樣性既指評論的內容,也指評論的形式。目前,多數城市臺的評論以熱點新聞事件為關注的重點,而財經、文化、體育評論則很少涉及,雖然這些是相對小眾的評論內容,但對于特定人群仍有很強的吸引力。例如,著名媒體評論人梁宏達創辦的《體育評書》,是國內首檔大型體育評論式節目,主持人老梁以評書的方式演繹體育中的各種奇聞異事,在蜻蜓FM播出278期(2016年已經在蜻蜓FM停播),目前仍在體育脫口秀節目中排名第一。北京文藝廣播曾在2010年創辦過京城第一檔脫口秀廣播文藝評論節目《白話文藝》,節目主要是回顧、點評一周以來的熱點文化娛樂事件,其以個性化的語言、獨特的視角、新鮮的內容受到聽眾歡迎。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的固定欄目“今日投資”,由第一財經的許樹澤和央廣的季蘇平以通俗的語言和百姓視角,分析解讀專業的財經問題,可聽性、實用性都很強。
相比于央廣和省級電臺,城市臺在評論的形式上擁有較大的自由空間,可以嘗試以多種形式來輸出觀點,達到最優傳播效果。杭州交通91.8的《針鋒相對》,就一個話題呈現兩位主持人(評論員)不同的觀點,在觀點碰撞中實現了多元化視角,為公眾解讀熱點事件,節目的思辨性、可聽性較強;西湖之聲的廣播評論節目《新聞八卦掌》的主持人(評論員)黃老雷以個性化語言、平民化視角,針砭時弊,縱橫捭闔,話語中凸顯了草根化的諷刺幽默;杭州電臺中波954的熱線話題節目《家里家外》,則回歸最傳統的廣播節目形式,針對中老年聽眾設置話題、開通熱線,搭建一個表達觀點、平等交流的平臺。
綜上所述,城市臺的廣播評論應在本土性上體現“城市臺”的媒體定位,在原創性上提升評論的價值,在多樣性上拓展評論的外延,以凸顯城市臺廣播評論的特色和個性,真正打造一家有特色的電臺。
參考文獻:
[1] 王旭輝.廣播評論形態的多樣化[J].新聞與寫作,2013 (06):77-79.
[2] 李志明.新媒體時代廣播評論的發展特點[J].中國廣播,2012(05):32-34.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1-014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