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舌尖上的中國》的受眾的接受與認同"/>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曾根東
(開縣廣播電視臺,重慶 405400)
?
《舌尖上的中國》何以走紅
——淺談《舌尖上的中國》的受眾的接受與認同
曾根東
(開縣廣播電視臺,重慶405400)
摘要:自2012年,中央衛視播放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以來,關于中國傳統食物的探討熱度不斷上升,并且帶動了我國食品業的發展。《舌尖上的中國》為何有如此大的影響力成為眾領域的熱點話題。本文以受眾接受與認同為切入點,就《舌尖上的中國》獲得良好傳播效果的原因進行深入的分析,從而為我國電視紀錄片的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舌尖上的中國》;受眾接受;心理認同
《舌尖上的中國》是由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攝制,跨越我國60多個地區的大型美食類紀錄片。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魅力·紀錄》欄目和紀錄頻道播出以后,獲得了國內外廣泛的贊譽和熱烈的反響。據相關數據表明,自《舌尖上的中國》開播以來,在國內平均收視率達到0.5%,幾乎和BBC的紀錄片持平。收視率的一路飆升代表了該紀錄片得到了受眾的接受和認可。
《舌尖上的中國》共分為7集,分別從不同的主題講述我國傳統的飲食習慣以及獨特的飲食文化。雖然該紀錄片的播放時間在深夜,但是收視率卻不斷提高,并且獲得了海內外的一致好評。據“淘寶數據”有關數據顯示,自節目開播后的第五天,已有584萬人搜索相關的特產,并成交729余萬件商品。食物是傳統民俗和集體記憶的重要載體,但隨著工業社會代替農業社會以來,我國傳統獲得食物的方式受居住空間的影響逐漸消失,從而影響了食物原始的美味。先進技術的不斷研發和出現,使傳統食物的制作工藝不斷被取代,古老的工藝以及習俗漸漸被工業化的生產方式逼退到邊緣。《舌尖上的中國》將逐漸淡出人們視野的食物重新展現出來,從而勾起了中國社會民眾對漸行漸遠的傳統家庭生活與傳統民俗的抑或是對傳統農耕文明的一次集體緬懷。
(一)美食的平民化,實現受眾心緒轉換的需求
《舌尖上的中國》是以平民的視角來闡述平凡生活中發生的一系列有關美食的故事。每一集都有不同的主題,從不同人物或者家庭的日常生活入手,向觀眾展現了中華美食的民族特色以及風俗習慣。以“自然的饋贈”“主食的故事”“轉化的靈感”“舊寸間的味道”“廚房的秘密”“五味的調和”以及“我們的田野”的內容架構出發,傳達出個體寄予食物的不同情感。通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間的飲食習慣以及特色美食的貫穿,這使觀眾不僅從視覺上感受到食物所帶來的滿足感,也從心理上獲得了情感的共通與認同。
(二)美食中的人和事,實現受眾自我認同的需求
《舌尖上的中國》中關于日常生活狀態的展現,使觀眾從生活中感受到閃現出來的情感。這種敘事風格的內容表達,使故事中人物內心的情感與觀眾產生共鳴,從而增強了紀錄片的感召力。通過紀錄片中關于家庭、食物的展現,勾起了觀眾內心中對于家的依賴感。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遠離家鄉,選擇更加現代化的生活。紀錄片中對于家鄉食物和環境的描寫恰好觸動了人們內心最脆弱的部分,從而引發了集體思鄉的情感。讓很多觀眾開始懷念“小時候的味道”“媽媽的味道”以及“家鄉的味道”,種種記憶中的味道都是與逝去時光中的故土、鄉親、念舊等情感緊密連在一起,是在回憶中對生活的一種向往。通過美食中的人和事,展示人生百態,實現了受眾自我認同的需求。
《舌尖上的中國》的受眾范圍不局限于國內,也受到了國外觀眾的廣泛歡迎。該紀錄片不僅向外界展現了我國傳統的美食,也對外傳達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舌尖上的中國》所取得的成功,取決于對外傳播的技巧。
(一)選題:民族特色、貼近生活
《舌尖上的中國》所選擇的受眾范圍不局限于特定的民族和地域,這使選題內容更具有民族特色、貼近生活。由于,各民族間的風俗習慣以及語言文化不同。因此,它的選題需要貼近生活,使受眾群體從簡單的生活中感受到民族性的特色文化。生活化的選題能夠降低語言和文化差異所帶來的理解難度,使國內外受眾能夠產生情感上的共鳴。當然,特色文化也造成了不同民族間的交流障礙,但是也吸引了其他民族對特色文化的了解與學習。《舌尖上的中國》以平民化的視角,講述了我國傳統的飲食習慣以及特色美食,并且也介紹了美食背后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這種選題方式滿足了受眾通過紀錄片獲得知識的需要,從而吸引了更多國內外的觀眾。
(二)視角:小人物視野下展示人類情懷
《舌尖上的中國》以小人物的視角,展現了一系列日常生活中的故事,并以食物作為載體,展示了人類情懷。這種視角的選擇,能夠將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間的文化通過小人物的人生百態表達出來,降低了國內外觀眾的理解難度。同時,紀錄片中對小人物的描寫,不僅包含了對勞動者的歌頌,也傳達了大自然對人類的賦予,從而宣傳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當然,小人物的生活更加貼近生活,從他們的人生中可以發現自己影子,能夠產生情感的共通。除此之外,這些小人物的喜怒哀樂是沒有任何理解和認知障礙的世界語言,是小人物和世界民眾有共同的生活認知基礎,這些基礎所帶來的是國外受眾對中國的理解,不是普通語言所能表達出來的。
(三)語言:摒棄宣傳話語表達
《舌尖上的中國》共7集,約6個小時,但是解說詞的字數才11376,其目的是降低不同文化差異所帶來的理解障礙。為了避免紀錄片輸出國與輸入國的文化差異,《舌尖上的中國》以非批判性、非政治性以及表現全世界普遍的快樂為基本理念,將語言進行處理。《舌尖上的中國》在語言表達上遠離了官方表述,對敘事語言(解說詞和畫而等)的處理采用了質樸無華的減法法則,沒有過多花哨的畫面和鏡頭處理,整個解說詞沒有華麗的詞藻,盡量樸素地娓娓道來,讓受眾自己感知。這種感知更加真實,敘事語言更加平民化和簡潔化,這種簡潔質樸的語言給予了觀眾更多回味的空間。
參考文獻:
[1] 李亞.論《舌尖上的中國》的受眾接受與認同[J].新聞愛好者,2013(10):19-21.
[2] 王志勇.從個性表現出發到傳播共性回歸——地域特色紀錄片的傳播學解讀[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4(06):80-83.
[3] 梁鑫,張志強.平民化視角淺談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J].新聞研究導刊,2014(15):135-136+152+115.
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1-01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