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磊
(河北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
供給、科技和內創
——基于傳統媒體轉型的三點思考
丁磊
(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2014年開始,傳統媒體開始了新一波的離職潮,這實際上是傳統媒體自新媒體沖擊以來長期累積的危機的一次爆發。傳統媒體內部一直高呼“轉型”的口號,但傳統媒體該如何轉型呢?筆者認為,傳統媒體轉型首先應該轉變思維,樹立新聞生產供給側思維,然后從對接前沿科技和設立內部創業機制兩方面變革。
關鍵詞:轉型;供給;科技;內創;傳統媒體
郎永淳、秦朔、李洪洋、劉炳路等,他們身上有一個共同點,都曾是傳統媒體人,但現在都離開了傳統媒體。從2014年開始,傳統媒體開始了新一波的離職潮,不僅是一些業務骨干,甚至行業的領軍人物也紛紛棄職而去。人才的流動是衡量一個行業興衰的晴雨表,當大批的社會精英匯聚于某個行業時,那個行業必然興旺,反之亦然。當傳統媒體的精英紛紛離開時,傳統媒體的衰落真的無法避免了嗎?傳統媒體內部一直高呼“轉型”的口號,但轉型到底該怎么轉?下面本文將圍繞“供給”、“科技”和“內創”三個方面,談談筆者對這個問題的一些思考。
“供給側改革”是2015年11月10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來的。所謂“供給側改革”,即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生產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
“供給側改革”的思維也可以引入傳統媒體轉型中。為應對媒體格局的新變化,傳統媒體必須從上到下轉變思維,在新聞的供給端不斷發力。新聞的供給側思維,關鍵要納入互聯網思維,傳統媒體在不忘黨性的同時,需要把新聞業當作信息產業,把新聞當作信息產品,把自己當作產品經理,把讀者當作用戶。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產品經理以用戶的需求為導向,這固然是一個方向,但如果一個產品經理能夠提供創新、優質且足夠人性化的產品,則能從供給端入手創造需求。
實際上,報紙的訂閱量、新聞廣播的收聽率以及電視新聞節目的收視率近年來斷崖式下跌,此種趨勢變化揭示出的并不是用戶需求的疲軟,而是新聞信息產品的供需錯位。只有傳統媒體“自斷其臂”,淘汰落后新聞信息產能,優化新聞信息產品的供給結構,才能追上新媒體的發展。
目前,國內也涌現出了一些成功的實踐案例。上海報業集團的澎湃新聞著力于提高自己的內容定位,堅持原創,主打政經類新聞,致力于占據新聞供給端的內容高地,近年來打造出了一批精品,很好地從上游供給側填補了對用戶深度追求的空白。
除了搶占內容的高地,基于用戶自身需求的高質量定制也是大勢所趨,“眾籌新聞”即為典型代表。所謂“眾籌新聞”,是指個人或機構向公眾募集資金,實現特定的新聞報道計劃,其本質是用戶出錢、個人出力,滿足雙方需求的一種新的信息生產機制。新聞供應鏈條的變革也催生了“公民新聞”的誕生。對此,傳統媒體不應該避而遠之甚至視之為威脅,而應該順勢而為,將“公民新聞”納入新聞生產的勞動力供給管道中來,“公民新聞”的出現恰恰實現了新聞供給端的完善與健全。
現今公眾獲取新聞信息最大的入口不是報紙,不是電視,而是“兩微一端”。目前,新聞業存在一個普遍的現象——非專業做新聞,科技公司做新聞。傳統媒體的生存空間被大大地壓縮。科技公司實現了對傳統媒體的趕超,除了觀念的創新外,關鍵在于科技的領先。
谷歌做新聞,最拿手的處理工具是“計算機算法”,最擅長的呈現形式是“機器自動聚合”。在中國也有公司做類似的事情,就是“今日頭條”。“今日頭條”實現了新聞分發機制的創新,幫助媒體有的放矢地生產內容,實現精準推送。無論是谷歌還是“今日頭條”,它們的成功都離不開科技的大力支持,這一點從它們大舉招聘技術工程師就可以看出。
當然,一些傳統媒體已經在進行一些改變,如對VR技術的應用。《紐約時報》近段時間推出了第一款面向智能手機和谷歌紙板頭盔的虛擬現實新聞客戶端;網易在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泄漏30年之際利用VR技術做了該事件的專題;《南方周末》也在2016年5月18日上線了中國第一部跑步VR紀錄片。
無人機也開始大舉“入侵”新聞業,現今無人機幾乎成了媒體的標配。無人機在重大事件或災難報道中確實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通過無人機拍攝取得了難得的視角和畫面。與科技相結合的新聞報道形式還有大數據新聞、短視頻新聞、動新聞、全景新聞等。
樂視賈躍亭一直在做樂視生態圈,賈躍亭相信,硬件關乎信息的入口,而硬件又與科技發展息息相關。對于傳統媒體來說,主動擁抱新興科技,與科技公司的聯姻是轉型的必由之路。
新媒體時代也正在影響傳統媒體與媒體人的關系。如前文所述,傳統媒體爆發了新一輪的離職潮,如何留住人才,并且使人才效能最大化,是亟待思考解決的問題。從現有的實踐來看,鼓勵媒體人內部創業不失為一個好方法。內部創業機制不僅能帶活內部氣氛,也是留住人才的有效方式,它將個人的轉型意愿與行業的轉型升級需求有機地結合起來,有望實現雙贏。
內部創業其實早有例可循。2011年10月31日,浙江日報報業集團啟動建設中國首個新媒體孵化器——傳媒夢工場,隨后多家紙媒先后出臺鼓勵內部創業的政策。例如,《北京青年報》,一方面打造北青社區傳媒,另一方面該報鼓勵員工創辦和發展微信公眾號,比較著名的有“團結湖參考”。此外南都報系籌建了ND蜂巢、《重慶日報》發布了試行辦法鼓勵員工創業、上海報業集團啟動了創新創業計劃。
當然,目前內部創業也存在一些問題。資本不足、股權分配障礙、體制機制束縛是困擾內部創業的幾大問題。只有營造更寬容的環境,采取更具革命性的改革舉措,才能有所突破。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傳統媒體將迎來進一步的改革,“內部創業”將成為趨勢性現象,成為傳統媒體積極自救的途徑之一。
參考文獻:
[1] 刁文朝.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產業供給側改革的實踐與探索[J].西部學刊,2016(02):50-52.
[2] 葉鐵橋,王寧.媒體鼓勵內部創業能實現自救嗎[J].青年記者,2016(02):9-10.
中圖分類號:G21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1-02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