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雪霽 王 梅
(1新疆大學,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2;2安徽大學,安徽 合肥 230601)
?
虛擬現實技術對新聞發展的影響
彭雪霽1王梅2
(1新疆大學,新疆烏魯木齊830002;2安徽大學,安徽合肥230601)
摘要:近年來,虛擬現實技術以其震撼性的“在場”體驗、豐富的交互方式、高效的傳播效果等因素被國內外各大媒體追捧,從而引發了新聞的新一輪轉型。本文主要分析了VR新聞發展的背景以及VR對新聞發展的影響,最后簡要分析了VR新聞發展的機遇和挑戰。
關鍵詞:虛擬現實;VR;新聞
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近幾年在國內外可謂炙手可熱。從2014年Facebook以20億美元收購Oculus開始,虛擬現實“隨風淺入夜,潤物細無聲”,持續吸引著世界的目光。2015年,全世界VR產品出貨量僅為100萬臺,其中大部分為廉價的紙盒眼鏡。但2016年被業界公認為“VR元年”,整個VR產業的飛速發展期即將到來。
2016年2月,高盛發布VR行業發展報告《Virtual&Augmented Reality Understanding the race for the next computing platform》,指出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有潛力成為下一個重大計算機通用平臺,如同PC和智能手機。圍繞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展開的各項努力終將重塑當前的行為方式。該報告對2025年的VR/AR市場規模作出了三個級別的預測,其中標準預期為800億美元市場規模(硬件450億美元,軟件350億美元),VR產品的用戶規模預計為3.15億人。在此背景下,市場需求和商業利益為新聞業進軍VR產業提供了動力之源。2016年3月,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大力支持虛擬現實等新興前沿領域創新和產業化”。這在產業政策上支持了新聞和VR的媒介融合。從傳播理論上看,VR技術重構了一個由受眾主動參與體驗的“擬態環境”,拓展了新聞信息的內容和維度,有效降低了信息傳播中“噪音”的干擾。受眾可以通過VR技術參與到新聞事件的始末,與新聞事件中的人或事產生深刻的感情聯系,大大降低了編碼解碼的信息歧義。VR新聞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在場”(Sense of being on sense)體驗,觀眾化身為新聞事件的參與者,而不只是觀看者。
VR新聞的探索步伐逐步加速,國內外各大主流媒體絡繹不絕。2013年,甘內特集團旗下《得梅因紀事報》推出大型解釋性報道《收獲的變化》;2014年,ABS使用VR制作紀錄片《敘利亞項目》;2015年,CNN通過VR直播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辯論現場;2016年兩會期間,新浪網推出《人民大會堂全景巡游》報道等。
虛擬現實通過計算機仿真系統對復雜數據進行可視化操作和交互,從而生成三維立體逼真的虛擬環境。理想的VR可以體驗一切人具有的感知,如觸覺、嗅覺、力覺等。1993年,美國科學家G.Burdea和法國科學家P.Coffet在“Virtual Reality System and Application”一文中提出了“虛擬現實技術的三角形”理論,說明了虛擬現實技術的“3I”特征并沿用至今,即沉浸感(Immersion)、交互性(Interactivity)、想象性(Imagination)。
(一)VR技術豐富了新聞報道的形式
2016年1月路透研究與牛津大學發布的研究報告表明,2016年媒介機構將注意力集中于360度全景視屏、直播視屏及“在場式報道”這三種報道形式。
360度全景視屏制作成本低,流程較簡單,接受成本低,受眾基數廣,增強了受眾的現場感和信任度,但交互性弱。它通過360度全景攝像機與其他設備拍攝新聞現場,經過后期處理發布在網上。受眾可以通過VR設備觀看,獲得比較真實全面的體驗,也可以點擊特定位置,放大進行深入細致的了解。360度全景視屏的例子有Vice雜志制作的《紐約百萬人大游行》、人民日報制作的9.3大閱兵全景VR視屏。
直播視屏時限性較強,一般配合大型新聞事件和活動使用,能借勢傳播,迅速引起受眾的關注,發揮議題設置效應。它基于360度全景視屏制作,如CNN直播首個民主黨候選人VR論辯(2015)、NEXT VR直播科比退役賽(2016)。
“在場式報道”與前兩種報道方式的共同點是以360度全景視屏為基礎,區別在于加入了體感和追蹤設備,賦予了受眾運動自由和交互自由的體驗。目前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運用游戲元素,增加新聞的趣味性和互動性?!霸趫鍪綀蟮馈钡男侣勑畔_擊力和震撼性更強,信息對受眾的干擾度和用戶自身的防備心理降低,受眾的想法和行動是基于自身的判斷,從而能夠獲得良好的認同感和信息接收度。例如,《得梅因紀事報》推出《收獲的變化》,其中融入了目前網絡多媒體報道的各種元素,如交互功能的地圖、靜態信息數據圖表等,并設置游戲任務,使讀者不會遺漏重要信息。
(二)VR技術引發了新媒體理念的深化
任何改革都不會輕松,在這場由VR技術引發的革命中,決定改革成敗的最重要也最具活力的主體是人。如同數據新聞帶來的數據挖掘人員、圖形可視化技術人員與編輯、記者共同合作建立的數據新聞團隊一樣,VR新聞制作團隊中同樣需要加強VR技術人員、導演、360度全景攝影師等人員的合作。而VR新聞的敘事手法、傳播路徑、內容制作與傳統新聞完全不一樣,媒體人員應揚棄傳統思維,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新聞傳播方法。
美國皮尤(Pew)中心的“新聞卓越計劃”報告顯示,傳統新聞媒體已難以引領數字革命的潮流,數字化時代的媒體創新多在新聞機構以外的領域產生。國內,傳統媒體被持續唱衰,以今日頭條、騰訊新聞、ZAKER為主的新聞聚合類App席卷年輕群體的新聞市場。但不可否認的是,當下傳統媒體仍擁有社會主流影響力和公信力,具有強大的權威性和品牌效力。在VR新聞中,媒體與VR科技公司的跨界合作可以降低成本,跨越技術壁壘,有效吸引年輕群體的興趣,獲得良好的傳播效果和社會聲譽。例如,2015年,《紐約時報》聯合谷歌,向其100萬訂閱用戶免費提供Cardboard。值得注意的是,VR新聞中出現了兩段分別由GE和寶馬贊助的短視頻。VR新聞中的VR廣告將成為媒體廣告收入的一個全新盈利項目。
(三)VR新聞重點是以內容建設為中心,與用戶深度互動
盡管傳播技術的更新迭代改變了新聞報道的方式和理念,但新聞內容才是新聞的核心價值。受眾觀看新聞以內容為根本需求,企圖獲取外部世界的信息。受眾借助VR設備,親臨新聞事件現場,目擊并參與整個事件的發生始末,排除外界干擾,獲得獨屬于自己的認知,最大限度地理解新聞事實。相對于傳統媒體提供的片面真相和間接體驗,以及受眾接觸新聞報道的防備心理,VR新聞通過場景還原、實時直播等,詮釋了新聞的客觀性、真實性、時效性原則。
VR新聞還可以與大數據技術和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技術相結合,提升新聞報道的廣度和深度。媒體團隊用數據技術對社會熱點進行深度追蹤,用VR技術構建虛擬場景,供受眾參與感知,用AR技術進一步拓展受眾的思維方式、認知深度和信息交互能力。與此同時,在受眾接受VR新聞時,VR設備也作為用戶的生理數據采集與記錄者,從心跳、腦電波狀態等身體數據,準確測量用戶對于新聞信息的反應。這樣層面的反饋,不僅更真實精確地反映了信息在個體端的傳播效果,也為新聞信息生產的實時調節、個性化定制提供了可靠依據。從整體上看,這些數據也可能成為了解不同人群狀態和社會動向的基礎。
近日,工信部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發布的《虛擬現實產業發展白皮書5.0》顯示,到2020年,中國虛擬現實行業市場規模預計超過550億元。VR新聞應順應潮流,在應對技術革命帶來的種種社會問題和引導社會主流意識形態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同時,VR技術的發展普及也是對傳統媒體話語權的消解。對于新聞事件而言,個體站在不同的立場,捍衛自己親身體驗的見解,說服他們的難度加大,權威性論斷難以橫行。但是在VR新聞生產中,媒體仍是主動的存在,媒體有可能施加更隱蔽的影響,并逐步加固自身的品牌形象和權威性。VR新聞運用游戲等元素,順應了目前的娛樂化傾向,但也偏離了新聞媒體維護一個社會對于準確而不是愉悅信息的需求。新聞的嚴肅性需求和娛樂化傾向仍是一個問題。
參考文獻:
[1] 史安斌,張耀忠.虛擬/增強現實技術的興起與傳統新聞業的轉向[J].新聞記者,2016(1):34-41.
[2] 俞哲旻,姜日鑫,彭蘭.《豐收的變化》:新聞報道中虛擬現實的新運用[J].新聞界,2015(9):61-65.
[3] 杜江,杜偉庭.VR+新聞_虛擬現實報道的嘗試[J].青年記者,2016(2):23-24.
中圖分類號:G21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1-0322-01
作者簡介:彭雪霽,新疆大學2015級專碩,研究方向:廣告。王梅,安徽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聞與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