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思聰
(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 軍事新聞傳播系,江蘇 南京 210000)
?
國防和軍隊改革背景下典型報道內容創新初探
金思聰
(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軍事新聞傳播系,江蘇南京210000)
摘要:在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進程中,軍隊媒體應不斷創新典型報道,用具備感召性、時代性、親切性的典型事件凝聚官兵共識,充分發揮典型事件在國防和軍隊改革中鼓舞人、激勵人的作用。
關鍵詞:典型報道;國防和軍隊改革;內容創新
當前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已經全面實施展開,軍隊宣傳工作要把改革中涌現的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跡宣傳好,引導官兵擁護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為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營造良好輿論環境。值得注意的是,典型報道如果做不對、做不好、做不活,往往會給人以高大全、不親近、不可信的印象,不僅達不到傳播正能量的效果,反而會引起受眾的非議。[1]
2015年12月,習主席在視察解放軍報社時強調,對新聞媒體來說,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創新都重要,但內容創新是根本。的確,內容決定形式,形式是內容的外在表現。沒有好的內容,即使有再好的形式、手段、技術也是不行的。因此,做好典型報道的關鍵是創新典型報道的內容。
國防和軍隊改革背景下的典型報道的內容創新,首先就要立足“基層”做文章,圍繞“實”字來創新,從而起到凝聚共識、引領輿論、指導實踐的使命。
(一)走進基層,講述官兵自己的故事
習主席視察解放軍報社時鮮明指出:“讀者在哪里,受眾在哪里,宣傳報道的觸角就要伸向哪里,宣傳思想工作的著力點和落腳點就要放在哪里。”軍隊典型報道的讀者就是廣大的基層官兵。軍隊媒體要多深入基層、深入一線、深入官兵,了解第一手材料。同時要善于觀察,在眾多材料中發現好材料,找到反映時代精神、反映官兵面貌、能夠引起廣泛共鳴的材料。采編人員要善于思考,深入挖掘好材料的內涵,梳理和闡發好材料中蘊含的雋永的精神和深刻的道理,運用豐富的新聞語言、形式、方法、技巧創作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
2015年新春,《解放軍報》推出“點贊新一代革命軍人?習主席接見過的基層官兵”系列專稿。該組系列報道中的12位人物就是生活在廣大基層官兵中的代表。北疆某邊防團下士張偉、“紅四連”連長章星、雷鋒連指導員謝正誼、中國“北斗人”王飛雪……經過報道,他們立足本職崗位,結合工作實際,以實際行動爭做新“四有”革命軍人的先進事跡持續在全軍和武警部隊引起反響,成為廣大基層官兵學習的榜樣。
(二)加強互動,讓官兵參與創作報道
全媒體背景下軍隊的典型宣傳要改變以往“傳者本位”的思想,確立以用戶為主體的報道理念,重視與官兵的互動,讓官兵參與創作報道內容,以此促使官兵對報道內容產生更強的共鳴和信任。
首先,發動受眾參與發現與挖掘典型事跡和人物。可以在全軍政工網以及各單位的政工網設立網頁和平臺,接受廣大官兵的推薦和自薦,尋找典型線索。其次,讓官兵確立典型。宣傳主管單位應該充分尊重官兵的意愿,充分發揮他們的選擇典型自主權。最后,讓受眾參與典型報道。宣傳單位可以開辟網絡、報刊等媒體公眾平臺,讓官兵投票,發表感想和評論,組成一個豐富多樣的報道拼盤。[2]
典型人物或事跡是時代的產物,它不但要體現時代精神,而且要符合時代要求,符合新時期的新聞傳播規律。軍事典型報道要著眼全黨全軍全國的大局,精心選擇,精心組織,以典型的鮮明個性特征揭示時代主題。
(一)結合社會環境,傳遞時代精神
結合當下社會環境和軍隊環境,傳遞時代精神、體現時代意蘊是軍事典型報道創新的必由之路。
著名軍事記者江永紅在20世紀80年代初采寫的長篇報道《“藍軍司令”越演越狡猾“紅軍司令”越練越過硬》猶如平地驚雷,引起了巨大反響。十年文化大革命,“左”傾思想泛濫,我軍軍事演習中“紅軍一打就勝,藍軍一觸即潰”的固有模式嚴重制約了軍隊的戰斗力的提升。王聚生的出現向全軍敲響了一記警鐘,訓練要突破“左”的思想束縛,首要的問題是改變本本主義的練兵模式,必須真打實抗,不能自欺欺人。經過軍報的宣傳和推廣后,“藍軍司令”這一典型在全軍上下掀起了方興未艾的“藍軍”熱,為當時軍事訓練注入了新鮮血液,對后來全軍軍事變革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二)利用融媒體,打造多樣化報道內容
融媒體摒棄了簡單復制各種媒介的內容的方式,強調從采編到傳播各個環節要互融互通。換言之,即實現一次綜合采集、多種內容生成、多元渠道傳播。[3]融媒體時代的典型報道,要滿足受眾的不同需求,既可以有文字、圖片、視頻等傳統形式報道,也要有專門為微博、微信、網絡等“量身定制”的新媒體內容。
以《解放軍報》對27集團軍移防報道為例。軍報在2015年2月25日的頭版刊發長篇通訊《當那一天真的來臨:第27集團軍從河北移防山西》。作為全軍第一個因改革而進行部署調整的軍級單位,文章深度挖掘了27集團軍在移防過程前后遭遇的困難與考驗,表現了全軍官兵“聽黨話、跟黨走”的赤膽忠心,描繪了官兵義無反顧地投入改革洪流的堅毅形象。此外,解放軍報客戶端、解放軍報官方微博和微信等平臺利用新媒體的巨大傳播優勢和語言特色,推出視頻“27集團軍移防獨家影像記”、后續報道《部隊移防到哪里,哪里就是咱的家》、《照片里的故事激揚過硬精神氣》等,與傳統媒體相互配合,取得了很好的傳播效果。
多年以來,我軍的典型報道存在“高大全”“臉譜化”“同質化”“標簽化”等弊端。這樣的典型人物只能讓官兵當作傳奇人物來敬仰卻不能引起官兵的共鳴。如何把典型報道做得有血有肉有溫度,使人物可親、形象生動、親切感人,是當前典型報道亟須解決的問題。
(一)用動人的細節觸摸受眾心靈
正所謂細微之處見真情。記者只有捕捉生動有趣、富有人情味的細節才能使筆下的典型人物更加栩栩如生、打動人心。
2014年,《解放軍報》在報道中國陸軍第一藍旅旅長滿廣志時就采用了豐富、鮮活的細節來刻畫這一神秘部隊的“狼頭”,“眸子一閃,他站起身——1分鐘之內,連續下達3道命令”,連用三個數字,充分表現了滿廣志的機智果敢。“駕駛員開玩笑說,團長搬家就是‘孔夫子搬家——盡是書’”,這一細節采取幽默的筆法,使滿廣志潛心鉆研兵法,在學習上充滿緊迫感的形象躍然紙上。
對細節的捕捉還體現在典型人物的個性化語言上。“胡扯!要是打仗,能叫暫停嗎”“軍人為國捐軀固然悲壯,可如果犧牲換不來勝利,那就是悲劇”這是他的話語,看似嚴苛,卻也體現了他胸懷使命、不懼風險的個性。
(二)展現立體化的人物形象
霍夫蘭說服理論中的“兩面提示”原則是指,在較為開放的傳播環境下,或是面對理性程度較高的對象,在提示己方觀點或有利材料的同時,也提示對立一方的觀點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說服的效果更佳。秉持這一原則,典型人物報道可以在堅持正面宣傳總方向不變的前提下,有意識地挖掘人物的個性特點,展示一個既有優點也有缺點、有血有肉的立體化人物形象。[1]
以兵棋專家張國春的報道為例,軍報采用客觀平實的視角,真實還原典型人物的本來風貌,不搞所謂的高大全。系列報道中既寫張國春推讓評職稱和立功指標的淡泊名利,又寫他錯失經濟適用房的遺憾糾結;既寫張國春成就他人的坦然欣慰,也寫他面對病魔的忐忑不安。[4]一個真實、本色的張國春呈現在讀者面前,得到了大家的廣泛認可和接受,這樣會達到良好的宣傳效果。
總而言之,創新是媒體實踐的靈魂,新時期的軍隊典型報道需要改變和發展,使其更加符合現代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當今時代,媒體格局、輿論生態、受眾對象、傳播技術已經發生深刻變化,廣大軍事新聞工作者要以習主席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不斷創新軍事典型報道,進一步提高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為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提供有力的輿論支持。
參考文獻:
[1] 宋照強.讓典型報道為社會正能量傳播助力——從河南電視臺的典型報道說起[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5(9):109-112.
[2] 顧黎,李海龍.新媒體環境下典型報道的改進策略[J].軍事記者,2014(9):6-7.
[3] 秦建莉.融媒體時代典型報道的創新策略[J].青年記者,2015(29):26.
[4] 蔡鵬程,嚴德勇.典型宣傳有種藝術叫“還原”——全國重大典型、兵棋專家張國春采寫感悟[J].軍事記者,2015(9):23-24.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1-032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