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筆柳
(四川美術學院 美術館,重慶 401331)
淺析大學美術館的角色與職能定位
邵筆柳
(四川美術學院 美術館,重慶 401331)
大學美術館是依托大學而建的美術館,包含大學與美術館兩層含義,其角色與職能定位方面在美術館系統中獨樹一幟。本文首先試圖通過梳理大學美術館角色的歷史演進過程,從源頭上闡明大學美術館的角色與職能定位。再從知識生產、研究以及教育三個角度剖析現代大學美術館的職能特點,進而討論大學美術館在角色與職能定位上的局限與面臨的問題。
大學美術館;知識生產;研究;教育
大學美術館依托于大學而建,是美術館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其具備大學精神與博物館文化雙重屬性,既要滿足教學與學術研究又要服務公眾,因此在職能定位上,與普通公共美術館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其中,“知識生產”、研究及教育等職能的實現以及這幾者之間的平衡關系成為重要的考慮要素。
大學美術館簡單理解是大學的美術館,是依托于學校而建立的美術館。然而,早在現代意義的大學出現以前,就有學術機構以教學與研究為目的開始從事整理收藏與展示研究的活動。據考古資料顯示,公元前2000年在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拉撒(Lasa)地區就有學術團體進行大規模的收藏活動。公元前530年在蘇美爾文明古城烏爾(Ur)的學校更是有類似于現代美術館展廳的場所出現。公元前290年著名的亞歷山大圖書館內的“博物園”以“保存和研究古典文化為己任”,對眾多知識領域進行分類收藏,藏品數量龐大,“開創了人類文化保存中一種帶有普遍性意義的機制”。
中世紀期間,西方學術機構整體呈現衰落之勢,對于實物資料的收藏活動也隨之較為沉寂。歐洲的文藝復興使得人文主義重新煥發新的生機,世人對于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的信奉,使得歐洲許多大學開始了對利于科學研究的實物標本的大量收藏,從而高等教育機構的收藏與展示活動在學科發展的助力下也得到了廣泛的發展。17世紀末18世紀初,歐洲產生了真正意義上的大學博物館,早期大學博物館的收藏主要關注自然科學領域,目的上則主要是為了給師生提供相關的學術參考材料以滿足教學與研究之需。因此,早期的大學博物館的收藏活動是以學科建設與研究的需要為主要依據而進行的,其角色與職能主要體現于學校內部的研究與教學。
1683年,歐洲建成了第一所公認的、規模較大的大學博物館——牛津大學的阿什莫爾(Ashmolean)博物館,其建立的組織架構與運作模式對當代大學博物館影響頗深。在近兩個世紀不斷的擴充與發展中,阿什莫爾博物館從一開始的收藏展示和教學研究相關藏品的展示場所,逐漸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學術研究機構,其職能也從展示延伸至教學與研究領域。同時,工作人員在承擔處理日常博物館的事務外,還直接擔任學校的教學與研究工作。阿什莫爾博物館這種將收藏、展示與教學研究活動有效結合起來的組織運營模式,對此后大學博物館的角色與職能設定產生了深遠影響。
文藝復興以降,大學對于藝術品的收藏展示活動十分活躍,從而大學藝術博物館(美術館)同樣得以發展。1546年,英國牛津大學成立了“基督教會學院繪畫館”,二十年后“繪畫館”則被改建為一座小型藝術館。曾就讀于英國劍橋大學的維斯康特·菲茲維廉姆于1816年將自己收藏的藝術品捐贈給母校,并出資創建了劍橋大學菲茲維廉姆藝術博物館。19世紀開始,世界各大學紛紛開始建立藝術博物館(美術館),發展至20世紀,倫敦大學創建康特奧德藝術博物館、耶魯大學建立英國藝術中心……大學藝術博物館已成功超越自然科學領域的大學博物館成為大學博物館系統的重要新生力量。
與以教師和學生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大學博物館不同,大學藝術博物館(美術館)在建立之初便表現出更為豐富多元的角色。其不僅承擔學校內部的教學與研究任務,同時對于學校外部的社會公眾的服務與教育也十分注重。大學美術館的藝術品收藏與展示一方面為在校師生,提供藝術史論研究及藝術創作的重要參考資料,另一方面藝術品本身特具的審美特性能吸引眾多普通社會公眾,為其帶來審美愉悅。正是大學美術館這種不同于其他大學博物館的特殊職能,使得其獲得社會的廣泛關注與支持,其角色也從附屬于大學的教學輔助機構中突破出學院的圍墻,廣泛地滲透到周邊社區乃至更廣闊的社會中。
(一)大學美術館與“知識生產”
“知識”在漢語中有著十分豐富的釋義,不僅是一個代表人類認識成果的名詞,還是一個發掘、學習以及運用認識成果的過程。更有學者認為,“知識”是一種認知模式或結構模式,是通過認知與認知模式的建構而進行知識對象社會化和能量化的過程。從而,與“知識”相對應的“知識生產”的概念同樣不是單一的生產“新知識”,而是一個包括原創性知識生產、復制性知識生產以及定制性知識生產在內的多元概念。其中,原創性知識生產被看做是研究的過程,而復制性知識生產則被理解為是教育的過程。
“大學”對應以上知識生產的類型來說,首先是以原創性知識生產為主要動力,通過研究得到原創性知識后,再進行復制性知識生產,即履行教育的職責,將知識傳達給學生,從而完成整個知識生產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無論是前階段的“研究”還是后階段的“教育”,都是以原創性知識生產為驅動與目標的。而作為博物館系統的美術館,其知識生產的模式主要屬于復制性。換句話說,美術館的目的是為了進行教育普及與輸出活動,即以展覽、出版物及相關的講座、論壇、工作坊等公教活動為輸出方式,而進行廣泛的知識傳播。
大學美術館作為依托大學而建立的美術館,既是教學輔助單位又是相對獨立的學術機構。因此,它不僅是一個展覽作品的場所,更是“知識生產”的主體、一個完整的“知識生產”系統,其知識生產的模式也兼具了大學與公共美術館的雙重屬性。也就是說,大學美術館所進行的知識生產是在原創性生產的基礎上,通過各種傳播與展示手段將知識進行復制生產,然后再以此為據進入新一輪的研究性原創生產中,由此形成完整的由研究到教育再回歸研究的知識生產鏈條。正是這樣一種循環模式,使得大學美術館明顯區別于普通公共博物館,從而承擔與發揮其獨特的職能特點。
(二)大學美術館與研究
美術館的研究首先是基于館藏的,從其收藏的情況便能窺見該館的研究方向、目的以及深度。而大學美術館的收藏由于其特殊的學院屬性更具針對性、學術性以及專業性。大學美術館的收藏活動主要是以大學教學為目的而展開的,反過來,大學美術館的收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該大學的教學歷史。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較早就開始了收藏活動,并且從一開始美術館的收藏方向與目的都是圍繞教學而展開。這一點從該館的宗旨中可見一斑,“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借助研究、保存、維護、策劃展覽、擴大收藏而運行。通過使學生不斷直接接觸藝術品原作,通過與藝術及考古學院的教師、學生和工作人員,以及其他學科的通力合作,美術館促進了普林斯頓大學的批評思想和視覺文化的發展。”
在完成圍繞以教學為目的的收藏活動后,接下來基于館藏藏品進行有目的的研究是大學美術館的工作重點。大學美術館的館藏研究主要是站在一定的學術高度對藏品進行梳理與研究,同時引入、建構乃至生產出新的知識,并最終回歸到教學活動中,然后再進行新一輪課題的研究……如此循環往復從而形成完整有效的知識生產回路。
同時,大學美術館對青年藝術家以及青年藝術的研究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大學作為青年藝術家的搖籃,使得大學美術館較容易接近青年藝術家創作生態的天然優勢。正是發揮這樣一個教育優勢與特色,大學美術館逐漸成為一個獨特的青年藝術家培養與發現平臺,為業界挖掘與輸送新興藝術力量。例如,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策劃的“CAFAM未來展”,邀請國內外著名的藝術機構、策展人以及藝術家聯合提名35歲以下的青年藝術家,并為其舉辦展覽、出版提名集。這樣的項目意義是多方面的,一是為考察青年藝術家的生態以及青年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十分鮮活與原生態的資料;二是為青年藝術家提供了十分專業而廣闊的舞臺,身體力行地推動青年藝術的發展;三是具有“學理性”“未來性”的展覽與教育活動能啟發更大范圍的青年藝術家,促進當代藝術的整體發展。同樣由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發起,現已覆蓋全國九大美術院校的“千里之行——中國重點美術院校畢業生優秀作品展”也是一個重要的青年學生推薦平臺。該項目旨在了解青年學生創作動態和萌動的新思潮,加強學生與學院及美術館的學術關聯和紐帶。
(三)大學美術館與教育
美術博物館系統最重要的職能之一就是公共教育,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的大學美術館,其教育職能則更多地受大學教學所影響。然而這種教育又與大學的教學與學術研究不同,大學美術館通過多維度的作品展示、工作坊等互動活動,打破書本與理論的界限,強調整個教育過程的實踐性與思辨性。這種更為直觀且更具想象力的方式,使得美術館教育成為大學不可或缺的部分。
大學美術館的教育是和研究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研究成果最終將應用于教育活動。以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的“大學與美術館”項目為例,該項目首先是由其特色館刊《大學與美術館》延伸而來的。《大學與美術館》“致力于促進國內同行對美術館事業的研究興趣和學術交流,促進相近學科對美術館知識系統的研究和實踐”,由這樣一本集中美術館知識系統研究的學術集刊生發出了“大學與美術館論壇”與“大學與美術館俱樂部”兩個公共教育項目,這兩個項目圍繞大學與美術館的主題開展了多個講座以及論壇。“思想與未來——首屆‘大學與美術館’論壇”圍繞“大學精神與未來”“美術館與青年文化”“被動與主動:知識生產的有效性”三個議題展開討論,論壇上專家討論與觀眾互動間產生了很有價值的化學反應。“大學與美術館”項目將關于美術館未來發展和對當代藝術的思考等問題的學術研究、前沿思想付諸實踐,并通過豐富的公共教育將之廣泛傳播,是大學美術館將教育與研究職能相結合的典型成功案例。
此外,大學美術館作為高校的教學輔助單位其服務對象主要是師生及相關專業的研究人員,目的也更多地指向輔助教學與從事學術研究活動。因此,無論是策劃的展覽還是舉辦的講座、研討會、工作坊等活動,都較多地圍繞專業學術性問題而展開,一般沒有一定藝術專業基礎的普通民眾很難參與其中,對其的宣傳教育也就無從談起了,這也是目前大學美術館普遍需要面對與解決的問題。
正如上文所述,大學美術館在行政上隸屬于美術院校或其他各類高校,處于學院附屬地位,在知識生產、研究與教育等各個職能方面都以突出的學術性為特點,主要受眾也以美術院校師生、藝術家以及畫廊等專業藝術機構從業人員為主。相對于普通公共美術博物館的通識教育,大學美術館更多強調的是專業性與學術性,從而舉辦的展覽以及公教活動也是針對主要受眾群而開展的專業活動。
由于上述種種的角色與職能特點,目前我國的大學美術館多為“關起門來”辦展覽,這樣一種現實狀況使得各學院美術館時常處于門庭冷清的窘境中。然而,大學美術館是大學精神與博物館文化相結合的文化機構,雖然在行政上和大學有隸屬關系,但作為一個美術館的功能卻不應該因此缺位。應該在強調專業性與學術性的同時不能局限于象牙塔中,逐步成為社區、城市、國家的文化承載者和傳播者。因此,解決好專業與大眾、學院與社會之間的矛盾是大學美術館拓展職能、完善角色身份的關鍵。
大學美術館是依托大學而建的美術館,包括大學與美術館兩層含義。大學美術館以美術館作為中心詞,其職能與公共美術館一樣,即強調對公共社會負責,為普通公眾服務,這是大學美術館首先要遵從的原則。同時,大學美術館又因其隸屬關系而具有大學精神的屬性。大學作為社會的高等教育機構,是知識與思想生產的主體,但生產只是第一步,還需要將知識與思想傳播、教育、服務于社會和公眾。從這個角度來說,大學美術館的職能是生產知識和思想并將之教育和服務于社會。而這種教育功能又不與大學教育完全相同,它更強調廣泛的社會性、普遍性以及公共性。因此,大學美術館應在大學的知識、思想高度以及與美術館的公共服務普識教育之間找到平衡,才能準確地定位其角色與職能。
[1]尹彤云.大學博物館的過去、現在和未來[J].中國博物館,2004(4):3-7.
TU242.5
A
1674-8883(2016)16-0015-02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重大委托A類項目課題“從經典藝術到大眾文化的嬗變及規律研究”階段成果,項目批準號:2011WTA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