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華 楊吉兒
(長春工業大學 信息傳播工程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新文化報》微信公眾號深度報道特色探究
張淑華 楊吉兒
(長春工業大學 信息傳播工程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微信公眾號不僅為傳統媒體的新聞生產增加了發布渠道,同時也改變了傳統媒體的新聞深度報道形式。本文以吉林省傳統媒體《新文化報》為研究對象,從該報紙媒的深度報道的特色、《新文化報》微信公眾號深度報道的特色、《新文化報》微信公眾號深度報道存在的問題及改進建議四個方面,對《新文化報》微信公眾號深度報道特色進行探究。
《新文化報》;微信公眾號;深度報道;議程設置
繼麥克姆斯和肖之后的學者,先后證明了議程設置的兩個層面。一是媒介在“公眾感知什么是當前重要的問題”上有巨大的影響力;二是媒介也可以影響人們怎么想。[1]自2008年《新文化報》成立了深度報道小組,一直努力打造自己的特色。《新文化報》深度報道呈現出以下三個特點:
(一)彰顯人文情懷
《新文化報》深度報道人文情懷彰顯的特色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在題材上尋求突破。《新文化報》更加關注的是每一個活生生的人,關注每個個體思維以及行為方式,分析其群體效應可能帶來的社會化效果。其二,以平民化角度解讀深度報道。作為吉林省一家具有較高影響力的紙媒,《新文化報》更多關注的是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熱點問題,《新文化報》以平民化的角度對這些重大熱點問題進行深度報道,通過反映普通個人的生存狀態,而折射出一些社會發展中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起到推動社會良好運行、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的作用。
(二)擴大報道范圍
《新文化報》在深度報道選題方面除了更多地關注本省之外,還將視角放大到全國,讀者可以在很多重大事件中聽到吉林省的聲音。以5.12汶川地震為例,在該事件發生之后,《新文化報》立刻發表了深度報道《災區心理援助覆蓋率僅 10%》,隨后,該報紙又發表了多篇有關災后災民生活的報道。[2]
(三)傳播符號種類豐富
在新聞信息傳播過程中,傳播符號的應用對傳播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新文化報》深度報道中,除了使用文字之外,還運用了圖片和漫畫等傳播符號。在人們追求快節奏的今天,深度報道容易將精彩的篇章淹沒在冗長的文字中,而一幅漫畫或者圖片作品,不僅能點亮文章的主題,還能讓人從詼諧的畫面中一下子讀懂稿件的寓意。《新文化報》深度報道傳播符號豐富了這一特色,使其深度報道獨具特色。
在新媒體環境下,微博與微信的誕生在為傳統媒體增加了傳播信息渠道的同時,也為深度報道提供了全新的展現平臺。《新文化報》于2015年推出了官方微信公眾號,《新文化報》微信公眾號深度報道的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新聞價值的體現——接近性
一般來說,受眾通過新聞媒介關注的信息大多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體現的是新聞價值五要素中的接近性。在《新文化報》微信公眾號深度報道的推送中,接近性的體現是其深度報道的一大特色。
2016年7月6日,新文化報微信公眾號推送了一篇標題為“父親的腎救了他的命,好心人的幫助,讓一家人看到希望的曙光”的深度報道。這篇報道講述的是來自九臺的患有尿毒癥的男孩兒洪俊一,在父親用自己的腎臟挽救回他的生命三個月之后,突發重癥肺炎,來到長春求醫治療、得到長春市民幫助的事件。這篇報道全面展現了男孩兒在長春求醫的過程以及在長春收到好心人捐款的正能量故事。這篇深度報道很好地體現了新聞價值的接近性。
(二)深度報道解讀不失深度性
微信公眾號由于閱讀的碎片化,許多學者持有深度報道不適合在微信公眾號進行發布的觀點。而《新文化報》微信公眾號發布的深度報道的深度性能夠與其紙媒深度報道比肩。
2016年7月5日,《新文化報》微信公眾號發表一篇題為“深度解析:知產法院駁回燦星復議申請,‘中國好聲音’終被叫停!”的深度報道文章。此篇文章的內容主要是關于“中國好聲音”商標歸屬權的問題。在該深度報道中,主要是針對該商標歸屬權的焦點問題的解析以及原告與被告針對案件審理結果的后續處理問題進行深度解析。雖然這篇文章是在微信公眾號發布的,但是《新文化報》的微信公眾號編輯卻能夠把報道涉及的問題提出來,且在對事件進行分析的過程中邏輯清楚,鞭辟入里,使文章不因微信公眾號的編輯限制而失去深度性。
(三)深度報道緊扣時事熱點
深度報道一般涉及重大事件、重大決策的解讀。《新文化報》微信公眾號在深度報道方面,同樣呈現出深度報道緊扣時事熱點的特點。
2016年7月3日,《新文化報》微信公眾號發表了題為“長江2號洪峰來襲,國家四級響應啟動”的深度報道文章,該文章針對當前“長江2號洪峰”這一時事熱點,分析了目前洪水治理狀況,對我國四級響應方案的啟動進行了全方位的解讀。這一深度報道內容符合當前人們關注的時事熱點,且解讀分析較為全面。
由于《新文化報》微信公眾號開通時間較短,因此,在深度報道方面存在以下兩個問題:
(一)原創性有待提高
《新文化報》作為一家傳統媒體,其深度報道在其紙媒的運用較為成熟,且發表的文章原創性很高。而《新文化報》微信公眾號推送的深度報道文章卻存在著一定比例的轉載其他微信公眾號深度報道文章的情況。由于受眾關注一家傳統媒體的微信公眾號,更多的是期待能夠看到該微信公眾號原創性的文章,如果轉載其他微信公眾號的報道比例較高,就不能突出該媒體的特色,久而久之,受眾對該媒體的信賴度就會降低。
(二)深度報道數量有待提升
筆者以2016年7月1日~7月7日一周為時間跨度,對《新文化報》微信公眾號推送的深度報道數量進行了統計。經過統計,發現《新文化報》微信公眾號在一周時間內總共發表了4篇深度報道文章。從這一數據來看,《新文化報》微信公眾號的深度報道數量有待提高。深度報道數量過少,會導致該微信公眾號的深度以及嚴肅性減弱。
通過對《新文化報》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環境下的《新文化報》微信公眾號推送的深度報道特色進行分析,筆者對《新文化報》微信公眾號深度報道推送提出以下三條改進建議:
(一)打造微信公眾號深度報道的原創性
《新文化報》報社可以通過加大對《新文化報》微信公眾號運營中深度報道的重視程度,以提高《新文化報》微信公眾號推送的深度報道的原創性,吸引更多受眾訂閱該微信公眾號。
(二)增加微信公眾號深度報道數量
《新文化報》微信公眾號推送的深度報道在所推送的全部新聞中占的比例較低。《新文化報》微信公眾號適當增加深度報道的推送數量會增加該公眾號的微信用戶訂閱量,提升其傳播效果。
(三)對深度報道貼標簽
深度報道作為新聞報道的重中之重,在《新文化報》微信公眾號新聞推送中,應當重點突出。《新文化報》微信公眾號推送的深度報道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與其他報道的混雜,沒有凸顯出弊端。筆者建議微信公眾號編輯在文章推送的標題界面上“貼標簽”,以“深度報道|題目”的方式呈現,這樣就可以使深度報道從眾多的新聞報道中凸顯出來。
[1]曹茹.新媒介環境中議程設置的變化及其實質[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學版),2008(4):119-122.
[2]馬琳.《新文化報》深度報道發展的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2.
G212
A
1674-8883(2016)16-0030-01
本論文為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6B273
張淑華,長春工業大學信息傳播工程學院新聞與傳播專業研究生導師、副教授。楊吉兒,長春工業大學信息傳播工程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