贠 娜
(西京學院 新聞傳媒系,陜西 西安 710123)
融媒體環境下如何處理高校危機
贠 娜
(西京學院 新聞傳媒系,陜西 西安 710123)
在融媒體環境下,我國高校危機頻發,隨之而來的社會風險也逐漸加大。面對嚴峻的危機形勢,如何合理有效地處理高校危機是本文探討的主要內容。
融媒體;高校;危機管理;策略
電信網、互聯網、廣播電視網“三網融合”的概念從2001年首次提出至今,已有十余年的時間,伴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新媒體的飛速崛起,我國真正迎來了融媒體時代。今天的媒介世界呈現出百花齊放的主流態勢,人們的社會生活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革。身處在多元化社會中的高校,同樣也面臨著復雜的內外環境,加之人員密集、人才集中,高校成為危機的高發地帶。近年來,高校危機事件層出不窮,隨之而來的社會風險也在加大。面對嚴峻的危機形勢,高校如何才能在融媒體環境下,利用媒介平臺,更好地化解危機、維護和宣傳自身的良好形象,已成為急需解決的必要課題。
(一)傳播主體敏感性
作為培養高層次人才的場所,高校擁有大批有思想、有文化、關注社會發展的教師群體,還擁有大量有激情、有強烈好奇心、思想活躍但欠缺成熟的年輕大學生群體。新媒體的飛速發展,使他們成為最主要的受眾人群。也正因如此,高校師生往往成為危機事件的敏感易發人群,如不加以及時有效的疏導,可能會引起消極反應,影響高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和安全穩定。
(二)傳播渠道多元性
新媒體的誕生打破了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而融媒體采用多種傳播手段,將所有媒體形式融合在數字化的傳播環境中,既拓展了新媒體發展的多樣性,又實現了即時傳播。受眾利用手機、互聯網等介質,通過搜索引擎或消息推送等方式,能夠獲得消息的最新情況,與他人交流互動,發表意見和評論,參與程度大大增強。危機一旦發生,人們可以在微博、微信、貼吧、論壇等社交平臺上傳播信息,發表評論,融媒體多種形式的傳播手段為高校危機快速蔓延提供了渠道,這就導致信息管理異常困難。
(三)傳播后果的破壞性
融媒體時代,一所高校內一旦發生危機,便會在極短的時間迅速傳播并影響到其他高校乃至全社會,引發更大范圍的危機事件。融媒體時代,手機與網絡相融合,信息傳播的速度和廣度較之前任何一個時代都更加快速、更加廣泛。這也使得負面消息的傳播速度加快,帶來的影響力和破壞力也是前所未有的。加之在融媒體時代,人人都是信息的傳播者和發布者,在空間開放、全民參與、反應靈敏的互聯網上,“議程設置”的作用和地位已經動搖,“把關人”的功能也已經被嚴重削弱。特別是面對危機時,“把關人”的態勢已微乎其微,這就導致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片面、主觀、失真的信息也容易夾雜其中。危機爆發之時也是謠言誕生最易產生之時。而謠言的誕生,往往又是嚴重性危機爆發的導火索。
(一)建立健全高校危機的預警機制
媒體輿論具有社會預警功能。危機預警的目的是減少危機發生的概率,及時發現危機,發出警報,把危機可能造成的傷害盡可能降到最低。建立危機預警機制是作出危機決策的前提和基礎,影響到危機管理的效果。第一,高校危機事件一旦發生,將會涉及校內外的方方面面,這時,僅靠個別相關部門是難以應對的。因此,高校成立危機管理小組就顯得特別重要。危機管理小組包括由校長或黨委書記負責、校外法律界人士等構成的決策機構,和由學生處、各院系負責學生工作的書記、保衛處、學生處、宣傳處、后勤處等構成的實施機構。第二,高校應充分利用融媒體時代廣泛而便捷的媒體平臺,監測校內外的相關信息,充分掌握校內外的情況,進行科學分析,及時發現危機隱患,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潛在的危機信息反饋給領導層,以便為領導層制定切實可行的決策提供參考依據,將危機化解在萌芽狀態。
(二)建立健全高校危機的處理機制
在面對危機時,高校管理者要迅速反應,抓住處理危機的最佳時機,借助融媒體的多種傳播手段,及時向校內外告知危機事件的具體情況,澄清事實,避免謠言的發生,消除公眾疑慮,維護自身形象。新聞發言人制度是高校對外發布信息的主要途徑,對于高校積極應對媒體、促進信息公開、預防和化解危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高校新聞發言人可以通過記者招待會、校園官網、官方微博、微信、論壇等途徑,就危機事件的相關信息向校內外公眾發布事實、作出解釋說明、消除謠言誤解。另外,在危機事件初始階段,由于人們對事件本身不夠了解,容易引起猜疑。此時,高校掌握事實信息的主動權是非常必要而且重要的。高校必須在危機發生之后的48小時黃金時間內積極主動地利用手機、互聯網等渠道向外界迅速準確地公開事實信息。這可以使高校師生及社會公眾盡早全方位地了解危機事態的進展,對于高校表達觀點、掌握輿論主動權、防止流言謠言的發生、保障公眾的知情權、提升高校的公信力都是有利的。
危機處理結束之后,并不意味著危機管理過程結束。高校還需繼續加強危機管理,建立健全高校危機的善后機制,重新塑造良好形象。具體而言,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第一,總結經驗教訓,全面分析危機的利弊得失,從中挖掘可利用的機遇,進行危機公關,想方設法將危機轉化為契機,促進高校形象的重新塑造。第二,通過媒體向社會公眾宣傳學校的最新發展信息,沖淡負面效應造成的影響,重新獲得校內外公眾的支持與肯定,增強公眾對高校積極發展的信心。第三,發掘危機中的典型案例,利用網絡新媒體引起校內外公眾的評論與探討,編制應對危機的學習手冊,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心理防御機制,引導學生正確面對和應對危機,提升學生應對危機的能力。
[1]楊彥.高校危機管理問題研究——基于K大學的實證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2012.
[2]許中華,雷育勝.高校危機的類型、特點及管理策略[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5,25(4):445-447.
[3]邁克爾·里杰斯特(英).危機公關[M].陳向陽,陳寧,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5:60-63.
G206
A
1674-8883(2016)16-0035-01
本論文為西京學院2014年院科研基金項目“微博環境下高校危機管理策略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贠娜(1984—),女,碩士研究生,西京學院新聞傳媒系講師,研究方向:文化傳播,新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