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云南昆明C區B村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翟明杰
(云南大學 新聞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村落與社區:失地鄉村的社會文化變遷探究
——以云南昆明C區B村為例
翟明杰
(云南大學 新聞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中國正在進行中的城市化引發了中國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中的各種突出問題和矛盾。尤其在城鎮化浪潮沖擊下的村民們,由于失去土地,社會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原來承載著各種文化習俗的村落消失殆盡。在這樣的背景下,鄉村原有的文化也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遷,傳統的鄉土性文化流失與弱化,有的甚至從此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文章以云南省昆明市C區規劃背景下的B村為例,基于筆者在該村租住多年的體驗式觀察和初步的訪談所得資料,呈現該村在土地被征用后,到入住社區式的回遷房,人們在社會、經濟、文化、生活方式、意識觀念等方面發生的變遷。
城鎮化;失地鄉村;文化變遷
中國的城鎮化進程推動著鄉村加速蛻變,尤其是處于城市邊緣的鄉村,隨著城市的快速擴張步伐而被帶入城市化浪潮中。筆者因考研從2011年起在B村租房子住,一直到2015年考上研,在這幾年時間里,親歷見證了該村在經濟、文化、生活方式、意識觀念等方面發生的不同程度的變遷。
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說:“靠種地謀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貴。”[1]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物質資源,“鄉下人離不了泥土,因為在鄉下住,種地是最普通的謀生辦法”。[1]然而,被征地后的失地農民失去了幾乎是他們唯一的收入來源。這對村民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直接的影響?!俺抢锶丝梢杂猛羴砻暌曕l下人,但是在鄉下,‘土’是他們的命根?!保?]
(一)B村的地理條件
B村屬于半山區,海拔1930米,年平均氣溫16℃,年降水量769毫米,適宜種植蔬菜、水果等農作物。該村不僅是中國著名的蔬菜生產基地——呈貢的重要部分,還有聞名海內外的寶珠梨,這些都是當地村民原來的主要經濟來源。“直接靠農業謀生的人是黏在土地上的”,[1]沒有了土地,村民們需要另謀出路。雖然政府在征地拆遷中給予了村民一定的補償款,村民在失地后一段時間里的生活有了保障,但這畢竟不是長遠之計。
該村回遷房北鄰Y大學,西鄰K大學,有近6萬的大學生消費群體,處于黃金商業區域。在回遷房建設好后,村居委會牽頭成立了商業區,村委會以競標的方式將商業區租給商戶,每年村民們都能從租金中獲得不少的分紅,這成為村民失地后的最主要、最直接的經濟來源。
(三)買車跑運輸
部分村民利用征地補償款買車,跑起了運輸。這是有車村民的經濟來源之一。其中,有的是所謂的“黑車”,即類似于出租車那樣載客,但是沒有出租車所需的相關營業執照。由于這是這部分村民的生計之一,所以政府相關部門對這種現象常常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四)原有土地的繼續使用
拆遷規劃中的建設通常是逐步進行的,因此有的村民的土地并非一開始就被占用,而是暫時保留。這些土地上原有的農作物包括果樹等,依然歸原來的主人,村民也可以繼續在土地上種植蔬菜。這也成為這部分村民的經濟來源之一。
(五)出租房屋
住在回遷房里的村民,如果分配有不止一套房,也可以向村落時那樣將多余的房屋出租。然而不同的是,以前的村落,大多數村民都會建多層樓,有多個房間可以出租,自己可以像個“包租婆”一樣,收入相當可觀。B村的回遷房里,兩室一廳的租金一般為700元每月,三室一廳也只有1000左右,遠不及村落時的收入。這給村民們的可持續收入造成了困擾。
1.2.1 實驗組教學方法 Mini-CEX考核評估項目包括7種:病史采集;體格檢查;醫德醫風;醫患交流;臨床診斷;治療方案;整體評價。實施步驟:(1)設計以Mini-CEX考核內容為基礎的內科護理學授課計劃及內容,并在教案中體現。(2)教師布置病例,要求護生結合病例進行角色扮演,內容包括病史采集、體格檢查、臨床診斷、治療方案,其間要體現醫德醫風、醫患交流。(3)每次課程最后20分鐘,教師抽取1名護生以Mini-CEX考核表格進行全面考核,當場進行評價并反饋。Mini-CEX的優點是護生可以及時獲得反饋,在給一名護生進行反饋的同時,其他護生也有收獲。
(六)投資商圈
有一些村民用補償款投資其他的產業,如在商業區租門面經營店鋪等。為了補償與生計,居委會會給予他們很大的政策減免,最大限度地支持失地農民的經濟生活。
村民們失去了土地,不僅直接造成了經濟收入方式的復雜變化,還間接導致鄉村人際交往、思想觀念、傳統習俗等方面發生了深刻的變遷。
(一)人際交往變得淡漠
在村落形式里居住時,村民鄰里之間就像一家人,平時都是大門敞開。互相串門是家常便飯,就像是自己家一樣,孩子們也是嬉戲打鬧,并在各家之間竄來竄去,來去自如。大家有什么好吃的,也都很樂于分享。晚上、節日等空閑時間,村民們經常會聚在一起喝茶、聊天、打牌,其樂融融。然而在社區式的生活中,這種和諧歡樂的景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小區里有五十多棟樓,誰住在哪棟樓的哪一戶,都是通過在村委會的統一抽簽來決定。原來熟悉、關系很好的鄰居,很多不再是鄰居,甚至可能一個在小區的這頭,而另一個在小區的那頭。這種距離顯然使村民們不再像以前那樣方便且樂于串門,而是來往越來越少,關系也慢慢淡化。在訪談中,村民們普遍談到了這樣的情況,并且強烈表示這些不是他們想看到的。然而,社區里的一棟棟樓、一堵堵墻、一扇扇門,把原本關系很好的鄰里區隔得很遠很遠。他們很懷念往昔的那種歲月,有的老人在談及這些事時甚至哽咽落淚。其中有一位老人說,她有一位老伙伴生病了,直到去世,消息才從其他村民那里傳來,她很遺憾沒能陪在老伙伴身邊。她說,在以前的村落,她們是鄰居,有什么事情都會及時知道,如果有她的及時照料,這位老伙伴可能就不會這樣去世。
在城市社區里,即使是對門,大家一進家門也會把門關上,似乎習慣于將自己封閉在自家里的空間,甚至在門外偶然碰面都覺得尷尬。生活在這樣的社區空間中,一道道門阻隔了村民之間的關系往來,也隔斷了與外界的聯系。許多村民表示,以前村落時大家的門都是敞開著的,很方便、很親切,而現在,即使你有東西想跟鄰居分享,但是當你打開自己的門時,還要去敲對方的門,還不一定有人在。有時等到對方開門,然后是一副驚訝的眼神,“感覺很見外一樣,這種感覺,酸酸的、怪怪的,會讓你不想以后再這么做了,覺得你是你的,他是他的”。
中國傳統社會建立在農業生活基礎之上,B村同樣基于經濟上的自給自足、落后的生產工具和土地不能移動等特點,人們對人口、勞動力及和睦相助高度重視。但鄉村城鎮化則打破了這種和諧。
費老在《鄉土中國》中說,“中國鄉下佬最大的毛病就是私”,“‘自我主義’,一切價值是以‘己’作為中心的主義”。[1]而社區里家家戶戶的一扇扇門,更放大了這種特性,人們封閉在自我的空間里,變得越來越少與外界交往,哪怕是以前關系很好的鄰居?!爸袊鴤鹘y社會里一個人可以為了自己犧牲家,為了家可以犧牲黨,為了黨可以犧牲國家,為了國家可以犧牲天下?!保?]在社區模式下,雖然有居委會的主持,但是村民們依然經常為了商業區的分紅而鬧得不可開交,甚至不再顧及以前的鄰里舊情,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來”。
(二)思想觀念發生變遷
從村落到社區,村民們的思想觀念也發生著不同程度的變化。在采訪對象里,有一位開“黑車”的李師傅,被問及喜歡以前有田地的生活還是現在的生活,他毫不猶豫地回答說當然是現在的生活?!耙郧爸荒芊N地,起早貪黑,面朝黃土背朝天,一年下來也沒多少收入。但我們在征地中有補償款,就可以用來買車跑運輸,也可以用來做其他的投資,畢竟時代進步了,社會發展了,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尤其是習總書記這一代領導人,倡導全民創業,而創業是需要資金的,按照以前種地根本不可能?!?/p>
另外,在中國社會中,血緣和地緣關系占有核心的地位。但大量研究表明,無論是在中國內部還是海外,在現代市場的發展中,人們經常利用親緣、地緣關系來發展自己的生意。同樣,B村也有村民在新的經濟模式中,與親朋好友合作,以尋求生意發展商機。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各方的經濟發展,也各得所需,但是這種合作已經不是純粹地基于親友感情,而是更多地夾雜著利益觀念。美籍華人、人類學家張鸝在其著作《城市里的陌生人:中國流動人口的空間、權力與社會網絡的重構》中說:“雖然需要強調親緣、地緣關系的積極作用,但我們也不必諱言在家戶內部和同鄉群體內部所存在的剝削和不平等。”[2]
正如張鸝在《城市里的陌生人》中所說,“(溫州)大院存在著多重的社會經濟緊張關系,例如從事相同行業的家庭之間在生意上的競爭。在大院老板和普通住戶之間、溫州業主和他們所雇用的工人之間,出現了新的社會依附關系和剝削關系”,[2]而不再是單純的出于情感的互助。翟學偉在其著作《人情、面子與權力的再生產》中也提到,“中國社會是一個講人情與面子的社會。眾多的研究成果和文化比較已經證實這一點”,[3]然而“人情”從原來的村落到現在的社區,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
(三)傳統習俗面臨的困境
在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的時代潮流下,鄉村的傳統習俗也面臨著困境。B村以前的村落時代,幾乎家家門前都有個庭院,不僅村民們聚集在這里聊天、喝茶、打麻將,同時它還有另外一個重要功能,即作為辦婚事或者喪事時的聚集空間。按照B村的習俗,有人去世時,需要在此人生活的空間奏樂三天三夜,以慰藉逝者,超度亡靈。同時,還要在庭院里擺放各種紙做的祭奠逝者的用品,并擺酒席宴請前來悼念逝者的親朋好友。來自四面八方的親朋好友都聚集在庭院里。然而,在社區的住房空間里,沒有了庭院,樓房房間的空間也非常有限,不便于奏樂做法事,村民們難以進行傳統的習俗儀式。這給村民們帶來了很大的困擾。
以前的村落時期,逢年過節或者逝者的忌日等重要文化習俗節日,村民們都會在村里路邊燒紙錢,以表對逝者的懷念與祭奠。但是在社區模式下,由于需要進行社區化規范管理,不允許隨意燒紙錢。在這樣的條件限制下,村民們傳統習俗的進行與承繼遇到了困境,有的開始淡化,甚至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
(四)親友關系的演變
項飚在其著作《跨越邊界的社區》中提出了“系”的概念。他認為,“‘系’是以某一行動者為中心的多種關系的組合,或者可以叫做‘關系叢’,它類似于我們平常所說的‘圈子’”,“它是在人們原來的社會關系的基礎上,在流動和經營的過程中形成的”,“‘系’的最重要特征在于,它是不同關系的組合”。[4]村落時期,由于各自都只是經營自己的農作物,“靠天吃飯”,收入來源比較單一,所以B村村民們之間的關系一般只是單純的親友關系。但是在新社區中,人們既可以從商業區得到分紅,也可以自己經營商鋪,獲得經濟收益。為了收獲更好的生計,親友之間最容易互相合作、互利共贏,這就很明顯地出現了一個生意圈意義上的“生意關系”。這兩個關系圈有重疊的部分,即既是親友關系,又是生意上的合作關系,這個重疊部分構成了現在村民們生活中最重要的“核心系”。當然,這些系與系之間的界限是模糊不清的,隨著圈內的交流與互動,這種關系也會隨時發生變化和轉換。如果利益上得不到合理分配,就會發生矛盾和糾紛,進而危及生意關系甚至親情關系。
在村民們的聊天中,筆者經常能聽到他們談論某某人在生意中采用了不正當的競爭手段,或者某件事上他們受到了不公平的利益分配?!白约捍宓亩寄菢幼?,太可恥了?!彼麄冋J為,應該保持以前那種美好的親情鄰里關系。然而事實上,這種關系已經被商業利益所侵蝕,一去不復返了。老一輩人對此表示很失望。
(五)“禮物”意義的嬗變
“禮物饋贈是人類社會中最為重要的社會交換方式之一?!倍Y節性的“禮物往來維持并創造了各種——合作性的、競爭性的抑或是敵對性的——社會聯結”。[5]在B村以前的村落時代,“禮物”有正式與非正式之分。正式的禮物是指婚嫁、生日、祝壽等重要時刻贈送的禮物,尤其“婚禮是農村生活中最重要的禮物交換場合,禮物在儀式的不同階段被送給不同的受禮者”。[5]而非正式禮物則是指在日常生活里,鄰里之間比如說有什么好吃的,或者自己家的果樹收獲了,順便串門,給鄰居共享。這種非嚴格意義上的禮物,正是村民間和諧關系的典型體現。但在社區時代,無論是正式還是非正式的禮物,其意義和內涵都發生了嬗變。
由于村民們失去了他們世代耕種、賴以生存的土地,所以在商業區的分紅和生意上都希望得到更多的經濟收益,以保障自己及家庭的生計。他們會向村委會委員送禮,以便在商業區分紅和生意店鋪等中得到特殊的照顧,或者起碼期望能借此保障自己應得的利益不會受到損害。這種情景下的禮物,顯然已經不是村落時期單純意義上的禮尚往來,而是具有了一定的功利性。閻云翔在《禮物的流動》中說道,“從那些相對‘簡單的’社會中概括出的禮物交換規則,諸如回報義務和送禮者的優越性等,并不總是適合那些更為復雜的、分化了的、存在發達勞動分工和顯著商業成分的社會的現實”。[5]
(六)家庭形態的改變
“家庭在任何社會都是人們最初社會化的場所,其本身的特點也是構成不同人際關系的核心問題”,“中國人的家族是一種擴大式的家庭形式,是一種幾代同堂,具有一定范圍的血緣關系的成員組合,并對村落和國家的形態產生影響”。[3]B村村落時期與此類似,然而當人們住進社區式樓房后,由于每戶至少能分配到一套房子,兒女與父母分開住,或者拿著補償款到城里投資做生意,只有老父老母獨守空房。在這樣的背景下,原本家庭中最主要的父子關系受到阻斷,導致整個家庭連續體的弱化甚至終止。小家從大家分離出去,這種情況發展到一定規模和程度,終將會出現“另起爐灶”的可能。原本和諧、平衡的家庭形態發生了改變。
筆者租住的房子對面居住的是一對七十多歲的老伴兒,他們每天上下五樓,老爺爺生病了,只有老奶奶一個人照顧,因為他們的兒女都不在B村,不能及時趕來或者隨時照顧。后來老爺爺病逝,只剩下老奶奶一個人住著89m2的房子。
社區所造成的這種區隔變化,直接影響著家庭成員尤其是老一代人的生活和幸福感。他們不再像以前村落時期那樣享受鄰里和諧、其樂融融的關系,兒女對他們的關懷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缺失。
城市化進程推動著鄉村快速城市化,然而在被城鎮化的過程中,鄉村原有的文化習俗以及良好的人際關系受到巨大沖擊。人們的觀念在這樣的市場經濟環境下發生著變化,與時俱進的同時,卻丟失了原本的那份純真,趨于勢利;人際關系也失去了原來的那種和諧,慢慢變得淡漠,甚至“老死不相往來”;而由于社區中缺乏應有的場所和載體,鄉村原有的文化風俗難以為繼,甚至逐漸消逝在村民的生活中。如何面對鄉村與村民傳統文化的承繼困境,是中國現代化建設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不能在物質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的同時,卻犧牲了原本已經擁有的和諧和幸福感,失去了人們早已習慣的文化習俗和精神寄托。
[1]費孝通.鄉土中國[M].人民出版社,2015:1-3,25,33.
[2]張鸝(美).城市里的陌生人:中國流動人口的空間、權利與社會網絡的重構[M].袁長庚,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60,96.
[3]翟學偉.人情、面子與權力的再生產(第二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97,99.
[4]項飚.跨越邊界的社區[M].三聯書店,2000:24,27.
[5]閻云翔(美).禮物的流動:一個中國式村莊的互惠原則與社會網絡[M].李放春,劉瑜,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3,9.
指導老師:孫信茹
G127
A
1674-8883(2016)16-0052-02
翟明杰(1987—),男,廣西桂林人,云南大學新聞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