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洪
(作者單位:寧夏廣播電視臺)
困境中的重構:新媒體語境下新聞行業的轉向
姜 洪
(作者單位:寧夏廣播電視臺)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新媒體技術被市場接受并廣泛地應用到各個行業中,使新型的傳播模式出現,嚴重沖擊著傳統新聞媒體的傳播機構,讓傳統新聞媒體面臨諸多問題,制約了新聞媒體的良性發展。本文對新媒體語境下新聞行業面臨的困境進行分析,闡述如何使新聞行業打破困境,向新的方向發展。
新媒體;新聞行業;轉向
1.1 新聞傳媒權利受到威脅
新聞傳媒機構是新聞發展的重要依托和工具。新聞傳媒機構的健康發展直接影響新聞的專業化和制度化模式的形成。也就是說,新聞傳媒機構能夠有效地對新聞品質進行約束。第一,專業的傳播媒體組織的新聞生產不再受到政治機構和相關利益集團的禁錮,削弱了相關權利機構對新聞內容的負面影響。第二,新聞傳媒機構的出現,使新聞的生產具有了一定的標準,對新聞內容和其他相應附屬品進行了相應的約束,為新聞生產的規范化提供了一定的條件。但在新媒體語境影響下,很多非專業的新聞機構的形成,使新聞的相關權利受到了沖擊,對新聞生產權利進行了分化,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專業新聞機構在市場中的地位。像博客和網站等新聞發布形式,并沒有專業的新聞媒體經驗,但其擁有了新聞生產權利。這種情況下,專業的傳統的新聞媒體遭受很大的權利危機。
1.2 新聞價值逐漸下降
在新聞市場中,很多非專業的新聞機構涌入,沖擊著傳統的新聞生產機制。其中,專業的新聞必須以客觀、公正的理念出現在大眾面前,而由于非專業新聞媒體的進入,使這一理念受到了影響,在新媒體語境下,網絡新聞的客觀性和公正性很難實現。傳統的專業新聞媒體工作人員都受到過專業的教育和學習,具有一定的職業道德和專業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保證新聞內容的客觀性。但在普通大眾的新聞傳播中,很多新聞傳播者都是根據自己的興趣對新聞進行評論,主觀意識較強,缺乏一定的客觀判斷,新聞的情感色彩濃厚。另外,當前的新聞不再以高質量的新聞為焦點,而是以大眾的關注度為主。很多新聞僅僅是為了滿足大眾的需求,導致新聞價值逐漸降低。
1.3 職業新聞人的身份受到瓦解
當前,新聞傳播方式多種多樣,在這種情況下,能夠進行新聞傳播的人已經不僅限于職業的新聞工作者,每個人都成為了新聞職業人的扮演者,可以隨意對新聞進行傳播。這些職業充當者沒有受過專業的教育和訓練,缺乏專業的知識和技能,對新聞內容的真實性和客觀性沒有專業的審判,只是憑借著自己的愛好和興趣對新聞進行傳播,他們既是受眾,也是傳播者。這種權力在當前的情況下不斷的被分化和放大,所有公眾都成為了這種權力的擁有者。他們通過網絡留下自己的痕跡,包括博客,微信,論壇等,在發布原始新聞的同時,也對其他新聞進行轉載,使新聞產品不斷更新。
1.4 新聞倫理受到破壞
傳統的新聞媒體必須在一定的新聞倫理和職業操守的規則下進行的。而新媒體語境的發展,為人們的民主參與打開了大門,使非專業機構和非專業職業人士參與到社會新聞的發布中。但在事實中不難看出,由于這些非專業的存在,使最原始的新聞倫理和職業操守受到抨擊和瓦解。非專業人士和機構在對新聞進行制造和傳播時,缺乏專業知識和技術的指導,甚至有些違反了制度規則和職業道德,沒有做好理性與責任的擔當,使新聞市場中出現了一些不負責任的新聞。如謊言、誹謗和色情等信息,有些侵犯了個人的隱私,有些并不真實存在,使新聞市場更加混亂。
2.1 解放傳統媒介的專業束縛
傳統的新聞行業要求新聞媒介能夠進行獨立運作新聞業務,不受經濟和政治因素的束縛,要保持自身的獨立性。這種新聞比較理想化,在現實的社會中是不可能實現的。在實際的新聞傳播中,必須要建立在一定的平臺基礎之上,并受到相應環境制約,同時有些新聞也是為了維護一定層面的利益而出現的。因此,新聞的生產和傳播必定要受到商業因素的影響。然而,在新媒體語境下,網絡技術的使用,使人們都參與到了新聞的生產和傳播中來,網絡能夠容納海量的信息源,這些非專業的新聞人士通過網絡和各個渠道進行受眾,同時對新聞進行發布和傳播,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政治因素的控制,如果處理不當,會給社會帶來巨大的危害。
2.2 規范新聞價值標準
傳統新聞價值是有一定的價值標準可循的,受到了一定的約束和規范,能夠實現達到想要結果的目的。但是隨著網絡的建設和新聞市場的開放,這種新聞價值標準在不斷的被打破,使新聞價值不斷的下降,甚至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和危害。因此,必須對新聞價值提供新的規范和標準,對網絡新聞進行制約,從而提高新聞產品的價值。首先,在新媒體語境中,在普通新聞信息泛濫的同時,專業新聞機構和職業新聞工作者對
新聞的制作品質要提到更高的層次,在內容、形式和服務上更加專業,從而增加受眾寬度和廣度。其次,要展現新聞的過程和受眾群體進行互動。新聞不是靜止的,對一條新聞的陳述,不單單是給受眾者一個新聞結果,而是要展現一個新聞過程,這就要改變中立、客觀的傳統新聞價值標準,使其動態化,體現出新聞事實的真實性。同時,在新聞播出后要及時的與受眾者進行互動而接受其反饋,才能實現新聞的真正價值。
2.3 對新聞工作者職業身份的肯定
在當前新媒體語境下,網絡為人們提供了發布新聞更加寬廣的平臺,實現了信息的自由流通,使新聞信息更加豐富多彩。伴隨著新聞傳播形式的增加,隨之而來的就是新聞的泛濫,出現了反新聞的現象。在這種狀態下,很多專業新聞工作者的身份受到了質疑,在人人都可以成為新聞傳播者的今天,是不是已經不需要專業的新聞工作者來進行新聞傳播?這種觀點明顯是錯誤的。在新聞信息量大肆泛濫的今天,由于其涉及到的內容廣泛,形式多樣,新聞的真實性和有效性成為了人們關注的重點,增加了真偽辨識難度。因此,人民大眾需要有人來對這些信息的真偽進行辨別。而專業的新聞工作者正是充當了這一角色,可以對這些新聞進行篩選、整合和管理,并使用專業的語言進行表述和說明,對新聞發展的方向加以引導,幫助受眾者進行辨別和理解,實現正確方面的引導。這里的專業新聞職業人充當了“意見領袖”的角色。
2.4 新聞倫理向事實和人文關系轉變
在新媒體語境下,很多新聞已經給社會帶來一定的危害,包括道德的淪喪,使現代教育步入困境等,已經超出了合法性和合理性。因此,必須對新聞倫理進行重塑,使社會新聞向著健康、合理、有序的方向發展。在對新聞事實進行客觀闡述的同時,要給予人文關懷,體現出新聞傳播的責任,彰顯社會的人性,從而促進新媒體文化的健康發展。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網絡新聞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交流窗口,改變了傳統的新聞傳播方式,創造了一個新的傳播環境。這種方式既讓新聞行業走入困境,也給新聞行業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在為它的民主性開放的同時,也對其進行理性思考,這種矛盾的存在必然需要對新媒體語境下的新聞行業作出調整,使新聞行業更有效地發揮其優勢,使新聞行業健康發展,從而更好地服務大眾。
[1]陳洪波.新媒體背景下傳播倫理的困境與重構探究[J].新聞知識,2014(7).
[2]彭增軍,陳剛.全球化與新媒體背景下媒介倫理中的文化沖突[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5).
[3]肖珺.新媒體與跨文化傳播的理論脈絡[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5(4).
[4]劉珊珊,郭蕾.新媒體視域下傳播倫理的困境及對策[J].新聞研究導刊,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