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麗
(作者單位:寧夏廣播電視臺)
如何杜絕新聞失實現象
陳 麗
(作者單位:寧夏廣播電視臺)
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新聞記者應該把好第一關,與此同時有關部門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加大對違法者的懲戒力度。
真實性;自律;制約機制
堅持新聞的真實性,對于媒體來說非常重要。作為新聞媒體和新聞工作者,我們必須如實客觀地報道事實真相,探尋真相,并滿足受眾對于新聞信息的需求,得到受眾的認可,才能體現新聞的價值和意義。新聞失實現象不僅是我們媒體界所重視的一個問題,國家也對于“打假”工作制定了條令,還進一步完善了監督機制。失實新聞的層出不窮,誤導受眾,引發新聞官司。這不僅損害了新聞工作者和媒體形象,同時降低了媒體的威信,更間接導致了政府威信力的下降。
很多人認為“媒體是社會的良心”,在許多重大公共事件中,媒體都扮演了非常重要角色,成為良知的化身。比如,在最初媒體報道三鹿奶粉事件的時候就將其稱為“某品牌奶粉”,隨即就被其它媒體大膽揭露出來是“三鹿”。這種現象說明,很多媒體在報道新聞時過于謹慎,缺乏探尋的勇氣。而對于負責任的媒體、有良知的新聞工作者來說,勇氣極其重要。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一切向錢看”的社會風氣彌漫,新聞工作者更應該潔身自好,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對于新聞媒體,受眾已經深深地依賴它提供的信息,所以新聞工作者就更要有勇氣揭發失實新聞并且尋找真相告訴受眾事實,向受眾解釋這些假新聞產生的原因,以及了解這些假新聞背后的真相和隱藏的事實。同時新聞工作者在報道新聞時要準確真實的報道事件、挖掘出事件的真相,揭發失實新聞的新聞工作者應該告訴我們這條失實新聞產生的真相,多聽不同方面的意見,還原事件的全貌,告知受眾事件的前因后果。拒絕有償新聞,拒絕虛假炒作,拒絕新聞買斷,禁止濫用媒介權利,勇敢地說真話,這樣才能永葆新聞的客觀真實,更好的引導社會輿論。
新聞工作者要加強自身的專業素養和職業道德,要及時摒棄不正當的名利誘惑,強化自己的職業意識和責任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學會用正確的眼光審視作為新聞工作者這一行業的職業準則。在工作中,要深入調查并且尋找可信的、真實的信源。最后,也要深刻認識到,因為自己的一己私利對職業生涯的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和給國家以及公眾帶來的傷害。
多年來,由于各種客觀因素,我國在新聞的監管上明顯還不到位。對于一些國家政治方面的新聞或者一些敏感的失實新聞報道,監管嚴格,及時處理。但對于一些其他方面的新聞,如:娛樂新聞的“打假”工作,就不太到位,相對比較寬松。而且一些懲罰制度力度不夠,相關的法律條令也不夠完善。以我國媒體現在的發展情況來看,我們除了記者自律、媒介的管理外,相對也需要靠一些制度化的管理來有效制約失實的新聞。所以,我們國家應該盡快構建一些新聞監管體系,對已經比較完善的規章制度認真貫徹實施,切實落實好每一步的工作,明確地區分出失實與誹謗、侵權的界限。同時,針對不同情況,有不同的對策,加強管理,建立更加完善的制度,讓“打假”有法可依。
新聞打假是一項長期工作,這個任務非常艱巨。在健全與防范假新聞報道制度的同時,記者隊伍要深入實際調查真相。無論是對于報道之前還是之后的防范,我們都必須在新聞失實后予以及時的更正,在失實新聞出現后,建立相關團隊,對事件的真相在及時糾正的同時,也要對失實新聞產生的原因作出詳細解釋。與受眾形成面對面交流,通過各種渠道解答他們的疑問,讓假新聞的成因以及新聞的事實真相更加透明化。相對應的,也可以形成一些答辯機制,讓廣大新聞工作者有機會相互交流,說出自己的建議。之后也可以開展一些相關活動,呼吁抵制假新聞的報道,以便順利進行“打假”工作。
假新聞對社會造成的危害很多是無法挽回的。在如今“輿論監督”和“言論自由”的大旗下,失實新聞一次次騙取了讀者的眼球,給媒體帶來了經濟效益;謠言,一次次欺騙讀者,給社會帶來了危害。作為新聞管理部門和司法部門,為什么不加強管理,放縱個別新聞工作者對于假新聞的傳播?受眾在接收到假信息時,為什么不能夠起到警示作用?假新聞導致的這些結果,歸根到底,實際上還是媒體以及政府對于相關人員的處罰力度不夠。政府應該拿出真正的行動,對那些未經證實就去轉載失實新
聞的新聞媒體單位予以相應的行政和經濟處罰;對那些擅自捏造失實新聞,炮制謠言的不法分子立案偵查,從重從快繩之以法,以達到震懾其他潛在不法分子的目的。對于違規違法的新聞工作者和其所在新聞單位責任人,應一查到底,嚴肅處理,絕不姑息。
新聞的真實性是新聞工作者報道新聞的首要條件。所以,無論是從受眾還是媒體的角度來考慮,都是非常重要的。失實新聞的產生很多都是由于新聞工作者為了謀取自身利益而不顧公眾利益的結果,這種錯誤的輿論導向會對社會、國家乃至對世界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因此新聞工作人員應該從自身做起。新聞是民眾對社會的一種直觀的了解,因此新聞的真實度在民眾對社會的了解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導向作用。真實的新聞就像一面鏡子,讓民眾真真正正了解社會的發展,反之則只是嘩眾取寵地阻礙人民對社會的真實了解。所以,總體來說,新聞“打假”工作是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從近些年來的“打假”情況中可以看到,在失實新聞泛濫的同時,也可以看到我國對于失實新聞的監督與打擊。與此同時,作為媒介信息的消費者受眾,在接受新聞報道的同時要勤于思考,用理性和批判的眼光去審視它們,而不是被動的接受媒體信息。每一位受眾都應該接收媒介內容的同時拒絕接受虛假信息,讓失實新聞無利可圖。杜絕假新聞不僅是新聞工作者的義務,也有受眾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