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祥
(作者單位:會寧縣廣播電視臺)
電視紀錄片故事化情節中的細節藝術
王富祥
(作者單位:會寧縣廣播電視臺)
細節猶如電視情節的細胞,細節具有敘事和吸引觀眾眼球的雙重功能。在電視紀錄片前期準備和拍攝過程中,攝制者往往通過大量的細節來表現人物形象、擴充故事內涵。只有真實、生動和恰當的細節,才能增強紀錄片的故事感染力。從電視紀錄片自身的特點和受眾角度兩個方面而言,電視紀錄片講述故事都離不開細節描寫。
電視紀錄片;故事化情節;細節藝術
電視紀錄片是拍攝者和被拍攝者共同完成的電視作品。如何處理好電視紀錄片情節與細節的關系對紀錄片故事化敘事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紀錄片所展現的主題需要情節來建構故事框架,更需要細節來豐富故事,情節好比人的骨骼,而細節就是人的豐腴血肉。
編導在拍攝真實場景時,通過自己對生活的觀察與思考,竭力在
場景中用感人的細節與情節,揭示人物性格,樹立人物形象,表現事件本質,傳情立意。
在電視紀錄片的創作過程中,細節是電視紀錄片打動人、感染人、給受眾留下印象的法寶,細節是電視紀錄片的靈魂。因為影視藝術就是用細節描寫,細微地表現被攝對象,引起受眾的注意,用細節打動觀眾,從而產生情感的共鳴。因此,在影視藝術圈中細節被稱為“微相藝術”。常常我們在觀看了電視藝術作品后,可能會忘記大部分故事情節,但是一些生動的細節卻記憶猶新。對于電視紀錄片來說,細節運用的越多越巧妙,紀錄片的真實度就越高,打動人的力量就越大。細節可以激發受眾情緒,使受眾達到情感的至高點。所以編導在如何合理安排細節、認真地捕捉細節、運用細節方面要花大力氣,下大功夫,使作品更加精良。
因此,電視細節需要多使用近景、中景和特寫來拍攝,以便清晰地展現出細節的變化。在電視紀錄片故事化敘事創作中,細節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體現在語言、動作、音響、場景、情景和物象等方面,任何一類細節都在紀錄片故事化敘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對于細節的定義有好多種,高鑫曾在《電視藝術學》中對細節做過比較詳細的定義:“所謂細節,就是構成人物性格、事件發展、社會情境、自然景觀的最小組成單位,社會和人物性格的完整屏幕體現,往往是由許多細節所組成的。細節表現要服從屏幕形象的塑造和主題意念的表達”。“它往往是整個紀錄片最感人的閃光點,是深化主題,反映主人公個性魔力的點睛之筆”。“紀錄片不一定要情節,但一定要細節、有了細節可以使影片主題深化,并且形成更生動的形象。這種細節是攝影記者從現實生活中抓取的,是依靠‘搶’‘挑’‘等’的采訪攝影拍下來的。而不是由編導臆造、讓人表演出來的。”
電視不像電影一樣可以表現比較大的場景,即使能表現,也難以達到電影那種藝術效果。但是電視的優勢在于可以細致入微地表現日常生活,表現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但細節往往又能牽動神經,打動人心。這為電視藝術塑造各式各樣的人物形象,刻畫復雜多變的內心世界打下基礎。
何瑩瑩在論文《電視紀錄片故事化敘事研究》一文中指出:“對于受眾而言,往往能夠產生強烈的震撼效果的是細節。通過特寫鏡頭表現細節,能夠起到強調的作用,這些細節描寫往往可以抓住受眾的視線,緊扣受眾心靈,細節進一步深化了主題,主題的價值通過細節的表現更加鮮明突出,細節的這個作用在紀錄片創作中經常被用到,也有著非常顯著的作用。”在《舌尖上的中國》里使用了大量的表現細節的特寫鏡頭,這些細節的成功運用,是引起人們高度關注和喜愛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第一集《自然的饋贈》中,酥油煎松茸、竹筍切成條和其他食材一起炒時,運用了特寫鏡頭的細節描寫。在拍攝安徽省方興玉家毛豆腐的轉化過程中,豆腐上濃密的小絨毛顫動的鏡頭、豆腐菌絲上細小的顆粒若隱若現的畫面,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些細節描寫表現了轉化的靈感,深化了這一集“轉化靈感”的主題。在東北干湖捕魚的故事中,終于到了收網的時候,水底的世界被整個兒地打撈起來了,被上天厚愛的人群又一次獲得了恩賜。大魚們肥美的身軀刺激著所有人的神經……這個特寫鏡頭拍攝得特別振奮人心,一條條大魚張著大嘴被打撈上來,強調了這個故事情節,也進一步深化了人們是被自然厚愛的、大自然慷慨地把物產給了人類這樣宏偉的主題。
細節在文學創作中往往被運用和發揮得淋漓盡致,作家可以通過細節刻畫出一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紀錄片也同樣需要細節刻畫生動的人物形象。而紀錄片離不開通過特寫鏡頭的捕捉來表現人物形象,刻畫人物性格,揭示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電視紀錄片故事化敘事通常通過特寫鏡頭,通過人物細微的眼神和微妙的動作、行為的變化來表
達情感。一個微小的動作,一句簡單的話或者一個眼神變化,都能夠表現出人物的性格、心理,從而表現人物豐富的個性,揭示出人與人、人與物、人與自然的微妙關系。
紀錄電影《終極世界》是一部法國片子,電影故事中的快遞員山姆是一位十分敬業的年輕人,不管遇到多少困難,不管給不給資金,他都會拼全力把快件送達。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在塑造人物上,他突出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虛實共生的創作特色,因此大大提升了人物的內涵。片子開頭山姆因搶時間,把摩托車開進了單行道、受到了罰款并扣6分的處罰,而罰他的竟是他的親生父親。結尾時已從警察崗位退下來的父親不顧生命危險協助山姆殺退了歹徒,保護了名畫。從表面上看,這兩組故事都是在講父親,而實際上,他是在塑造父親的同時,講述了山姆的成長過程和環境,這父子二人在導演的眼里,只是一個人,山姆是父親生命的延伸和深化。在視聽敘述上,導演把富有特色的視聽語言及影像藏于故事之中,不動聲色地進行視聽敘事,從而在看似平淡的鏡語中敘述著深層的含義。這一敘述方式是點睛之筆,它為影片藝術的主觀抒發,找到了合理的心理依據。
該片特別注重細節的運用,山姆在送快遞中違反了交通規則,遭到處罰,而罰他的竟然是他的父親。他以為是父親沒有認出他,便提醒說:“爸爸,是我,我是山姆”。可父親沒有回應他,而依然說:“請交罰款,同時扣6分”。此時山姆沒有臺詞,只是愣愣地望著父親,一眼的尷尬和不解,這其中包含了多少潛臺詞啊。這個細節把山姆復雜的內心表現得可謂淋漓盡致。這足以證明,越是細節的東西,越能表現出人物內在的豐富感受。
拍攝電視紀錄片需要融入制作者豐富的閱歷,而這種把握就是同通過特寫鏡頭來表現生活,通過細節來表情達意,讓受眾就像閱讀一篇優美的散文一樣細心感悟,從細節中感受到思想意念,體悟深藏的思想內涵;同時利用細節表意,受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深化認識的思想深度。細節猶如導火線,使紀錄片表現的情感更加濃烈、震撼。細節往往最能表現事物的本質和人物的感情,并產生情感的升華。紀錄片《山菊花》中,劉高升老人將重孫們聚在田間地頭,讓他們體會“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情景。劉老太爺在講述中說“讀書就像種莊稼一樣,要扎實,不扎實是學不好的”,觀眾可以從劉老太爺的動作、語氣、神態中感受到他對教育的重視。而此時的孩子們有的側耳傾聽、有的低頭沉思、有的抓耳撓腮、有的神情專注,特寫的細節鏡頭把孩子們的神態表現得惟妙惟肖:他們渴望知識,但對知識的認真卻有些模糊,處于懵懂的狀態。
而形象細節是一個事實中視覺形象的具體描寫。它通常是通過特寫鏡頭或長鏡頭來實現的。如果一部10分鐘的電視紀錄片中,每隔三分鐘能有一個打上烙印的形象細節,那么這部片子就有可能成為上乘之作。我創作的《山菊花》中的劉高升的三兒子劉存信有這樣一個特點,每當他高興的時候,總是要摸幾下嘴巴;當他沮喪時,總要流淚。抓住了他的這個特點,把他的個性表現得惟妙惟肖。
紀錄電影《鄉村里的中國》中,語言細節運用得比較好,片子中通過大量的同期聲展現杜深忠與妻子詼諧的日常生活,使他和妻子為代表的絕大數農民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杜深忠說了一句話:“都說農民對土地有感情,實際上農民對土地沒有一點感情。咱就是沒有辦法,無奈……”讓人印象深刻。其實,杜深忠也代表了中國農村中一部分被現實壓迫的“文化人”,他們對土地又愛又恨,對物質生活的滿意度并不高卻向往著被其他農民形象的既定認識,也向公眾提出了一個社會現實問題——在中國的轉型期,農民的精神文化如何得到保障,這也是本片觀眾共創文本的結果。
影片《枯木逢春》中,畫面連續抓住了幾個打麻將人的特寫:張嘴凝思、搓脖子,還有的突然大叫起來的細節。把打麻將時的癡迷淋漓盡致地用畫面表現了出來。用畫面細節表達情感,比用文字描寫出來的細節更具有真實感和現實意義。
總而言之,細節是構成情節的細胞,細節具有敘事和渲染情感的多重功能。我們要講述電視紀錄片的故事,就要把細節發揮得淋漓盡致,才能給故事留下充分拓展的空間。因此,在進行紀錄片創作過程中,要善于抓住事物的細節和人物的細微表情,在技術上用特寫鏡頭來強調所要表現的主體,刻畫人物性格,表達編導的情感。
注釋:
高鑫.電視藝術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1]高鑫.電視藝術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2]焦炳琨.影視題材立意敘事的理性思考[M].甘肅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甘肅省廣播電視協會出版.
[3][美]希拉·柯倫·伯納德.紀錄片也要講故事[M].孫紅云,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社公司,2011.
[4]何瑩瑩.電視紀錄片故事化敘事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