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 揚
(作者單位:太原廣播電視臺《新聞快車》欄目)
電視新聞采訪中有效性提問策略
晉 揚
(作者單位:太原廣播電視臺《新聞快車》欄目)
記者通過電視新聞采訪可以直接獲取新聞信息,進而為新聞報道提供關鍵素材和內容,良好的采訪不僅能夠幫助記者獲取更多的新聞內容和新聞信息,也能夠獲得更好的新聞報道效果。本文通過結合現階段在電視新聞采訪當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嘗試從巧妙設計提問內容、努力控制記者自身的情緒、采用換位思考模式和靈活運用多種提問方式等角度,簡要分析研究電視新聞采訪中有效性提問策略。
電視新聞采訪;有效性提問;具體策略
1.1 “標題黨”現象時有發生
目前,媒體行業間的競爭越來越殘酷激烈,為了能夠在“白熱化”的市場競爭中搶占先機,電視新聞逐漸出現“標題黨”的現象,也就是僅利用各種具有刺激性和引誘性的字眼、詞匯作為標題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并未對新聞內容進行深入挖掘,這種單純博眼球的方式不僅大大降低了新聞的真實性,也使觀眾逐漸喪失對電視新聞的信任[1]。
1.2 記者與采訪者之間交流不足
由于新聞自身具有實時性和突發性,記者往往需要臨時進行采訪和現場報道,這也非常考驗記者的職業技能。但根據筆者的觀察,記者與采訪者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明顯不足,甚至有時會呈現出一種單項式采訪的模式,特別是許多地方衛視的新聞記者為了能夠進行獨家報道,將重點放置在編排問題方面,“多了套路少了真誠”。
1.3 采訪過程不完整內容易失真
在采訪過程當中,也經常會出現內容無特色、采訪無重點的情況,很多時候,記者并沒有對新聞采訪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只是人云亦云地“隨大流”,使最終呈現出的新聞內容千篇一律,缺乏新意和特色。另外,由于種種原因,如被采訪人不配合或其他突發事件導致采訪被迫中斷甚至停止,而在后期制作過程中,記者主要通過其主觀臆斷或道聽途說等方式拼湊新聞內容使其看上去完整,導致新聞內容的真實性大打折扣。
2.1 巧妙設計提問內容
記者在進行電視新聞采訪前需要深入了解采訪對象和采訪內容,并以此為基礎巧妙地設計提問內容,這也是確保順利完成電視新聞采訪的關鍵步驟。記者在采訪過程中能夠按照預定的提問路線有規律、有條理地進行提問,在此過程中記者需要盡可能設計簡單直接的提問內容;同時,結合采訪現場的實際情況等進行適當調整,在避免采訪內容雜亂無章、采訪主題模糊不清的同時,逐步引導被采訪人主動配合采訪工作。
2.2 努力控制自身情緒
在實際采訪過程中,由于某些記者未能有效控制自身情緒,不僅導致采訪錯誤率迅速上升,也極大地影響了最終的采訪效果。特別是在自然災害或人為事故等新聞事件當中,記者的情緒容易受到感染并產生較大波動,變得比較激動或是態度強硬,從而忽略了被采訪者的感受,導致被采訪人產生反感情緒甚至導致采訪工作被迫中斷。因此記者在進行采訪時,需要努力控制自身情緒,堅持公正、客觀的態度盡可能與采訪者進行情感上的交流和互動,以便順利完成電視新聞采訪任務[2]。
2.3 多多進行換位思考
尊重每一位被采訪人是記者做好電視新聞采訪工作的重要舉措,記者需要同時從心理和語言兩方面表現出對被采訪人的尊重。同時,需要積極進行換位思考,盡可能站在被采訪人的角度和立場上看待問題,不觸及被采訪人的隱私和底線,只有換位思考、平等待人才是記者專業水平的真實體現。例如,在某次地震中,某位記者為了獲得獨家新聞,不停干擾醫生和官兵的救援工作,要求其接受采訪,此畫面一經播出迅速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議論,也使采訪工作者開始對自身的采訪行為進行反思。
2.4 靈活運用提問方式
結合具體情況,靈活運用各種采訪方式和提問方式也是提升電視新聞采訪有效性的一項重要策略。例如,揭露行規內幕等新聞事件,面對面的采訪顯然不合時宜,此時記者可以通過隱蔽拍攝采訪、電話采訪等方式間接獲取新聞信息。當被采訪者不愿意正面回答某些問題時,記者可以使用迂回提問的方式,提出一些關聯性問題,從側面獲取想要的新聞信息;而面對不善言辭的被采訪人時,記者可以通過引導式提問,利用話題引導或語言暗示等方式帶動被采訪人主動回答問題。
提問是電視新聞采訪過程中最為關鍵的一步,提問是否具有有效性將直接影響最終的新聞報道效果。針對當前記者與采訪者之間缺乏足夠真誠的交流,同時受限于紛亂龐雜的新聞信息以及被采訪人的配合度,往往會導致采訪過程不完整,而記者有時會通過“移花接木”等方式拼湊新聞內容,使新聞的真實性大打折扣等問題,記者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提問能力,盡量站在被采訪人的角度和立場上使用平和的語氣和穩定的情緒,配合使用多種多樣的采訪與提問方式逐步引導被采訪人接受采訪,在經過詳細的檢驗認證后,將真實可靠的新聞內容及時報道給電視觀眾。
[1]楊紹曾,趙艷玲,楊麗華.試論電視新聞采訪中有效性提問策略[J].西部廣播電視,2016(1).
[2]董緒平,李賈盎.探析電視新聞采訪提問策略的有效性[J].新聞研究導刊,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