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妍妍
(江西師范大學 傳播學院,江西 南昌 330022)
探析新媒體時代下的網絡輿情新現象
張妍妍
(江西師范大學 傳播學院,江西 南昌 330022)
隨著新媒體越來越深入地應用到社會生活中,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網絡色彩日益濃重。新媒體信息傳播具有草根性,折射出的復雜多元、變動不居的網絡輿情是社會輿情的映射。本文選取2015~2016年的若干輿論熱點為研究對象,結合新聞傳播心理學加以解析,進而探析網絡輿情的新現象。
網絡輿情;政民對話;破窗效應
網絡具有虛擬性、匿名性,在新媒體上交流還具有地位的平等性與去中心性、交流的自主性等特征。因此,筆者結合新聞傳播心理學來分析網絡輿情的新現象。
刻板印象與性別、職業、地區、年齡等方面有關??贪逵∠蟮男纬芍饕袃煞N途徑:一是個人的親身經驗;二是社會學習。在各種媒體異常發達的今天,大眾傳媒既是個體了解外在世界的主要窗口,也是刻板印象形成的重要途徑。而一些別有用心的網友就利用人們的刻板印象來制造假新聞,加大了網絡治理難度。
2016年春節前后,一條“上海女孩逃離江西農村”的帖子成為網絡熱點,江西無辜“躺槍”。帖文講述了一個上海女孩在男友的要求下和他一起去江西老家過年,但到男友家吃第一頓晚飯時就萌生了退意,決定分手回家的故事。2月10日,其“江西男友”跳出來,希望網友不要苛責“上海女子”。網帖一出,一下子就成了大家關注的焦點,各大微博、微信公眾號紛紛轉發,各方討論激烈。
2月20日,記者從網絡部門獲悉,“上海女孩逃離江西農村”事件從頭至尾均為虛假內容。自稱“上海女孩”的發帖者不是上海人,她春節前壓根沒去過江西;而其后發帖回應的“江西男友”與發帖者素不相識。原本子虛烏有的新聞竟引發出合情合理、有模有樣的網絡輿情,不得不說是情感上的刻板印象使得許多網友對江西貧窮落后的網絡印象根深蒂固。加之網絡信息的快速傳播,三人成虎,影響波及全國各地。
在網絡論壇里,有關某個主題的激烈討論經常會出現意見一邊倒、口水流成河的現象。然而,當更多的真實證據浮出水面后,輿論往往又會出現戲劇性的翻轉。
2015年最大的反轉新聞當數“四川男子暴打女司機”事件。5月3日,一段成都男子暴打女司機的視頻在網上瘋傳,輿論一片憤怒,網友對男司機“喪心病狂”“變態”等差評黑壓壓一片。
然而,隨著打人男司機公開道歉并公布行車記錄儀錄像之后,網上輿論便開始出現反轉。行車記錄儀顯示,女司機多次違章變道,違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還威脅到其他行人的生命安全。于是,網上大量聲音咒罵這名女司機“該打”,并掀起了一波對女司機隱私的狂歡式人肉,使女司機盧某不得不公開發表致歉信,表示自己已經因人肉搜索等網絡暴力“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從片面的真實到全面的真實,從一種極端反應到另一種極端反應,網民總是對網絡上放大的是非問題群情激憤,難以自控。類似的翻轉新聞還有“‘僵尸肉’是假新聞?”“安徽大學生稱扶老人被訛”“中國老人日本碰瓷”“派出所民警無人辦公讓群眾等候”等焦點新聞。群體極化的原因一方面是信息的匱乏和不透明,另一方面則反映出大部分網友依舊缺乏新聞素養。
“破窗效應”主要在于紊亂的環境對人們有強烈的暗示性和誘導性。因此,發現“破窗”必須及時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戶”,不然就會縱容更多的人“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極有可能演變成“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的惡果。在大眾傳播中,“破窗效應”的影響十分明顯,主要表現在制度上的缺陷和管理上的漏洞,致使同類負面新聞泛濫。
例如,眾所周知的彭宇案判決后引發軒然大波,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一審判決沒有正確理解和運用生活經驗推理,混淆了日常生活經驗、司法推理和公序良俗之間的關系,在正確認定事實的同時,卻在價值倡導、教育引導方面起到了消極的作用,也因此引發出一系列的“破窗效應”。
一系列老人訛人事件令人質疑老人良知不守,與“彭宇案”造成的“破窗效應”脫不了干系。在新媒體時代,一個典型網絡熱點事件的解決具有放大效應,會引起同類熱點事件的跟風。
2014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蘭考縣委常委擴大會上講話,提起了著名的“塔西佗陷阱”:“當公權力失去公信力時,無論發表什么言論、無論做什么事,社會都會給以負面評價。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就會危及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p>
2016年,基層換屆疑似陷入了“塔西佗陷阱”。少數村民質疑民意調查的真實性——“以前進行測評時,我們說的真話、實話很快就傳到村干部的耳朵里了”。這顯然反映了一個嚴重問題:換屆紀律與政治規矩出現了漏洞。如果不擰緊紀律這個“閥門”,那換屆工作不僅不會得到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反而會引起父老鄉親的反感與抵觸。長此以往,基層換屆就會陷入“塔西佗陷阱”,必須高度警惕。
新媒體時代,一旦陷入“塔西佗效應”,就會在諸多事情上引發激烈的官民對抗,不利于政民對話。長此以往,政府必須拿出大量時間和精力應對網上的各種輿論,這對各地的政府而言都是一種挑戰。
在網絡社會飛速發展的進程中,若要民眾參與社會治理,出現網絡輿論新常態是必經之路。希望像中青報評論家曹林說的那樣:“媒體、法官、意見領袖這些關鍵少數保持理性,社會就不會壞到哪里去?!?/p>
[1]劉小燕,秦漢.政府回應民意的理性選擇[J].新聞大學,2015(1):119-125.
[2]凱文·凱利(美).失控[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4:673-675.
[3]黃文文.新媒體事件中網民認知偏差現象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4:78-79.
[4]周敏.闡釋·流動·想象——風險社會下的信息流動與傳播管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69-70.
[5]簡·梵·迪克(荷).網絡社會——新媒體的社會層面[M].蔡靜,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105-110.
[6]謝耘耕.2015中國社會輿情與危機管理報告[M].社會科學文獻,2015:23-25.
G206
A
1674-8883(2016)16-0089-01
張妍妍,江西師范大學傳播學院2014級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