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維政 李明澤 李思琪
(沈陽理工大學,遼寧 沈陽 110000)
試論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主體的轉變
周維政 李明澤 李思琪
(沈陽理工大學,遼寧 沈陽 110000)
研究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主體轉變的目的在于透過現象看本質,發現減少其中負面影響的方法。本文介紹了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主體轉變的現狀,并通過分析其特點闡釋了轉變后的影響。
新媒體環境;新聞;傳播主體;轉變
有一個比較典型的事例可以形象地說明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主體轉變的情況:美國東部時間2011年5月1日晚21時47分,Twitter@pfeiffer44上發出了這樣一條訊息:“美國總統將于10點30分發表全國講話。”22時15分,@stevebruskCNN發出訊息:“獲悉總統即將發表的講話與國家安全相關。”22時24分,@keithurbahn通過黑莓發出:“一位有聲望的人剛剛告訴我,他們干掉了奧薩馬·本·拉登。太棒了!”22時32分,@ jacksonjk發出訊息:“眾議院情報委員會的一位助手確認拉登已死。美國得到了他的尸體。”
這個事例的內容反映的是美國中情局聯手海豹突擊隊實施的那場震驚世界的“海神之戟”反恐行動,其結果是擊斃并獲得了“基地”組織頭目本·拉登的尸體。以上四條Twitter信息的發布者按順序分別是白宮通信部主任丹·普費弗、CNN政治新聞編輯史蒂夫·布魯斯科、美國前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的參謀長之一凱斯·厄本以及CBS新聞制作人吉爾·杰克遜。四條信息中第一條和第三條屬于對新消息的披露,而第二條和第四條則屬于對前一條訊息的確認與轉發。
從這一事例可以看出,網絡媒體環境下,新聞事件的參與者,無論直接或間接,無論職業或業余,都可以成為新聞事件的第一傳播主體,而傳統意義上的職業傳媒從業者反而成了后續轉發、轉播的主體。
(一)主體多元化
上文中的例子展示了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主體早已超越了傳統職業媒體人的范疇,越來越多的個人、與傳媒業無關的行業、單位等因為親歷或者近距離接觸、旁觀了新聞事件而成了事實上的首個新聞傳播主體。網絡和智能終端的普及讓當下的每一個普通人都能在機緣巧合下成為某個新聞事件的播報“記者”,在第一時間通過非傳統媒體渠道如微信、微博、論壇等發布第一手新聞信息。
(二)界限逐漸模糊
新媒體環境下,越來越多的非職業媒體人、單位的加入讓曾經涇渭分明的新聞傳播方與受眾方的界限逐漸模糊。職業記者、編輯等再不似從前那般高高在上,其常常需要通過網絡獲取由普通當事人或旁觀者發出的第一手新聞資訊。相反,過去相當被動的新聞受眾群體如個人、非傳媒單位等則可能隨時成為非傳統意義上的記者、編輯,利用手頭一切可能的智能終端設備傳播出或重磅或小道的新聞消息。
(三)主體間角色轉化頻繁、快速
從上面的例子不難發現,以CNN政治新聞編輯、CBS新聞制作人等為代表的職業媒體人在新媒體環境下的角色經常在網絡新聞接收者和傳播者之間快速而頻繁地轉換。上一秒其很可能只是一名普通的網民,利用互聯網與智能手機等終端獲取了一條新聞資訊,而下一秒他們則可能立即因這一條資訊的潛在價值而成為網絡上的新聞傳播者。例如,在Twitter上發布和傳播“海神之戟”相關消息的過程中,作為接收者和轉發者之一的《紐約時報》記者布萊恩·斯特爾特就通過自己的賬號@Brianstelter 讓5萬多名粉絲中的上百人成了二次轉發者或回復者。
(一)準入門檻驟降
網絡的大眾化與高普及率結合智能手機等傳播終端的日益廉價,使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主體的非職業性凸顯,這同時也讓新聞傳播這一傳統上需要足夠專業、職業從業者的現象被根本改變。新聞準入門檻已降至令人驚訝的程度。事實上,互聯網和智能終端的高覆蓋率早已讓網絡資訊傳播成了一種近乎自娛自樂的消遣性行為,全民皆可上網、皆可傳播訊息的現實讓每個人都成了潛在的新聞記者、媒體主播。
(二)急需加強監管
作為普通個體的網民,在播出一條隨手拍攝的視頻資訊或者轉發一條他人發來的信息時,基本不會考慮其中的新聞價值與傳播影響的可能性,甚至根本不會想到這條信息可能已經具備了構成新聞的要素。因此,絕大多數網民也基本不會意識到自己隨手播發或轉發的消息背后可能需要承擔的道德責任甚至法律責任等。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近年來屢屢出現網民自制“新聞”,導致社會上誤解、流言盛行,繼而相關政府機構緊急出面干預并澄清,而假新聞發布者被法律部門控制直至羈押的事件。假新聞利用網絡隨意傳播造成了當前混亂的網絡輿論現實,不僅使普通人困惑于網絡資訊是否還值得信任,也造成了不少部門或機構為防謠、辟謠而投入額外的人、財、物。因此,加強監管已經成為新媒體環境下整肅新聞傳播環境的當務之急。除了不斷加強新聞傳播法律常識的普及外,開辟更多網民義務監管渠道或者構建一套網民自主監管、凈化網絡新聞傳播空間獎勵機制也是值得嘗試的舉措。
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主體已經從傳統的職業媒體人拓展到了普通個人或機構、單位等更廣闊的范圍,這樣的轉變一方面使新聞更加貼近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也不斷產生“新聞制造”、謠言盛行的問題。在遵循言論自由原則前提下加強對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主體與傳播行為的監管,不僅是對廣大受眾的負責,也是凈化網絡空間、實現網絡新聞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
[1]田俐.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主體的轉變探討[J].青年文學家,2015(26):165.
[2]于雙雙.試論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主體的轉變[J].視聽,2015(05):92-93.
G206.3
A
1674-8883(2016)16-0096-01
周維政(1996—),男,山東臨沂人,粉體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李明澤(1996—),女,遼寧本溪人,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專業。李思琪(1995—),女,遼寧阜蒙人,粉體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