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雯超
(武漢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我國大眾傳媒如何促進公正司法
——以“天價過路費案”為例
解雯超
(武漢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隨著法制社會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媒體對司法的監督極大程度上影響著司法的公正。媒體對司法的監督,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司法程序更加陽光透明地展現在民眾的視野下,讓司法公正以人們能夠看得見的方式實現。本文旨在通過“天價過路費案”研究大眾傳媒如何促進公正司法,研究新聞輿論對司法產生影響的原因,探尋媒體監督與司法活動之間的平衡關系,使大眾傳媒更好地實現對司法活動的監督。
輿論監督;司法公正;關系;制度構建
河南農民偷逃368萬元巨額高速過路費引發輿論關注,網民將該案稱之為“天價過路費案”。整個事件的過程是農民時建鋒在2008年5月~2009年1月期間憑借兩套假軍車牌照,免費進出高速公路共2361次,成功逃脫了368萬余元過路費,一審法院判處其無期徒刑。該事件一經大眾媒體的曝光,迅速成為新聞媒體的焦點事件,也受到了來自各方輿論的關注。在2011年1月14日,平頂山市中級人民法院對此案啟動再審程序,在“主審法官被免職”的消息公布后,對于“天價過路費案”的報道量隨著時間的發酵呈現上升趨勢,1月16日出現輿論高點,并在當天達到峰值,且在各個媒體場域均形成了輿論熱點。從一審判決結束到法院決定重新審理階段,媒體的報道量攀升達到峰值。二審判決結束,公眾的關注度下降,當事人表示不再上訴,媒體的報道量隨之下降。這種非正常的傳播現象典型,反映了大眾傳媒及網民對司法公正的關注,從而引發了人們對于大眾傳媒如何促進公正司法的新思考。
在“天價過路費案”中,輿論對于案件的審理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促使案件重審。自“天價過路費案”一審判決的消息經媒體報道進入公眾視野引發輿論關注后,司法關注的焦點主要是兩點:第一,是否構成詐騙罪;第二,偷逃費用如何計算。國內各大媒體在文章報道中,都引用了各項法律法規對案件進行報道分析,并援引知名律師的觀點進行佐證,總體上保持了客觀中立的立場。二審判決結束后,犯罪數額從368萬銳減至49萬,判決結果從一審無期,處罰金200萬元,再審改為有期徒刑兩年6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1萬元結束。整個案件的發展隨著輿論的關注不斷推進,司法判決中的漏洞逐漸浮出水面,最終更正了失衡的司法判決。
事實上,媒體的正當監督有利于維護司法獨立,媒體監督可以促進公正司法。無論是促進收容遣送制度廢除的“孫志剛案”,抑或是推動死刑復核權要由最高人民法院收回的“佘祥林案”,新聞媒體的介入使案件曝光后引發強烈的輿論關注并推動案件重審,從而改變了以往被害者家屬需要踏上漫漫上訪路才能討回公道的局面。從這個角度上說,媒體監督對曝光司法程序的缺陷和司法人員的違法違紀行為十分有效。
(一)擴大了法院案件審判的公開面和透明度,提高了辦案效率
在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人由于不能或者沒有時間去旁聽審判,公眾更多的是從媒體中獲取信息。從這個角度出發,公眾很難有機會求證信息的真實性和全面性,因此媒體必須準確、客觀、全面地報道案件信息。媒體在報道司法案件時,必須遵循新聞報道的準則,將事實的主旨原本、清晰地呈現在公眾面前,保證事實上的客觀性,盡量忠于事件本身的含義,不能利用媒介框架凸顯某些事實觀點,影響公眾的認知傾向,從而引導輿論導向。當媒體報道將案件清晰展現在受眾面前時,公眾針對案情發表意見,提出看法,既提高了法院辦案效率,又給民眾普及了法律知識,增強了法律意識。
(二)促使法官嚴格依法審判案件,依法作出公正裁判,實現辦案公正高效
司法案件一經媒體報道,法官及相關人員便會更加仔細閱卷,對案件進行深入了解,以便在審判時可以正確定性,避免因為量刑失當造成的處罰。在“天價過路費案”中,主審法官婁彥偉被免職,開庭庭長、法院正副院長也受到不同程度的行政處理。事實上,在一審判決后,平頂山中級人民法院通過新聞發布會,堅持認為原判決事實清楚,數額確定,量刑適當。如果平頂山人民法院的解釋能夠化解輿論的話,那么主審法官自然不會受到處理。但是,平頂山法院的這一解釋非但沒有消除輿論,反而激起輿論的進一步升級。時隔4日,主審法官被免職,主管副院長被停職檢查。其理由是平頂山中級人民法院認定時建鋒犯罪的事實不清,證據不足。因此,媒體的報道引發的輿論監督可以促使法官更加認真地學習相關的程序法和實體法,嚴格依法審判案件。同時,在媒體的監督下,法官開庭審案會更加注意遵守法定程序,依法作出公正裁判,實現辦案公正高效。
媒體通過報道使公眾了解案情的經過,公眾根據從媒體中了解到的案件信息質疑或批評其中存在的問題,引發輿論。在這個過程中,媒體只要遵守新聞自由的一般規范,在任何時候都可以進行與司法機關立場相反的獨立報道和評論。而司法要避免媒體的激情對司法理性的影響,但這不是通過對媒體施加不同于公民個人的特別限制來實現的,而是通過司法程序本身的自我完善、限制媒體參加庭審時在法庭錄音錄像等來實現。正當的媒體監督,在某些時候可以彌補司法短板,減少成本,提高效率,促進公正司法,同時避免個人悲劇的發生?!疤靸r過路費案”也表明,媒體與司法部門的職責和目標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為了社會公正,用懲罰犯罪、弘揚正氣的辦法讓所有公民安居樂業、幸福美滿,讓社會溫馨和諧。
[1]趙敬春.論媒體監督對司法工作的影響[J].攀登,2008,27(4):147-149.
[2]高一飛.司法與媒體:復雜而簡單的關系[J].內蒙古社會科學,2006,27(2):11-16.
[3]尹連根.鄧玉嬌案的框架分析:網上公共輿論如何影響網下媒體報道[J].國際新聞界,2010(9):25-31.
[4]周安平.涉訴輿論的面相與本相:十大經典案例分析[J].中國法學,2013(1):160-174.
G206.2
A
1674-8883(2016)16-00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