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竺芯 王夢雪
(廣西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4)
淺析抗戰時期范長江的新聞思想和實踐
戴竺芯 王夢雪
(廣西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4)
范長江是中國新聞史上一顆璀璨奪目的明星,尤其在抗日戰爭時期,其撰寫的各類新聞消息、戰地通訊、所從事的探討新聞思想和理論的工作以及類目繁多的新聞實踐彰顯了其鮮明的抗戰新聞思想。
范長江;抗日戰爭;新聞思想
范長江生于1909年,自學生時代開始,其一直投身于中國新聞事業,為我國民族民主革命作出了杰出貢獻,是新中國新聞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在中國新聞歷史中,尤其在抗日戰爭時期,他撰寫的各類新聞消息、戰地通訊、所從事的探討新聞思想和理論的工作以及類目繁多的新聞實踐彰顯了其鮮明的抗戰新聞思想。
1937年4月,范長江在其通訊《憶西蒙》中就提及了言論自由的態度。他認為,報紙本身雖然各有立場,但其紛繁復雜卻反映了不同的社會意見,這些意見的表達,是復雜的國家情形下人民擁有言論自由權利的表現。
抗戰初期,戰局混亂,未曾制定戰時新聞政策,新聞界顯現出無組織的特性,無法保障新聞自由,國內外宣傳也相繼出現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范長江于1938年在《大公報》上發表了《今后之戰時新聞政策》。他認為,此時的戰時新聞政策至少應該包括建立戰時統一新聞指揮機關、確立新聞原則、加強新聞界之組織、從事新聞記者之訓練等四點。在范長江所提出的方案中,對采訪自由、發表自由、批評自由皆有原則性的規定予以說明。
在抗戰新聞宣傳要點的選擇上,范長江認為:“一個記者心中,新聞時機最重要。哪里將爆發新聞,就應當向哪里奔去!”抗戰全面爆發后,范長江先后趕往盧溝橋、臺兒莊、徐州山西、察哈爾、上海、徐州、江西等地采訪。在對戰時新聞的功能認知上,范長江認為,國難時期新聞工作絕不僅僅是提供各種問題和戰報,還應該勇敢地研究新資料和新現象,從中尋求出正確的答案,并勇敢地發布出來。在對戰地新聞報道的形式上,范長江提倡快捷生動的報道,他通過整理自己的戰時報道實際經驗將電訊分為緊急戰訊、說明性電訊和描寫性電訊三種。針對戰地新聞報道的內容,范長江首先注重報道內容對于戰爭的安全性,他認為新聞記者對軍事行動部署最好不必深知,尤其不能將其輕易作為新聞而發布。
救國救民、振興中華是范長江抗戰新聞思想的出發點,除了軍事上的抗爭之外,新聞工作之于抗戰也尤為重要。“一個電報,一篇通訊,一篇社論,都即刻影響著讀者對戰爭的態度,影響前方軍心和后方的民氣。”[1]他認為,新聞抗戰是抗戰的一個重要戰場,“我們中國人雖然自己慚愧不能保護自己領土,而當新聞記者的人,卻有把危急情況報告給國人的義務”。[2]
“在范長江的各種新聞思想中,對于報紙性質和作用的認識是重要組成部分,是其新聞思想的精髓。”[3]范長江對報紙性質和作用的認識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形成的。1939年1月,在“青記”的工作方針《新階段新聞工作與新聞從業員之團結運動》一文中首次提出把抗戰中的報紙定性為“政治的工具”。1940年,在“國新社”召開年會之際,發表《“國新”兩年》報告中第二次從政治角度解釋報紙的性質為“政治的工具”。
除了報紙的采訪寫作工作,范長江還致力于新聞團體活動,這主要表現在抗戰期間他所參與創辦的中國青年記者學會、國際新聞社以及《華商報》的工作中。
抗戰期間上海淪陷,此時,全國新聞界涌現出一批有民族覺悟、渴望民主自由的青年記者。為了使新聞宣傳工作能夠支持抗戰,范長江與陳農菲等人在武漢發起成立了中國青年記者學會全國總會,簡稱“青記”。1938年,范長江在周恩來的指示下以“青記”會員為骨干在武漢籌備成立獨立的新聞通訊社,即國際新聞社。國新社在國民黨政府的壓迫下停辦后,范長江轉移到香港,與當地的廖承志等人一同籌辦《華商報》。
從這一系列事件來看,范長江不僅是這些新聞單位的主要發起人和組織者,在發展過程中,他的事跡彰顯了其對未來新聞事業的發展和中國新聞界建設的方向和期望。
抗戰時期,范長江為新聞界所作的貢獻,不僅集中在其自身的新聞采訪實踐中,亦在于對新聞知識的教育與新聞氣魄的傳承上。抗戰中后期,他借助新聞團體的力量開展了諸多新聞教育工作。
在“青記”,范長江以學會為依托推進新聞教育工作的開展,他提出要開辦新聞講習班、新聞學院、新聞工作研究班、星期新聞講座、新聞學術講座等,如1939年2月,他自己做講師,在桂林“青記”舉辦戰時新聞學習班,為百名青年記者解讀《戰時新聞概論》,為抗戰宣傳需要及時輸送了一批人才。在國新社,為了明確國新社是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新聞事業機構,范長江號召大家通過讀書報告會的形式學習,在《“國新”兩年》中,他提出要把學習和工作統一起來。這種強化學習的方法促使國新社隊伍迅速成長起來。
國新社期間,在范長江的倡議下編輯了一本指導通訊員采訪寫作的書籍——《新聞階段中一般新聞采訪工作要旨》,此后,又主編了一本《戰時新聞工作入門》,主要內容包括戰時新聞工作理論和實際、戰時新聞記者的修養與學習、戰時編輯工作的新動向、戰時國際新聞宣傳資料的經驗等。[4]
[1]范長江.建立新聞記者的正確作風(范長江文集下冊)[M].中國新聞出版社,1989:794-795.
[2]范長江.塞上行(序)[M].轉引自齊輝,李欣.新聞與救國——抗戰時期范長江的新聞救國思想及其實踐[J].新聞研究導刊,2015(6):130.
[3]蔣曉麗.報紙的三“工具”論——1942年以前范長江對于報紙性質和作用的認識[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10):129.
[4]楊曉佼.抗戰時期國際新聞社在桂林的新聞活動[J].新聞與寫作,2012(1):74-76.
G219.29
A
1674-8883(2016)16-0109-01
戴竺芯,廣西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學專業2014級碩士研究生。王夢雪,廣西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傳播學專業2014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