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綺瑩
(廣東電視臺 綜藝頻道編播部,廣東 廣州 510066)
探析新媒體時代下電視綜藝節目創新
李綺瑩
(廣東電視臺 綜藝頻道編播部,廣東 廣州 510066)
21世紀信息科技高速發展,其中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技術的迅速崛起更是給全球政治、經濟、文化帶來了深遠的影響。新媒體時代下的電視媒體傳媒生態也隨之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電視等傳統媒體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特別是在當今制播分離的情況下,誕生了不少體制外的制作公司。筆者認為,加強對電視綜藝節目的規制和創新有利于維護媒介生態系統的平衡,為社會傳播正能量。
規制;電視綜藝節目;新媒體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無可阻擋,這也給傳統媒體造成了一定的沖擊。電視媒體的生存空間不斷地被新興媒體搶奪壓縮,前景越發不容樂觀。
(一)新媒體新時代新趨勢
20世紀末以來,互聯網的初步應用和手機等新出現的高新科技通訊技術與工具,以及各種新興媒體在時代發展的大背景下如雨后春筍般出現。新興媒體在信息化時代已經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并在生活應用中引發了媒體技術與應用的新變革。傳統媒體曾經的霸主地位已經被新媒體一步步地蠶食。
新媒體的主要發展趨勢為碎片化、立體化以及廣義化。用戶興趣日益多元化,對細分領域的優質內容有了更高追求;人們從報紙的初始時代、電視廣播媒體的輝煌時代,只能在固定的時間地點接收媒體單向的直線信息傳遞,再經過數字信息技術的更新與應用,人們進入了隨時隨地、雙線傳遞的信息網絡空間。媒體的應用和傳播迅速扁平化。
新媒體擁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其突破個體間的距離感,打破時空的限制,即時接收信息反饋,打破了傳統媒體對信息的壟斷,并倒逼傳統媒體進行轉型。例如,廣東廣播電視臺創辦荔枝網;南方報業傳媒集團轉型創辦大粵網、奧一網等。在新媒體發展的沖擊下,轉型是傳統媒體新的出路。
(二)新媒體對電視綜藝節目的影響
由于新媒體的多樣式發展,媒體傳播渠道不斷增多,電視媒體接收信息的唯一性不再,觀眾不斷被其他媒體分割,電視市場呈現出板塊逐漸被細分的局面。手機電視、IPTV、網絡電視等新媒體的興起,讓信息的傳播變得更加迅速、快捷和個性化。
這些新媒體的出現,使電視等傳統媒體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同時也重新界定了新時代媒體形勢下的傳播格局。如今的中國,新時代背景下的媒體格局正在以全球矚目的發展速度演繹著21世紀信息時代的奇跡。
電視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是一條全新的發展道路。新媒體突破空間限制的優勢是電視媒體無可比擬的,但電視媒體的人力資源、信息資源和政策資源優勢卻是新媒體缺少的實力。兩者優勢互補,促進了各自的持續發展。廣東廣播電視臺綜藝頻道打造的綜藝節目《笑時代》與愛奇藝視頻聯手,集合兩種媒體的各自優勢,雙向傳播,不同渠道輸出節目,達到了二次傳播,甚至多次傳播,傳播方式多樣化,實現了媒體間的互動融合。
當前,綜藝經濟成了全球電視產業經濟的重要力量,綜藝產業正呈現出不斷發展的態勢,是電視產業利潤來源不可或缺的一個關鍵因素。電視產業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體現國家綜合實力的指標,更是傳播主流觀念的重要信息渠道;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更離不開綜藝產業的發展壯大。
廣播電視綜藝節目發展中的亂象問題:我國電視綜藝節目的播出混亂現象極為明顯,綜藝至上導致缺乏文化藝術質量,文化缺失導致脫離群眾根基,粗制濫造影響了節目的整體質量。這種電視綜藝狂歡存在的種種問題,給電視媒體的發展帶來了層層阻礙,不利于整個傳媒生態的和諧發展。
第一,綜藝品質下降。電視綜藝節目提供給大眾的是積極健康的生活狀態與大眾文化藝術,而很多電視綜藝節目脫離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藝術,單向迎合市場,節目的格調出現了向下發展的趨勢,甚至呈現出膚淺、庸俗的傾向。在視收視率為生命的情況下,綜藝節目一味追求娛樂性,喪失了電視媒體的價值導向作用。
第二,公信力削弱。許多電視綜藝節目過分加大節目的娛樂性和游戲性,而忽略了電視節目本身所具備的文化教育功能和審美功能。收視率是媒體生命的關鍵力量,為了提高收視率,節目過度開發綜藝功能,導致文化理性缺失,電視綜藝節目呈現出“綜藝至上”的趨向,拋棄了本身所應承擔的責任,讓受眾在虛幻的綜藝世界中沉迷,消解了受眾對于認知和思辨能力的理解與發揮;過多的綜藝將會影響公共事務相關信息的報道與傳播,占用公共資源,妨礙大眾傳媒公共領域的建設和發展,同時節目的質量品格進一步下降,必將削弱電視媒體的公信力。
第三,節目創作急功近利。目前,許多電視綜藝節目的制作者以經濟利益為著眼點,忽視了對文化藝術傳播深入研究及受眾市場的調查分析,沒有從根本上去對電視節目作深層次的剖析,電視節目制作者過于急功近利,過分追求成功案例以達到節目的要求效果,最終陷入了新節目老路子的困境。
第四,節目模仿成風。如今的電視媒體界,創新意識仍然相對薄弱,急于求成的心理普遍存在,滿足于盲目的抄襲與模仿,節目的形式與內容依照節目的成功事例左搬右套,從而形成了電視節目千篇一律的現象。電視綜藝節目創意老套和不思變革的現象,在觀眾達到一個觀看效果的區間節點時,就會使觀眾對節目產生審美疲勞,導致節目在無形中走向衰亡。
中國很多綜藝節目都逃不過“三”的魔咒,從浙江衛視的《中國好聲音》《奔跑吧,兄弟》、湖南衛視的《我是歌手》到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前期的強勢,卻始終躲不過觀眾的視覺疲勞,無論口碑還是收視率,都表明了“綜藝不過三”,歸根結底是創新的問題。韓流綜藝侵襲各大電視臺,各方爭相購買版權,借鑒模仿,卻缺少創新思維。韓國綜藝《無限挑戰》開播11年,依然登頂韓國每周收視冠軍,其核心正是創新。本土綜藝萎靡,缺少的是創新思維。
想要解決電視節目的過于娛樂化與模仿跟風等一系列問題,構建有中國特色的、以創新形式為核心的電視綜藝節目規制體系,需要的是政府部門在監管方面加大力度,要不斷對制度進行完善,同時也需要電視媒體與社會受眾的監督與自我監督。只有在各方通力合作之下,才能構建全面、有效的新時代電視媒體發展的規制體系,營造健康的節目創作環境,促進我國廣播電視亊業與產業的協調與持續發展。
(一)政府:電視媒體改革的引導者
要想規范電視媒體市場秩序,促進媒體生態環境健康發展,呼喚電視媒體進行體制創新改革,關鍵在于政府部門對電視媒體的支持范圍和監管力度,要引導和規范電視媒體的發展創新方向,在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之間尋找兩者的平衡點,引導電視綜藝產業健康發展。
1.加強內容監管。建立完善的政府監管機制。作為主管電視媒體的政府機構,國家廣電總局的一舉一動都對電視媒體的發展起著關鍵作用,因此應結合相關政策,加大監管力度,引導電視節目回歸適合大眾文化生活的發展方向,同時加大和完善監管體制的建設。
2.創新媒體機制。電視媒體改革監管體制刻不容緩,建立獨立、統一的監管機構是其工作的重心。從電視媒體的節目制作到傳播,上升至電視節目產業,文化藝術部門應該承擔責任對其進行監管,嚴格把關電視綜藝產品的內容主題、價值取向、品味格調、創作途徑、宣傳傳播等方面,營造電視文化積極向上的氛圍。同時,廣電總局也有責任去鼓勵優秀節目的創作,推廣優秀節目作品。
(二)電視媒體:加強自律,創設健康的綜藝文化生態
電視媒體的發展應該結合社會文明主旋律,協調自身資源,促使綜藝節目適應社會核心價值體系;鼓勵創新綜藝節目,提高節目的格調;拋棄節目收視唯一論,健全節目評價標準制度;強化對節目的質量監管,給大眾提供積極向上的綜藝節目。
1.改善節目類型。電視綜藝節目可以減輕人們的生活壓力。遺憾的是,我國的電視綜藝節目制作缺乏創新思維,形式單調,沒有體現出其所應具備的功能。電視節目制作團隊應在創新意識的基礎上,發掘自身媒體的個性特點,結合相關的媒體資源優勢,創作出能給受眾帶來深層次、高品位的綜藝節目,如中央電視臺的《漢字英雄》、廣東廣播電視臺的《喜粵坊之街坊駕到》等,關注生活文化,宣揚傳統藝術,引導大眾精神。
2.強化節目把關。在藝術表現上,電視綜藝節目應運用豐富的藝術形式與創作手法,服務于大眾文化;在審美趣味上,努力使受眾獲得精神享受,使受眾在節目中得到深層次的啟發;在內容主題上,更要加強節目內容的把關,傳播有格調的綜藝內容,堅守媒體人的職業品格,把握好綜藝的度,打造出高質量的電視綜藝節目。
3.堅守媒介責任。我國媒體具有“事業性質、產業化運營”的性質。媒體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的同時,也要著眼于自身的經濟效益,電視媒體往往需要平衡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這就要求電視媒體盡快落實健全的傳媒制度體系。
[1]邵培仁.傳播生態規律與媒介生存策略[J].新聞界,2001 (05):26-27.
[2]尹鴻,楊乘虎.文化創意產業:中國電視的三維空間訪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尹鴻教授[J].現代傳播,2007(01):61-65.
[3]戴元初.中國傳媒產業規制的解構與重構[J].靑年記者,2006(02):29-31.
G222.3
A
1674-8883(2016)16-0129-01
李綺瑩(1973—),女,廣東廣州人,大專,助理工程師,監制,研究方向:節目編排,全媒體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