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夢琴
(重慶大學 新聞學院,重慶 401331)
探析后現代語境下的電視新聞節目
——以央視《第一時間》為例
胡夢琴
(重慶大學 新聞學院,重慶 401331)
后現代主義主張反傳統反權威,呈現出離散化、碎片化、無中心等特征,在這一時代背景下,電視新聞也不可避免地被打上后現代主義的烙印。本文以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第一時間》為例,分析該節目在后現代語境下呈現出的節目特色。
后現代;《第一時間》;節目特色
后現代主義是20世紀60年代興起于美國的一種泛文化思潮,它因否定、超越西方近現代主流文化的理論基礎、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而備受關注,成為西方不同領域學者研究和探討的中心。在后現代主義浪潮的沖擊下,即便是本應嚴肅正經的新聞節目,也呈現出碎片化、平面化等后現代主義特征。本文將以央視二套的早間新聞節目《第一時間》為例,分析在后現代語境下該節目呈現出的種種特點。
《第一時間》是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于2003年10月推出的一檔早間新聞資訊欄目,以“資訊喚醒每一天”為節目口號,以“輕松的方式傳播嚴肅的資訊”為新聞理念。節目主要關注凌晨以后發生的最新的國內、國際新聞,整體風格鮮活、明快。《第一時間》從創立至今,經過幾次改版,以下是幾個重要的時間節點。
2003年10月20日,CCTV-2全面改版,名字從原先的“經濟·生活·服務”頻道改為經濟頻道,《第一時間》就是在頻道改版后推出的一檔全新的資訊節目。主要分為新聞、讀報與時尚三大板塊。新聞版塊以播報國內、國際新近發生的重大社會新聞事件為主,偏重經濟新聞。讀報是這個節目的鮮明特色,它以適合電視表達的方式重新梳理主流紙媒的新聞,將原本書面化的表達改成更易被電視受眾接受的口語化表達。時尚版塊主要介紹當下時尚的文化、時尚的科技以及時尚的生活方式,如流行前沿的模特大賽、最新科技成果展示以及最新上映的大片等等。
2004年4月,《第一時間》新增周末版,節目結構與之前的基本相同,只是在節目內容的編排上偏重輕松休閑的軟新聞,給觀眾營造出一種愉快的周末氛圍。
2009年8月24日,隨著經濟頻道改版為財經頻道,《第一時間》再次改版。
在節目樣式上,加大了圖標、數據、圖片的比重,并增加了實時滾動的匯率等內容,加強了節目的時效性和實用性。
《第一時間》經過推陳出新,如今主要分為互動話題、新聞、讀報說網、昨日之最、看天下、生活早間秀等板塊。作為一檔早間的新聞資訊欄目,《第一時間》以輕松、娛樂的方式來播報嚴肅的新聞資訊,突出新聞的故事性、娛樂性,這些都切合了后現代主義的種種特征。
(一)內容“去中心化”
后現代主義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反對中心論和一元論,反對權威和絕對,它強調對價值的自由選擇,推崇人性化發展,解放思維?;诖?,后現代主義解構大師德里達提出了“去中心化”。所謂“去中心化”,即對文本的關注不再聚焦于它的中心,而是關注其邊緣,關注那些被隱瞞、被掩蓋的環節。當電視新聞被視為媒介文本時,其“去中心化”的過程就是建構那些與觀眾切身經驗相關,但以往卻處于邊緣的意義的過程。[1]
《第一時間》在內容編排上不僅僅關注重大時政類新聞,更關注那些與平民百姓息息相關,反映他們生存狀態的社會、民生類新聞。例如,關注身邊的天氣情況,關注民眾春節出游的問題,提供春運服務資訊等等?!兜谝粫r間》在內容編排上關注民情民生,傾力建構“新聞為民所用”的全新話語體系,恰恰是后現代主義反權威、去中心的表征?!霸诋斚逻@種后烏托邦式的平民生活中,在反精英主義情結日益普遍的社會氛圍中,人們對深度意義、終極價值、永恒真理等精英話語的灌輸已漸生抗拒,他們開始放棄對終極價值的追求,轉而開始向衣食住行、飲食男女等生活原生態回歸。”[1]
(二)無深度的平面化
后現代主義大師杰姆遜曾指出“后現代電視”具有四大特點:“深度感的削平,歷史感的削平,本體性的削平,距離感的削平”。[2]他認為,后現代主義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拋棄了時空的深度模式,將深度結構的立體文化進行淺顯的拆解,簡化為無深度結構的平面文化。隨著電視這種直觀表象媒體的普及,后現代主義者深信深度會成為人們了解真相、解讀現實的束縛,要以表層、淺顯易懂的內容給人一種更為直接的無須解讀的形象表述,使認識不再需要多層次的解釋,變成只有一個層次的平面。
新聞的主要功能就是探尋事實背后的真相,所以深度報道應該成為新聞的重中之重,其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整個新聞節目的質量。然而當新聞與電視相結合,電視媒介本身口語化、視覺化、非線性等特點就決定了它更適合播報短平快的消息類新聞而不是需要調動理性思考的深度新聞。電視媒介畢竟屬于大眾文化的產品,它生產出的商品具有瑣碎化和均質化的特點,淺顯直白,缺乏深度。
《第一時間》在新聞內容的安排上頗為豐富,既有時效性強的政治、經濟、社會類新聞,也有與人們生活休戚相關的服務類資訊,同時還有各地的奇聞軼事。但這些新聞多是以動態消息為主,少有深度報道。這一方面是由于《第一時間》是日播節目,新聞大多是昨夜今晨發生的事情,編輯沒有充分的時間把每條重要新聞都制作成深度報道。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基于對受眾的需求分析,現代人生活節奏明快,通常是打開電視邊看新聞邊做其他事情,不會投入足夠的注意力來關注新聞,也缺乏觀看深度報道的耐心,因而短小精悍的消息、簡訊就成了《第一時間》新聞版塊的主要組成部分。
(三)復制粘貼的碎片化
主體的零散性、碎片化是后現代主義的一個重要特征,通過復制與粘貼的方式,所有的碎片都可以重新組合,形成一個新的個體。在影視藝術領域,蒙太奇的運用形成了一種非線性的時空結構,主體被以秩序顛倒、時空重構的方式重新出現在電視屏幕上,受眾所面對的世界不再只是真實可感的世界,而是一個被任意放大、無限開放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復制與粘貼成為常態,社會生活里充斥著各種各樣紛繁而毫無意義且不確定的信息。最終,主體文化的權威性日漸式微,多元文化、碎片文化開始興盛。
后現代主義的碎片化消解了距離,營造出一種“隨時隨地都在場”的幻象,這也昭示著復制時代的到來。現代社會,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一切文本、影像、聲音都可以被復制再生,獨一無二的原作不復存在。電視新聞就是依靠技術手段,對新聞元素進行聲畫粘貼與復制的一種媒介形態。它為了給大眾提供更多更廣的信息資訊,對已有素材進行加工甚至完全復制重組,形成自己的資源。于是,復制造成影像泛濫,原創性在無休無止的復制中逐漸消失,即便是所謂的原創也不過是復制、粘貼的不同表現形式而已。
《第一時間》在內容的選取上就有著復制與粘貼的痕跡。首先,在“昨日之最”與“看天下”兩個版塊中,播放的節目內容并不是由財經頻道的記者自己采編、原創的內容,而是直接復制了國內外網友上傳的搞笑、歡樂的趣聞段子。例如,在2015年12月19日的“昨日之最”版塊,播放的內容為“最濃情的示愛”,即在挪威一婚禮現場,新娘向新郎唱情歌示愛,新郎激動哽咽的故事。這類視頻畫面由網友自行傳至網絡,成為熱門網絡內容,《第一時間》直接復制了這些畫面,加上主持人簡短的評說,就成為了當天的節目內容。其次,在主要的新聞版塊,也避免不了復制與粘貼的成分。在12月18日的新聞“四川西嶺雪山,雪后似仙境”中,畫面采用的是成都臺記者出鏡采訪的畫面,再配上節目主持人的解說,重新組合成了一條新的新聞。
杰姆遜曾將復制與粘貼形容為“拼盤雜燴”,他批判道:“在拼盤雜燴的文化中,過去成為一大堆形象的拼湊疊加,成為一個復雜多樣、毫無生命力,如映像般的模擬體。因為‘過去’作為‘所指’,先是逐步被冠以括弧,然后整體地被文字、映像所撤銷抹去,留下來的,除了‘文本’以外,正是一無所有了?!保?]粘貼、復制的技術無疑給社會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是,崇尚復制與粘貼的碎片文化也給人們帶來了廉價的流行快餐,使得受眾的個性、創造力、批判熱情都逐漸消失,人們習慣了流行文化的輕松娛樂、直白易懂,拒絕更深度理性的思考。無意義、無深度、無內涵充斥著我們的生活,對事物與他人都報以冷漠無視的態度。
后現代主義作為一種普遍的文化思潮,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電視作為大眾文化的代表性媒介,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后現代的種種特征?!兜谝粫r間》節目呈現出的“去中心化”、平面化、碎片化等特點是后現代主義與電視媒介相結合的結果,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后現代主義的沖擊下,電視新聞逐漸呈現出娛樂化、碎片化的傾向,制造了一份份毫無意義的流行快餐。受眾被淺顯直白、通俗易懂的文化所馴化,沉迷于符號消費中,拒絕深度的理性思考。這也為人們敲響了警鐘,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正是電視新聞研究需要努力的方向。
[1]蔡騏,全燕.后現代法則與電視新聞[J].現代傳播,2004 (4):71-73.
[2]弗雷德里克·杰姆遜.后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M].唐小兵,譯.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171.
[3]弗雷德里克·杰姆遜.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M].陳清僑,等,譯.北京:三聯書店,1997:456.
G222
A
1674-8883(2016)16-01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