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衍圖
(福建廣電網絡集團,福建 福州 350003)
芻議電視新聞娛樂化現象
吳衍圖
(福建廣電網絡集團,福建 福州 350003)
電視新聞娛樂化現象猶如一把“雙刃劍”。它增強了新聞的貼近性原則,也帶來若干弊端,如它將導致媒介流于庸俗化,直接影響媒體的公信力。因此,應讓信息與娛樂的結合把握好一個契合的限度。
電視新聞;娛樂化;媒介
近年來,全國各地涌現出一批形式各異的電視新聞娛樂化節目,其鮮活的播報方式,故事性、趣味性強的內容得到了受眾的肯定,同時,亦存在一些隱憂。本文擬從內涵、原因、特征、規范等方面就電視新聞娛樂化現象進行闡述。
目前,學術界對電視新聞娛樂化現象尚無統一的定義。著名新聞學者林暉在《市場經濟與新聞娛樂化》一文中將該現象模擬為新聞向娛樂靠近的動態過程:“從最初的純娛樂消閑的娛樂性節目和內容的大幅上升開始,最終則發展為把距離娛樂性最遠的那部分媒介內容——新聞,向娛樂強行拉近,使新聞與娛樂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即所謂的新聞娛樂化。”[1]
筆者認為,電視新聞娛樂化不能等同于電視娛樂新聞,它是娛樂因素在電視新聞中的滲透。它指的是電視新聞報道在發展中逐漸將信息與娛樂融合的一種思想、傾向和態度,強調新聞的故事性、人情味和吸引能力,在取材范圍、結構形態、制作手法、新聞語言等方面呈現出比傳統新聞更活躍的面貌。
(一)播觀念從“傳者本位”到“受眾至上”
在傳統的傳播觀念里,觀眾是被動的,呈現出電視播放什么觀眾只能接收什么的局面。而當今,對電視媒介來說,他們做什么節目,觀眾就看什么節目的霸主地位已不再擁有。于是,電視媒介越來越關注觀眾的積極參與、主動收視等。實際上,受眾與媒介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的辯證統一關系,只有觀眾主動地去接收,電視新聞節目的意義方能實現。電視新聞節目的傳播價值、傳播效果最終是由傳授雙方共同合力完成的,缺少了接收者的參與,“它只不過是以它在某處的無生命的在場表明它作為物的存在”。[2]
(二)社會大眾的心理變遷
“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現代社會中,生活壓力和心理壓力的加大,使人們寧愿去接收那些信息含量并不是太高但氣氛相對緩和活潑的節目。”[3]而以娛樂形式出現的新聞傳播,正應和了“出于對現代史上持續積累的心理緊張與生理焦慮進行宣泄的內在需要”,[4]在某種程度上,它緩解了現代都市人遭遇的一些精神困境,讓人們在節目中找尋到精神慰藉。追求故事性強、形式多樣的娛樂化新聞節目通常將鏡頭聚焦家長里短,報道民生趣事,此類新聞可以使受眾找尋到似曾相識的生活影子,易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這是娛樂化新聞節目風靡的心理動因。
(一)新聞包裝——形式活潑,語言生動
我國電視新聞娛樂化現象首要特征表現為以“說”“聊”新聞為特色的新聞播報方式,它打破了新聞畫面和解說詞的局限,并一改傳統播報新聞的播音腔,使新聞變得“悅耳”起來。“如果說過往電視臺的一大普遍特色是靠帥哥美女主持取悅觀眾的話,那么近些年來熒屏上則活躍起越來越多靠個性的形體動作和語言風格吸引受眾眼球的新聞主播們,這一現象就曾在20世紀70年代晚期的美國電視新聞界,被譽為‘快樂談話’的新聞播報方式。”[5]
(二)表達手法——新聞故事化與新聞細節放大
在信息爆炸的當代,為了優化新聞報道過程中的信息整合方式,增強節目的趣味性和易接受度,故事化的報道方式應運而生。例如,北京衛視在對徐悲鴻畫作《十二生肖圖》拍賣進行報道時,記者舍棄介紹拍品風格和價值的套路,以作品里生肖猴的憂郁的眼神為切入點,為觀眾講述了徐老的一段凄美的愛情,報道的厚實感立即顯現。
新聞事件的細節是指具有視覺沖擊力的圖像、突出新聞要素的符號語言、感染力強的現場播報、音響等。細節放大是指運用電視手段放大被報道對象的眾多細節中最具新聞價值的部分。例如,有記者在報道劉曉慶歌舞劇《金大班的最后一夜》時,抓住了表演中劉曉慶頭套滑落的細節,用紅箭頭和音效進行放大,增強了報道的可視性。
(三)內容選擇——“軟新聞”泛化和“硬新聞”軟化
首先,“軟新聞”泛化是指在內容上軟性新聞的激增和硬性新聞的衰減,娛樂化新聞節目比例增加,嚴肅新聞節目的比例下降。“把平凡人的趣味事、名人的秘事、具有濃厚煽情性和刺激性的犯罪行為、災害事件、花邊新聞等軟性內容作為新聞報道的重點。”[6]
其次,“‘硬新聞’軟化指的是電視媒介從內容到形式上極力使‘硬新聞’軟性化,盡力從政治、經濟、司法變動中找尋并挖掘娛樂價值和故事性強的元素”。[7]“一項對美國三大電視網、新聞雜志、主要報紙頭版的4000篇新聞報道的調查得出這樣的結論:關于社會名流、丑聞、緋聞以及其他具有‘人情味’的軟新聞由1977年15%上升到1997年的43%。”[8]
電視新聞娛樂化現象猶如一把“雙刃劍”。它增強了新聞的貼近性原則,也帶來若干弊端,如它將導致媒介流于庸俗化,直接影響媒體的公信力。因此,應讓信息與娛樂的結合把握好一個契合的限度。第一,堅持新聞底線,把握娛樂化尺度;第二,堅持輿論導向,勇擔社會責任;第三,堅持內容創新,注重結構優化。
新聞與娛樂之間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關系,而是一種辯證的電視理念和電視操作方式。電視人應在優化二者關系的基礎上,恪守新聞職業操守,遵循新聞規律,相信新聞娛樂化終將獲得和諧的發展。
[1]林暉.市場經濟與新聞娛樂化[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1 (2):29-35.
[2]喬治·普萊.批評意識[M].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3:253.
[3]杜元,張翀宇.電視新聞娛樂化與社會責任[J].新聞前哨,2006(10):62.
[4]秦志希,劉敏.新聞傳媒的消費主義傾向[J].現代傳播,2002(1):45-47.
[5]蔡幗芬.國際傳播與媒體研究[M].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1.
[6]項立新,江虹,徐瑗.電視新聞娛樂化評析[J].新聞前哨,2005(9):66.
[7]馬持節.從香港《東周刊》事件看傳媒報道的價值取向[J].新聞愛好者,2003(1):8-10.
[8]尚帥.解析電視新聞娛樂化現象[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25(1):138.
G222
A
1674-8883(2016)16-014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