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露
(湖北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2)
大學生城市紀錄片對城市文化的傳播和保護
——以《漢口,漢口》為例
付 露
(湖北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2)
20世紀末以來,我國紀錄片創作出現了新高峰,高校學生創作團隊成為一股新生力量,涌現出一批以城市文化為素材的紀錄片。本文以大學生紀錄片《漢口,漢口》為例,通過對該紀錄片創作內容的分析,介紹了大學生城市紀錄片的出現對于保存城市印記、傳播城市文化、傳承城市精神的作用和意義。
文化傳播;文化保護;城市紀錄片
20世紀末以來,隨著網絡技術的進步,制作成本和門檻的降低,紀錄片制作呈現出平民化趨勢,高校中的學生團隊成為紀錄片創作主體的新生力量。近年來,武漢地區涌現出一批城市紀錄片,如《城市之光》《三鎮三秋》《漢口,漢口》,這些作品都以不同的拍攝方法和角度記錄了武漢的城市文化。在城市化進程中,這些紀錄片是對城市文化的傳播和記錄,是保護和傳承城市文化的最佳方式。
中國紀錄片歷經了很長一段發展時間,在20世紀90年代快速發展并日趨成熟,紀錄片的素材、手法、類型呈現出百家共存的局面。大學生創作紀錄片主要有以下背景條件:
城市特色。每一座城市都有可以被記錄的特色。近年來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的大學生城市紀錄片不勝枚舉,如《城市》《紀錄·煙臺》《流動的城市—青島》,主要以歷史文化城市為原型,西安、煙臺、青島這些名城自身有獨特的魅力和特色,如自然景觀、人文景觀都是記錄的素材。
個人情感。大學生用紀錄片來記錄城市首先需要融入自己的情感,筆者認為有這樣幾種創作類型:對城市文化的感悟、對個人與城市的思考、個人經歷等。但創作最初的動機是愛這座城市。《漢口,漢口》是劉文祥團隊為了喚醒民眾對武漢城市建筑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創作的,既有對城市的熱愛,也有對城市現狀的擔憂。
平臺搭建。大部分創作紀錄片的大學生來自新聞傳播類等相關專業,其人才培養方案和要求賦予了大學生創作的能力和動力。另外,一些大學生紀錄片大賽也為紀錄片的出現提供了機會,為大學生提供了創作的思路和動機,部分賽事也給予了一些資金技術上的支持,對大學生紀錄片的產生提供了很好的條件。
技術設備。數字時代給中國的紀錄片創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隨著現代傳媒手段的出現及普及。“一臺機器、一個互聯網、一個故事”見證了信息時代紀錄片平民化新的含義,大學生群體用攝像機、單反相機甚至手機就能夠記錄世界,技術設備的簡易化也推動了大學生群體紀錄片創作熱潮的出現。
傳媒與城市是相伴相生的,其主要功能是面向城市生活和居民而產生的。隨著傳媒的普及,其社會作用力和影響力增強,受眾接觸大眾傳播的頻率和機會增多,從而無形中成為社會文化的接受者和傳播者。
施拉姆在《傳播學概論》中指出傳播的功能:守望功能、會議功能、教化功能、娛樂功能和商業功能,他的這一思想在城市文化傳播中有所體現。這里歸納了幾點:
(一)存留功能
紀錄片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記錄,最大的特點是真實。《漢口,漢口》這部紀錄片以武漢歷史建筑為題材,內容涉及武漢歷史文化、人文精神等。紀錄片中用到了電影《風暴》的片段,除了電影還通過圖片、錄像、訪談等形式,將法國領事館、循禮門火車站、江漢關等建筑在武漢城市發展進程中的建成、保存、消逝呈現出來,從視覺上給人置身歷史環境的體驗,對于歷史保存有著很大的意義。
(二)傳承功能
城市紀錄片往往包含很多城市文化符號,這些文化意象和歷史印記通過影像記錄保存,對于城市精神的塑造、城市文化的定位有著積極的作用。《漢口,漢口》這部紀錄片中武漢的歷史建筑大多已被拆除,部分得到了重新修復,這一紀錄片使這些歷史建筑的印記得以存在于后代武漢市民中。同時,該片是由劉文祥團隊共同制作,這個年輕的創作團隊在成為城市文化受眾的同時,充當了文化的傳播者,推動城市文化的傳承發展。
(三)審美功能
紀錄片不同于一般的研究方式,而是采用影視制作的方法來研究事實,所以有它自身的藝術審美價值。城市紀錄片的敘事手法、拍攝角度、鏡頭運用等,能將城市風光美、人文美和藝術美充分地展現出來。
(四)研究功能
紀錄片具有真實性,可以作為學科研究的第一手資料。動態畫面彌補了文字圖片的不足,具有很強的研究功能。在城市歷史建筑的保護上,各種媒體形式相結合為我們塑造了一個虛擬的文化環境,讓文化資料得以保存,使研究功能得到充分發揮。《武漢,武漢》這部紀錄片為城市文化及城市建筑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如今,越來越多瀕臨滅絕的文化遺產通過影像記錄的方式,利用現代傳媒以及強大視聽手段加以記錄、包裝、傳播,使城市文化得到保留和延續。如今,我們已然進入了一個“讀圖時代”,圖像傳播改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紀錄片通過記錄和分析,讓真實的信息得以保存下來,并得到傳承。城市文化作為一種虛擬化的事物,影像化將會是一種完整而真實的保存方式。
城市化進程飛速發展,城市建筑改造使城市文化特色逐漸消失,日益趨同,城市文化保護和傳承成為當下城市建設的重要問題。大學生群體是城市文化傳承的一股強大力量,承擔起了城市文化傳播和保護的責任。大學生城市文化紀錄片的出現,一方面為城市文化的宣傳和認知起到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使城市文化傳承與保護得到保障。城市文化步入新時代,并不是城市文化的終結和遺棄,而應該在城市原有文化的基礎上,融入對城市的情感加以創新和保留,使地區文化和歷史代代相傳,傳承城市精神。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100-101.
[2]威爾伯?施拉姆(美),等.傳播學概論(第2版)[M].何道寬,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31.
[3]任遠.電視紀錄片新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7:18-19.
[4]杜付貴.大眾傳媒與城市文化發展的作用[J].新聞愛好者,2008(9):19.
[5]張健康.大眾傳媒對城市文化的建構[J].當代傳播,2006(1):33-35.
J952
A
1674-8883(2016)16-0183-01
付露(1995—),女,湖北黃岡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電視文化傳播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