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超
(廣西民族大學,廣西 南寧 530000)
底層游走的編劇人
——對我國編劇體制的思考
李慧超
(廣西民族大學,廣西 南寧 530000)
隨著中國影視行業(yè)的異軍突起,我國的影視演員、著名導演頻繁地穿梭于各大國際影展、電影節(jié)之間,中國的影視作品也在國際化的路上徐徐前行,國內每年制作的影視劇已經超過1.5萬集部,一切都顯示出中國影視正在以最快的速度向著更高的水平發(fā)展。然而中國編劇作家富豪榜的出爐,不禁讓人對影視發(fā)展的核心支柱行業(yè)進行重新思考,深究其中盡是編劇人生活的辛酸苦辣。
編劇;生存;體制;思考
在基層行走的編劇,大多處在一種有劇可寫就有飯吃,沒劇可寫就食不果腹的處境。在史學東的《上海青年戲劇編劇生存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到,報告中的8個人,大都畢業(yè)于上海戲劇學院,擁有高學歷,都任職于各種劇院,每年都會創(chuàng)作1~2部大劇,外加幾部小劇,即便是這樣有劇可寫的編劇其收入最高為4000元每月,最低的僅1400元(如果創(chuàng)作的劇沒有上演則本月分文沒有)。劇本是影視作品的靈魂,我國編劇的勞動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這也導致這一產業(yè)鏈條的畸形發(fā)展。
我國編劇生存狀態(tài)窘迫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但其關鍵還是由體制機制不健全造成的。我國如不能建立一個完善的編劇體制,不能為編劇營造一個良好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我國的編劇事業(yè)就很難得到長足的發(fā)展。
隨著我國影視產業(yè)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體制問題日益凸顯,不論是電視劇產業(yè)還是電影產業(yè),作為一劇之本的劇本沒有得到清晰的認識,透過表象,其深層原因是因為編劇這一職業(yè)沒有得到人們足夠的重視。編劇傭金、編劇維權、編劇職業(yè)地位等問題越來越突出,使編劇難以得到長足的發(fā)展。從目前來看,編劇體制主要存在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
(一)正當權利得不到保護
在劇組里,編劇經常被侵犯的就是署名權。在一些劇組里,劇本經常不經編劇容許就肆意改動,隨意添加不相關人員的姓名,劇本的完整性被打破,編劇的權益得不到保障。正如電視劇《天上的戀人》《放愛一條生路》《大路朝天》的編劇東西所說,“現(xiàn)在劇組里,編劇的地位比場務、燈光師、音效師好些,但遠遠不及導演和演員。看著自己的文學作品被搬上舞臺本該是件值得高興的事,但劇本因為各種借口被反復地篡改,其中冷暖只有自己知道”。
除此之外,編劇的傭金也存在很大的問題。大多數(shù)編劇都得不到合同里簽署的雇傭經費。從合同來看,本身就存在不對等性,大部分的編劇合同都會提及編劇創(chuàng)作的劇本必須通過制片方的審核才可支付稿酬。但基本每個劇組都會以這樣那樣的理由克扣編劇的報酬,劇本的合格與否,主觀臆斷性太強,這對于編劇來說有失公平,編劇的正當權益很難被維護。
(二)職業(yè)地位得不到尊重
近年來,找錯、糾穿幫、議論臺詞已經成為大眾茶余飯后對影視劇的熱議話題,甚至一些媒體專門供養(yǎng)槍手來挖掘影視劇里的荒誕之處博觀眾一笑。而為這一切買單的就是編劇,大眾將鏡頭穿幫、對白可笑、弱智拼湊怪罪于編劇的無能。除了觀眾對編劇的不滿以外,導演、演員、投資方也會埋怨和斥責編劇,很多著名的導演、演員都在公開場合對編劇進行抨擊,指責編劇急于求成、墨守成規(guī),更有甚者還會對編劇進行人身攻擊。對于編劇的作品,制片方不滿意就會進行再創(chuàng)作,如果影片反響不錯,那么功勞就歸結于制片方的努力,但影片上映后觀眾怨聲一片,那么制片方自會推出編劇來當這個“替死鬼”。劇里劇外,編劇都得不到應有的尊重,職業(yè)地位堪憂。
(三)缺乏專業(yè)培養(yǎng)編劇的機構
在我國,除了上海戲劇學院、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戲劇學院外鮮有專門培訓編劇的較為系統(tǒng)、完整的教育機構。這也是我國為何不乏享譽世界的演員、導演,卻少有能震撼國際影壇的編劇的原因。
在日益浮躁的社會里,現(xiàn)在的編劇缺乏前輩們腳踏實地的作風,90年代之前的編劇每寫一部作品都會深入基層去考察,與劇本中的地域親密接觸,與原型人物一起生活。我國著名編劇高滿堂就曾經為寫《走西口》在山西生活了3年,在原型人物生活的地方感受歷史以最真實的體驗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網絡的發(fā)展給編劇帶來了搜集資料的便利條件,但同時也令其拋棄了深入實地進行考察,展開藝術創(chuàng)作的方式。尤其是在青年編劇的培養(yǎng)方面,對深入實踐的重視力度遠遠不夠,光憑文字材料湊成的劇本其厚重感可想而知。
(四)傭金偏低,且內部差異大
國內編劇的收入整體待遇比較低,就拿影視劇的兩大主要人員來說,一線女演員周迅、范冰冰1集的片酬在60萬~100萬之間,男演員黃渤、孫紅雷1集的片酬在70萬~80萬之間,而編劇排行榜首富的高滿堂一集片酬也在10萬元以下,大多一線編劇只能拿到3萬~4萬之間的片酬。二三線的編劇只能拿到2萬~3萬的報酬,再往下就只能被稱為“槍手”了,編劇內部的片酬差異也很大。
編劇行當十分辛苦,想寫出叫得響的作品,想拿出黨和政府及觀眾都滿意的高收視作品,就不能躲在家中或住進賓館當所謂的“空調編劇”,要扎扎實實地積累生活經驗、采集生活素材、刻畫生活細節(jié),讓劇本來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往往從創(chuàng)意伊始到落筆到拿出劇本大綱,再到第一稿劇本最終到一遍遍地修改完善出成品,需要少則一兩年多則“十年磨一劍”的時間。
劇本創(chuàng)作需要深入實地考察,需要創(chuàng)新,要有創(chuàng)意,需要“十年磨一劍”的耐力,一部好的作品需要反反復復地斟酌、修改之后才能與觀眾見面,這樣的勞作和獲得的報酬很不相稱。編劇的生活得不到保障,就難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創(chuàng)作中,而劇本又是影視劇的核心,要想國內的影片打開世界的大門,那么編劇的生存基礎就應該得到應有的重視。
[1]何可可.劇本究竟有多重要——電視劇制片管理(二)[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2(08):66.
[2]李勝龍.當前電視劇編劇體制的問題與思考[J].四川戲劇,2009(06):95.
[3]史學東,劉莉娜.上海青年戲劇編劇生存報告[J].上海風采,2010(02):14.
J992
A
1674-8883(2016)16-0189-01
李慧超(1990—),女,山西太原人,文學碩士,研究方向:影視文藝理論與創(chuàng)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