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珺
(重慶日報,重慶 401120)
直面熱點解析難點引領法治理性思維
——以實例淺議省級黨報深度報道的議程設置及操作流程
張 珺
(重慶日報,重慶 401120)
移動互聯網的方興未艾,讓每一個手持手機、平板電腦等智能終端的使用者都成為了潛在的“記者”:手持拍照錄像功能的手機,收集視頻和圖像資料,編輯簡短文字,然后再上傳至社交媒體,一個人就走完了一個媒體的全部“流程”。這對于新聞從業者來說,無疑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挑戰。所以,我們捫心自問,作為紙媒的記者,尤其是黨報記者,其生產的新聞產品核心競爭力在哪兒?其實就在于新聞產品的專業性、精細化以及穩定的產品質量。以這樣的角度思考,進一步做強黨報的深度報道,是黨報工作者重塑黨報形象的必然選擇。
省級黨報;深度報道
什么是深度報道?
學界對此有一定爭議。按照《新聞傳播學辭典》的解釋,深度報道是一種系統反映重大新聞事件和社會問題、深入挖掘和闡明事件因果關系以揭示其實質和意義、追蹤和探索其發展趨向的報道方式。它是黨報的傳統優勢項目和內容核心產品。在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黨報的深度報道不但不能沉淪,反而更應該按照傳播規律做強做大,以增強黨報在“兩個輿論場”的輿論影響力和引導能力。
省級黨報是省市區黨委的機關報,它的地位有別于中央黨報和地市級黨報,它的傳播影響范圍主要集中在省級行政單元內。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其影響力也在向省域外拓展。如何搞好省級黨報的深度報道,將流失的讀者群重新爭取回來,值得每一位黨報工作者思考。本文將分析歸納筆者在重慶日報2015年、2016年所做的深度報道實際案例,對黨報記者做好深度報道的規律性認識進行梳理。
省級黨報不光有機關報的屬性,其本質上也是一張新聞紙,所以無論處于什么樣的信息傳播格局下,關注社會熱點辦報,始終是黨報新聞工作者遵循的一大要點。因此,黨報的深度報道一定要緊貼社會熱點話題。而作為省級黨報這么一張區域性的綜合性日報,更需要搶抓新聞的第二落點,搭好“輿情便車”,使自己的生產內容對讀者產生較強的吸引力。
在當前的互聯網輿論環境中,社會熱點的最初形成和發酵,都是在網絡中醞釀完成的。通過數以萬計的評論和轉發,在短時間內形成熱度。作為省級黨報,應積極應對,圍繞熱點積極回應讀者的閱讀需求。
進入2016年6月中旬,長江流域迎來了一輪持續的強降雨,導致長江流域沿線城市出現嚴重內澇。作為山地城市的重慶,也在6月24日的一場特大暴雨中出現了80余處積水路段。平原城市遇暴雨洪水不足為奇,為何山城也出現內澇?許多重慶市民對此產生了疑慮。圍繞暴雨積水的熱點,帶著讀者的問題,記者以《山地城市為何遇暴雨現內澇?——對主城地勢低洼地帶積水路段的調查》為題,對山城內澇現象予以重點報道。記者從現象入手,分別走訪了一處老城區反復積水的路段,一處新建樓盤反復積水的路段,從現象入手,走訪被淹群眾,分析該路段屢次被淹的原因,找出城市排水設施在規劃建設管理環節中存在的問題,并對此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正因報道及時、全面且客觀地回應了群眾的疑慮,而引發城市管理者和市民的理性認識和思考。
2015年6月20日,南京街頭一輛時速近200公里的寶馬車將一輛馬自達轎車撞散,導致馬自達車內兩人當場死亡。該起車禍視頻曝光后,引來輿論對此事件的高度關注。記者關注這一事件的發酵和進展,以《如何堵住車速管理的“真空”》為題,提出城市車速管理普遍存在著“真空”,對于遵紀守法的其他交通參與者來說是非常危險的,還提出了重慶市應該充分利用智能交通,加強城市車速的應急管理和臨場處置。稿件充分利用了話題的熱度,主動開展議程設置,體現了黨報引領社會法治觀念和理性思考的功能,獲得了較好的社會反響。
黨報的深度報道,絕不是篇幅比消息長的傳統通訊報道,更不是主題先行的、停留在侃侃而談階段的回顧成就式的綜述報道。黨報的深度報道應該講究新聞性和可讀性,是以吸引讀者為目的,通過剖析問題來引發受眾思考的黨報“拳頭產品”。所以,黨報在確定深度報道的選題時,一定要摒棄宏大敘事的方式,選擇讀者真正感興趣、與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人物和事件。通過深度報道的方式來滿足受眾對熱點背后信息和觀點抒發的需求。[1]
從這個意義上說,黨報的深度報道,必須放棄“主題先行”的傳統通訊模式,而是堅持問題導向,直面問題和現實,以專業、理性、法治的分析報道,來贏得觀點市場。
堅持問題導向,首先問題的涉及應該與社會大眾利益息息相關,這樣的問題才能引發讀者的關注。比如,2016年盛夏,山城重慶開啟“火爐”模式,太陽直射的戶外溫度高達40℃以上。記者就此對我市的戶外空間遮陽設施進行了走訪調查,通過調查發現影響戶外步行遮陽的幾大因素:因道路開挖和增加商業設施導致行道樹殘缺,樹蔭存在缺口,人行天橋遮陽設施普遍缺乏,機動車與行人爭搶人行道下的樹蔭……這些問題都暴露在城市的每個角落里,記者通過采訪,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操作性的改進措施,也引起了市政有關部門的關注,使得酷暑天氣室外遮陽條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其次,黨報的深度報道所涉及的問題還應該直面一些難以馬上解決、意義卻十分重大的社會治理深層次難題。比如2016年的“6·26”國際禁毒日前后,記者針對重慶市吸毒者戒毒康復和回歸社會的難題,進行了調查走訪。在調查中記者發現,吸毒者戒毒回歸難,其一是“毒圈難離”,原有的圈子里總有毒友的誘惑和騷擾;其二是身體脫毒后缺乏后續照管,因為強制戒毒后的戒毒康復過程是在一個開敞式的環境中進行的,如果沒有專業力量引導、鼓勵、照管,戒毒者很難依靠一己之力來抵御毒品的誘惑。記者以《為戒毒者搭建康復回歸之“橋”》為題,對以上問題進行了梳理分析,最終給出了具體的改進意見,此稿件也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黨報歷來有關注民生、心系百姓的情懷。黨報的深度報道,正是堅持了新聞的民生視角,才越發顯得價值連城和難能可貴。面對群眾的正當合法利益被侵蝕,黨報義不容辭地要給予關注和呼吁。所以,具有建設性和民生視角的輿論監督,也是黨報深度報道的重要形式。
2016年4月以來,重慶市按照公安部交管局統一部署,在交通違法處理環節中增加了人臉識別、身份錄入驗證的環節,這直接導致了交通違法處理的效率降低,駕駛員和車主在執法窗口前排長隊等問題,記者第一時間關注到這一現象,以《“刷臉卡”處理違章到底堵在了哪兒?》為題,對“刷臉卡”處理違章時,民警分散式地采集信息這種效率極低的方式進行了提示,提出了科學論證行政處罰行為的可行性、加快完善配套措施等一系列建議,稿件得到了分管副市長的批示,推動了相關配套工作的進度。
除開輿論監督,充滿理性分析的解釋性報道也應該成為黨報深度報道的重要形式。所謂解釋性報道,就是將個別的、割裂的、分散的信息還原到它們賴以生存的社會經濟環境中去,將新聞事件呈現在一種可以表現其真正意義的脈絡中去。好的解釋性報道在這方面能夠發揮報紙的比較優勢,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增添“后發制人”的優勢。[2]2016年春運期間,一對母女在合肥乘坐高鐵,母親為女兒購買兒童票時發現,半價的兒童票“貴”了5元,而乘務員又未能給出準確解釋。此事在網上引起了軒然大波,輿論大都質疑鐵路部門存在疏漏。針對這一熱點,記者深入了解的有關情況發現,其實鐵路的兒童票的確是成人票價的一半,但成人火車票價,往往是打過折的票價,所以出現了兒童票實際票價比成人實際票價一半要稍微多一點的情況。這就是熱點背后的全部事實,為何引起了輿論的熱議?記者冷靜觀察,這其實是源于公眾對火車票定價機制不透明、市場化程度不高的“集體焦慮”。隨后,記者以《半價兒童票,為何難以“半價”?——鐵路兒童票價格爭議背后的理性分析》為題,運用解釋性報道的方式,對事件的事實進行了梳理分析,為鐵路部門說了公道話,同時也向鐵路部門提出了“以公開透明和市場化手段促旅客與鐵路部門間協商溝通”的建議,稿件得到了鐵路部門和讀者的充分認可。綜上所述,黨報的深度報道必須堅持理性、客觀、直面矛盾,梳理分析熱點話題和現象,引領讀者的法治思維和理性表達,才能在觀點市場中占據不敗之地,才能進一步鞏固自己與新媒體競爭中的內容生產的絕對優勢。
[1]吳永紅,張旭初.做足做活深度報道,提升黨報核心競爭力[J].新聞世界,2015(8):48-49.
[2]薛春燕.新時期《人民日報》深度報道研究——以“視點新聞”為例[D].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32.
G212
A
1674-8883(2016)16-0194-02
張珺,重慶大學新聞學院2012級傳播學碩士,重慶日報首席記者。